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竹子古诗

如题所述

关于竹子古诗
  1、青岚帚亚君祖,绿润高枝忆蔡邕。——陈陶《长竹》
  2、船尾竹林遮县市,故人犹自立沙头。——范成大《发合江数里,寄杨商卿诸公》
  3、待到深山月上时,娟娟翠竹倍生姿。——王慕兰《外山竹月》
  4、来过竹里馆,日与道相亲。出入惟山鸟,幽深无世人。——裴迪《竹里馆》
  5、新篁才解箨,寒色已青葱。冉冉飘凝粉,萧萧渐引风。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丛。惟有团团节,坚贞大小同。——元稹《新竹》
  6、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杜甫《竹》
  7、佐邑意不适,闭门秋草生。何以娱野性,种竹百余茎。见此激上色,忆得山中情。有时公事暇,尽日绕栏行。勿言根未固,勿言阴未成。已觉庭宇内,梢梢有余清。最爱返窗卧,秋风枝有声。——白居易《新栽竹》
  8、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9、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板桥《竹石》
  10、竹劲由来缺祥同,画家虽巧也难工。——徐渭《风竹》
  11、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12、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郑板桥《竹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3
关于竹子的诗句
图片

图片
竹,号称君子,
不刚不柔,高风亮节,凌霜雪而不凋,
挺拔青翠,摇曳多姿,伐而可复生,
清香袭人,清风瘦骨,虚心而有节。
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的竹,
以自己独特的品质、风韵征服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心,
关于咏竹、颂竹、写竹、画竹的作品不计其数,

图片

《诗经·国风·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

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这是先秦时代卫地汉族人民赞美男子的诗歌,采用借物起兴的手法,每章均以“绿竹”起兴,借绿竹的挺拔、青翠、浓密来赞颂君子的高风亮节,开创了以竹喻人的先河。全诗运用大量的比喻,从一章到三章的变化过程,寓示君子之美在于后天的积学修养,磨砺。

▐《竹石》

【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赏析: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诗、书、画世称“三绝”,一生画竹最多。此诗中,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竹里馆》

【唐代】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赏析: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第2个回答  2021-02-03
竹石
清 ·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新竹
清 · 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绝句
元 · 王庭筠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咏竹》
宋·黄庭坚
竹笋才生黄犊角,蕨芽初长小儿拳。
试寻野菜炊香饭,便是江南二月天。

《竹》
宋·苏东坡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第3个回答  2021-02-03
咏竹
风来笑有声,雨过净如洗,有时明月来,弄影高窗里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咏竹
破土凌云节节高,寒驱三九领风骚,不流斑竹多情泪,甘为春山化雪涛
第4个回答  2021-02-03
1.竹石
清 ·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新竹
清 · 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3.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
  4.高节志凌云,不敢当滕六。——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5.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杜荀鹤《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6.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7.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篌引》
  8.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9.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10.榴叶拥花当北户,竹根抽笋出东墙。——汤允绩《浣溪沙·燕垒雏空日正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