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与宋诗的艺术风格

如题所述

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获得丰富的启迪。但这座高峰也给宋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对唐诗的最初态度,是学习和模仿。从宋初到北宋中叶,人们先后选择白居易、贾岛、李商隐、韩愈、李白、杜甫作为典范,反映出对唐诗的崇拜心理。待到宋人树立起开创一代新诗风的信心之后,他们就试图摆脱唐诗的藩篱。然而极盛之后,难以为继。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这样宋人就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他们所能做的,是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较成功的开拓,便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世俗化,比如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的交情和自身的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但缺乏唐诗那种源于浪漫精神的奇情壮采。宋诗的任何创新都是以唐诗为参照对象的。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生新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然而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做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市晚期的诗,苏、黄的诗学理想貌似有异,其实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而实腴”(见苏撤《子和陶渊明诗集引》,《城后集》卷二);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与王观复书》之二,《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一九)。可见他们追求的都是“平淡”那是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润华美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唐诗和宋诗,是五七言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宋以后的诗歌,虽然仍有发展,但大体上没能超出唐宋诗的风格范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1
唐诗的总体基调是雄浑阔大、明朗亮丽,富于激情,总体上偏于感性;宋诗则显得清新淡雅、疏朗有致,注重词句雕琢,总体上偏于理性。这两个朝代诗歌在风格上的差异,也体现了华夏文明从进取开放逐渐向内敛自守转换的过程。从诗为心声的角度看,唐人诗句多自心底蓬勃而出,天然而去雕饰,无疑更富有感染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