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克鼎:央视带火的稀世国宝,禁止出国展览,它的3千年不简单

如题所述

3000年前的贵族,死在了泥土里,3000年后的贵族,却活在了历史中。华夏历史两个时代的连接,是一件国之重宝:它藏身于乱世,又现身于乱世,带着290个字的历史信息,从时空深处缓缓走来。
3000年前,一个叫“克”的西周贵族男子,在香烟袅绕的祭台之前,为它赋予了生命,用它祭奠失去生命的祖先。克用严密工整的金文铭刻下誓文:“我的祖父端正善良,心胸谦让,淡泊宁静,清醒智慧……”辞藻浓酽华丽,深深刻在青铜鼎身,仿佛只有创造了青铜上的永垂不朽,才能纪念祖先的光辉。
宛如时光的速度,西周王朝灰飞烟灭。到了20世纪30年代,一位妇人站在杂乱破旧的宅院里,对着这件国宝,心里只回想着:怎么把这件宝贝看好呢?两句誓约,让这件国之重宝跨越时光,3000年的传奇熠熠生辉。
它就是在央视首饥拦季《国家宝藏》里走红的西周大克鼎,现藏上海博物馆,位列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录。大克鼎的珍贵之处在于,除了文物本身的非凡价值,它背后坎坷的前世今生,完美再现了华夏正礼的流传,盛满令人戳心感动的故事。
究竟有何特别呢?让阿伦带你回到这首诗的现场,只见尘土飞扬之间,西周先祖正带领部族精锐筑田建家:时间流转,当西周王朝跨越诗里的季节,来到创立两百多年后。我们看见,上面这幅辛苦创业的历史,仍在周人的口中代代传颂。
这种对祖先的崇敬深入文化骨血,不光流传在诗经里,还栖身西周的青铜器之上,成为了祭天祭地祭祀社稷时必定要刻下的颂词。说到这里,你一定好毕迹奇,贵族家里那么多青铜器,这个时候最常用哪一件呢?答案是:青铜鼎。
事实上,青铜鼎的历史远比西周王朝久远。最初的时候,作为炊具的一种,鼎用来烹饪。当然,要吃上炒肉丝之类的炒菜还得等上几千年,当时人们用鼎来把食物煮熟,约等于现在的锅。这点从鼎的器型就能看出来,后人总结“鼎”这种器具的特点就是:常见的鼎包括三足圆鼎,以及四足方鼎,纠纠站立在华夏文明微露的曙光里。
除了器型逐步固定下来,随着古代科技的发展,鼎的材质也发生了巨大转变。最早期的鼎常见为黏土烧制。青铜冶炼技术兴起后,中国的先民开始用青铜铸造,让鼎披上了光华灿烂的外衣。与此同时,鼎的功用也渐渐走下灶台,披上宗教礼仪的神秘光芒。
从《史记》来看,青铜鼎与祭祀礼仪相联系,最早可起源于中华始祖黄帝。铸成宝鼎后,黄帝成仙。而根据一些传说记载,大禹创建夏朝后,收集天下金属铸造了“九鼎”,刻下了各地山水、珍禽异兽。鼎从此成为“天命”象征,走上至高王权的宝座。
不过,虽然传说里的九鼎至今难觅踪影,但从考古发现来看,青铜鼎在华夏晨光微熹之时就已被统治者采用。在被认为是夏都阳城遗存的二里头遗址,就曾出土过珍贵的青铜鼎。这件如今看来走“极简风”的网格纹青铜鼎,虽然造型迷你,和此前的陶鼎非常类似烂数胡,通高只有20厘米,但意义重大,是我国迄今为止考古发现里年代最早的青铜鼎。
从此,青铜鼎飞进上古时代的贵族礼仪,象征着刚刚萌生的权威。而中国的青铜书页,从此徐徐打开。当历史的车轮碾入商朝,伴随着青铜文明的繁荣,象征国命的青铜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这段时期,王族祭祀必备青铜鼎。在商朝,因为商人迷信鬼神,甚至采取血腥的人祭,因此威严、庄重、神秘成了青铜鼎的主要特征。
比如从商代中期开始流行的四足方鼎。虽然论实用性,方鼎不如圆鼎,但方鼎往往更容易铸造复杂诡秘的图案。因此那些兽面纹、云雷纹和夔纹之类的纹饰,从商代中晚期开始爬上鼎身,让人一眼望去繁复而瑰丽。像是著名的后母戊鼎(又称作司母戊鼎),巍然森严,仿佛一头远古的青铜巨兽。这种装饰,承载着商朝贵族希冀通过青铜鼎与神灵沟通的心愿,将青铜鼎的艺术形式推向了一个高峰。
等到武王克商,西周取代商朝,一切又变了。西周时代,伴随着思想观念的发展,周朝社会不再像商代那样崇敬鬼神,而是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在家族血缘纽带的基础上,建立起礼乐高度发达的文明。那么,所谓的礼乐都靠什么来传达呢?其中的礼就包括青铜器的身影。这时期的青铜鼎,作为珍贵的家业,被贵族们用来祭祀天上神灵与祖先。于是鼎成了不可或缺的“礼器”。
如此一来,青铜鼎上铸造的花纹也进化出了新的模样,走出了商朝的袅绕迷雾,走进了西周的华夏正礼。整体来看,西周的青铜鼎风格更为素净与简约。圆鼎一般腹部向外倾斜,变得更浅,方鼎也不例外,鼎足比商朝纤细了不少,像是瘦身成功。可见为了区别于殷商酒池肉林的奢靡,周人崇尚朴素简单的审美观念。
到了西周中期,这股简约风在青铜鼎上刮得更甚。纹饰简化为朴素的重环纹或窃曲纹,最多在青铜鼎的柱足上装饰一些兽面纹。除了风格和器型的变化,关于怎么使用“鼎”?西周的礼制还明确按贵族的身份分成了好几个等级。这就是史书记载的“列鼎制度”:后世所谓的“一言九鼎”,指的就是说话像天子一样有分量。
如此一来,青铜鼎赫然成了贵族家庭的“身份证”,用多少鼎、怎么用,完全取决于所处的社会阶级。在西周王朝念诵祥和的贵族礼乐里,到了距今近3000年前的周孝王时期。这天,一个叫“克”的贵族男人喜提周王赏赐,被封为“膳夫”,执掌宫廷饮食。神厨从天而降!喜大普奔之下,他的家族铸造了神器“大克鼎”,用来感谢祖先的功德。
一件流传3000年的国之重器从此诞生。这件神奇的大克鼎长的什么样呢?首先器型上,大克鼎可以说是一件庞然大物。高达约93厘米,重达200千克左右,拥有400多斤令人咋舌的重量。与此同时,这样一幅厚实的身躯,被3只蹄足稳稳支撑着,再配上一对挺拔的大耳朵,显得格外敦厚可爱。
更加难得可贵的是,作为西周中期的青铜鼎代表作,大克鼎在纹饰上表达着时代变化下的风格转型。比如在腹部,大克鼎铸刻了连绵宽广的波曲纹,与环状的纹饰紧密结合,大方简洁,与商代铜鼎遍布的华丽花纹截然不同。除此之外,鼎耳和鼎足也没有留白。大克鼎在鼎耳的地方精心雕刻了龙形纹,还在鼎足的部位装饰了突出的饕餮纹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大克鼎上无论龙形纹还是兽面纹,渐渐走下了商朝神秘的祭坛。这些图纹建立在动物变形的基础之上,将商代的兽面纹简化为抽象的形态,一眼望去不再狰狞可怕,反倒多了几分萌萌哒的意味。比如青铜鼎上的猛兽只剩下大大的双眼可以辨别。
除了风格和纹饰上的变化,大克鼎诞生的时代,正是列鼎制度走向成熟的时期。作为贵族标志身份的宝物,在青铜鼎上刻下铭文也开始渐渐风行。而大克鼎上留下的290字铭文,则向今天的人们传递着千年之前的华夏之礼。周人循规蹈矩,铭文的上半部残留着方块格,每个方格里规规整整地填着一个字。这些文字被刻在大克鼎的腹部内壁,分为28行,笔迹苍劲有力,圆润工整,是现存至今的金文代表作,在中国书法史地位超然。
这290个3000年前的文字,究竟说了些什么呢?分为两段。第一段描写喜提“膳夫”岗位的克,饮水思源,穷尽自己能想到的美辞,热切赞扬祖父师华父对周朝辅佐的功绩。这段记载印证了西周贵族代代相传的制度,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膳夫克继承的正是祖父的贵族身份,因为祖父曾担任“师”的官职,他才得以获得周王封赏。
而获得周王的任命后有何赏赐?都写在了第二段里。既然是贵族,一定要有封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