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是几时流行于中国的???

如题所述

一些史料中说,清初我国已有台球流传于民间,深受人民喜爱。在我国四川、云南交界山区的苗族人就把这种台球游戏作为农闲和饭后消遣。他们用晒干的梧桐树或柑树的果子做球,用带柄的长板做拍,用门板做球台,两边对打,人们称此为“臭柑子”游戏。据资料记载,清末珠江流域盛行类似游戏,不过不用干果当球,而是用猪尿泡吹气做成小球,比干果弹性要大。或在桌上、或在地上、或向空中对打,这可谓乒乓球运动的前身。《世界青年》杂志1954年曾刊文说,台球,也就是乒乓球的创始最初是在中国和日本,英国则是欧洲输入最早的国家。

大约是在1800年,美国一个体育用品制造商别出心裁,发明了一种叫做“室内网球”的游戏,想在美国推广,但遭到冷落。他并不甘心,把它转到代理商那里,这种游戏在英国流行起来。人们将餐桌拼在一起,中间拉网对打,因此称之为“桌上网球”。当时的球用软木和橡胶做成。几年以后,实心球诞生了,桌上网球开始走向全世界。伦敦一个叫古德的人把橡胶粘贴在球拍上,用拍击球和球碰桌面时发出“乒”、“乓”的声音,故称为“乒乓”。这是美国人发明乒乓球的说法。

还有一说是源于南美洲。当地的印第安人用橡胶树的汁液做成实心球,晾干后变轻,弹性好,称为“马卡瓦”,在当地很流行。后来由哥伦布或其他探险队带回欧洲便逐渐传开来。

另一说源于俄国。俄国沙皇时代家族的一些成员,用橡胶外缠毛球作游戏,1890年前后已相当流行。也有人说欧洲一国家的宫廷中,用象牙作球,因造价昂贵,难以推广。最流行的说法是乒乓球源于英国。在19世纪末的一天,伦敦遇到少有的闷热。两个青年看过温布尔登网球赛后,到一家上等饭馆的单间去吃饭。先是用雪茄烟盒盖当扇子,继而讨论网球技战术,拣起软木塞酒瓶盖当球,以桌子为球台,中间拉一细绳为网,用盒盖打球。碰巧侍者在一旁喝彩,闻声赶来的女店主见此情景,不禁脱口喊出“TABLE TENNIS”。一声“桌上网球”,为乒乓球命名,一直用到今天。从此,桌上网球在大学生中,进而在全英国流行。

英国工程师詹姆斯·吉布把空心赛璐珞球从美国带到英国,取代了原来的实心球。

美国人海亚特发明的这种空心球,触拍、触桌时发出“乒”、“乓”的声音。英国一家体育用品公司用“乒乓”两字作为商标来登记。1891年,英格兰人查尔斯·巴克斯特把乒乓球作为商业专利权申请备案,获得了19070号许可证。国际乒联主席蒙塔古说,19世纪末,乒乓球以各种奇怪的名称盛行,器材与现在大不相同。欧洲的“室内网球”可在桌上、也可在地上打,球拍与现在的羽毛球拍相似,球是硬而轻的实心球,待到赛璐珞空心球出现后,它几乎传遍全世界。

球拍的演变

在乒乓球运动刚刚萌牙的时候,人们打球有的用雪加盒盖,有的用长柄木板。后来又使用与网球拍相似的一种球拍,但略小些,上面绷了一层皮子。用木头雕刻成的球拍流行了多年后,又有人在木板上粘一层砂纸、软木。具有重大意义的革新是在20世纪初软木换成了胶皮,这使得乒乓球技术发生了一场革命。

事情发生在1903年的伦敦。一位叫古德的乒乓球爱好者正在参加比赛。第一轮比赛后,他感到不适,去药店买药,发现了找零钱用的胶皮盘,回家后去掉了拍面上的软木,换上胶皮。翌日,他用令人惊异的新拍从容不迫地战胜了对手。胶皮拍开始风行,随之出现了表面有颗粒的胶皮拍。此前的乒乓球技术十分简单,只是单纯地挡球,胶皮拍使击球的弹性和摩擦力增强,可以加转。于是削球打法诞生,并迅速流传开来。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1952年日本选手佐藤博治首先使用海绵拍,夺得十九届世界锦标赛冠军。海绵拍进一步增强了击球的速度、力量、旋转。乒乓优势从欧洲转到亚洲,日本称雄于世界。

国际乒联于1959年作出规定,海绵上必须加胶皮。从此,有人仍使用胶皮拍,但更多的人使用海绵胶皮拍,各种不同性能的胶皮不断出现,有正面胶粒,有反贴胶粒,有生胶,有长胶,有防弧(圈球)胶等等。乒乓球技术也变得更加复杂了。

球拍的演变情况如下:

1880年—1900年

1.长柄羊皮纸拍,也称“班卓”拍,长19.5英寸。

2.短柄羊皮纸拍。

3.光板木拍,木材种类、厚度不同。

4.砂纸拍,可增加球的旋转。

7.加宽胶粒拍,受早期防守型队员偏爱。

8.硬海绵拍,流行于五十年代初。

9.软海绵拍,厚度约八分之三英寸,五十年代为日本选手喜爱。

10.绉纹橡胶拍,不易控制球的方向,存在时间极短。

1960年—1980年

11.胶粒与板之间加一毫米厚的海绵,不利旋转。

12.胶粒与板之间加两毫米厚海绵,易进攻。

13.防弧胶皮拍,适于防守型打法。

14.反胶加两毫米厚海绵,击球的速度、旋转居各种球拍之冠。

15.反胶加1毫米厚海绵,具有超群的控制球功能。

世界乒乓史上的三次突破

日本选手1952年首次使用海绵拍参加世界锦标赛,以强有力的进攻冲破了欧洲人的坚固防守。他们给乒乓球技术带来一次革命。从此,乒乓球技术向积极主动、以进攻为主的方向发展。日本靠攻球称雄于世界,直至中国崛起。

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选手以独特的近台快攻成为世界乒坛一支劲旅。这期间,日本选手在快速抽杀的基础上发明了弧圈球,但中国式的进攻速度更快,中国压倒了日本,欧洲的削球防守显得更加落后。这次新的革命使中国乒乓球长期保持领先地位。

欧洲不甘心于落后,经过弃守为攻、攻守结合的曲折,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学习日本弧圈球和中国式快攻的长处,创造了弧圈球结合快攻和快攻结合弧圈球的打法。这次突破,使欧洲乒乓球水平突飞猛进,给亚洲选手很大的威胁。从70年代初至80年代,世界乒坛渐呈欧亚对抗的态势。

世界乒乓球技术的时代特点

①40年代之前——控球时代。也是欧洲时代,世乒赛103枚金牌欧洲占96枚,亚洲的成绩册上是零。欧洲选手的打法以削为主,追求稳健。削球手之间的较量就看谁有耐性,双方对搓,很难得分。一分球曾打了两小时十五分钟。有一场团体赛曾打了十一个小时,可谓超长马拉松。

②50年代——速度时代。日本选手1952年首次参加世乒赛(十九届)就一鸣惊人,伊藤博治用海绵拍出战,团体赛获全胜,还夺得男子单打冠军.两年后的二十一届世乒赛上,佐藤和荻村伊智朗运用灵活的步法、凌厉的扣杀和反手发出的急球,首次取得了男子团体冠军的出色成绩。荻村是这个时代的代表, 50年代共获11枚金牌。日本堪称“霸主”, 8届锦标赛获男团五次冠军和女团四次冠军。这段时间,运动员对攻速度、反应和移动均极快。

③60年代——球点时代。由于欧洲乒坛的反对,1959年通过修改规则的决议,海绵拍禁用,反胶海绵拍的厚度也限制在四毫米内。日本乒乓球走向“旋转时代”,反胶拍选手趋向拉上旋球和弧圈球。以木村兴治为代表的部分选手则是远台拉弧圈。受日本影响,欧洲许多人改为拉弧圈球,而中国的近台快攻已经成熟,当球弹到最高点时或上升时击球。靠近台快攻,中国的男团和男单均获“三连冠”,代替日本称雄于世界。因此,60年代可称打球点时代。这时期的中国还培养了新型的削球手,有的使用对付弧圈球的长胶粒胶皮,有的用两面不同性能的胶皮,如男子张燮林和女子林慧卿。

④70年代——旋转时代。强力旋转登上世界乒坛。欧洲选手学习了日本弧圈球和中国的快攻,并结合自己强劲的爆发力,创造出快攻结合弧圈球和弧圈球结合快攻打法。瑞典率先崛起,先后夺得男单、男团和男双世界冠军,他们重视旋转甚于重视速度;匈牙利人正反手都拉强力弧圈球,也夺得男团、男单、男双各一次世界冠军。中国郗恩庭用快攻加旋转夺得男单世界冠军,梁戈亮使用两面不同性能胶皮拍搞“变化打法”,体现了攻守全能特点。

世乒赛历史上,40年代之前的巴纳,50年代的荻村,60年代前半期的庄则栋,每10年为一期都有代表性的人物,但70年代还难以找出代表,男子中、日、欧混战,女子还多一个朝鲜。

⑤80年代——变化和攻守全能时代。两面不同性能球拍的出现对大幅度前后移动的选手起到牵制作用,只用重板扣杀不能制胜,力轻的球有时也具有很大威力。同样,强烈旋转和速度极快的球也不一定具有威力,80年代的特征是变化和攻守全能,要求重视“威力的相对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09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 6年中 乒乓球不断地在咱国家流行起来 到 1955年才正式被加入到国家体育项目当中
第2个回答  2013-07-09
50年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