金华古称婺州,因其“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得名,具有1800多年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现辖婺城区、兰溪市、义乌市、东阳市、永康市、和金华县、武义县、浦江县、磐安县,总面积为10917平方公里,总人口为440多万。
金华是一座人文荟萃,教育鼎盛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山川秀丽,环境优雅的旅游胜地;是一个生态环境良好,整洁亮绿,文明有序,居住舒适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
金华建置久远,古属越国地,秦人会稽郡。自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置郡始名东阳。后历名金华、婺州,或设郡、州、路、府、道,或设专区和地区。1985年金华撤地设市。
金华山川秀绝,人杰地灵,金华市区的地势是两山夹一川。即位于北山(金华山)和南山(仙霞岭余脉)中间这块“金衢盆地”中部最富饶的土地上。金华北山双龙现为国家级风景区,层峦迭嶂,林木参天,岩洞奇特,有水石、风雾和洞天奇观。尤以“一水穿开岩底石,片槎引入洞中天”的双龙洞、“一瀑垂空下,洞中冰雪飞”的冰壶洞和“洞落千寻通地脉,光生一线透天门”的朝真洞最为著名。景区内还有港澳台胞熟知的黄大仙祖宫。
金华的奇秀山水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登八咏楼赋词:“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易安居士的慷慨之歌堪称八咏楼之绝唱。袁吉《登金华山》,以“金华山色与天齐,一径盘纡尽石梯。步步前登清汉近,时时回首白云低”来描述当年北山风光。陈了昂的《登金华观》、孟浩然的《寄赤松道士》、苏轼的《卧羊山》、王安石的《山桥》等,更为金华之山光水色增辉添彩。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游金华山记》中生动地描述了北山三洞诸景。及至近代,郁达夫的《金华北山》、叶圣陶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写得娓娓动人,饶有情趣。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彭德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先后到过双龙。1996年12月,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登八咏楼欣然赋诗:“婺水悠悠江上楼,易安飘泊不胜愁,万里江水今胜昔,八咏声韵倾神州。”
金华文化灿烂古迹遍布。金华山是道教名山,双龙洞有“三十六洞天”之称,还是在香港、东南亚、北美等地香火有极的黄大仙出生、修道之仙地,现有黄大仙祖宫。太平天国侍王府,是我国目前保持原貌最完整、壁画艺术最丰富、建筑规模最大的太平天国遗迹。还有天宁寺大殿、八咏楼、法隆寺经幢,明月楼、城隍庙、古城墙、一览亭等一批历史文化遗迹。市域有5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0多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华物宝天华,名人辈出。如:骆宾王、贯休、宗泽、吕祖谦、陈亮、朱丹溪、宋濂、李渔。近现代,有黄宾虹、张书旗、吴茀之,张振择、邵飘萍、何炳松、陈望道、冯雪峰、吴晗、潘漠华、艾青、朗静山、严济慈、蔡希陶等。他们的功绩、成就,彪炳于史,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财富。
崇文重教,人才摇篮。金华人民崇尚教育,重视人才资本的投入,以“书香门第”,“耕读家风”为荣。新中国成立后,金华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近几年录取高校、中专的考生每年达五、六千人,录取人数、比例均居全省榜首。数以万计的学生学业有成,散布于海内外。东阳市“百名博士汇一市、千名教授同故乡”,传为佳话。人才是金华的一大优势,通过实施“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将有助于实现科教兴经济的相互结合与促进。
金华富有悠久的历史潮流和深厚的民族文化教育底蕴,又有地方个性,诗词戏曲,辈出杰作;文章书画,代有名家。金华戏曲源远流长,有400多年历史的婺剧是金华文化艺术中的奇葩,具有浑朴粗犷、唱腔独特、鼓乐丰富、武功见长的艺术特色。1962年,浙江婺剧进京演出的《断桥》,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天下第一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