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与《代悲白头翁》的对比赏析

如题所述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刘希夷
一名庭芝,汝州人。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后为人所害。希夷善为从军闺情诗,词藻婉丽,然意旨悲苦,未为人重。其中代表作《代悲白头翁》一诗写花开花落,时光掷人;昔日红颜美少年,今成半死白头翁,由此发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以及“宛转娥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之感慨。这是一首拟古乐府诗。作者寄情于景,感叹人生短暂,以花开花落与人之年轻、衰老作统一描写,相互关联,相互生发。以今昔变化多端,揭示了人生有限,宇宙变化无穷的规律。
这首诗的意境格调也为后人所利用,比如《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又比如晏殊的《浣溪沙》其中之一是这样的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从中体味出词人在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谓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是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理念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整个上片,实际上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意蕴大体相似,不过表现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诗中头四句写到:月到中天分外明。诗人仰视皓月,触景生情,凝思遐想,又对宇宙的奥秘进行探索。历史上诗人对月探究苦想者甚多。李白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诗人探索宇宙,向未知的境界录究,这都是积极的。接着四句通过诗人的凝思遐想,揭示游子,思妇月夜相思相忆的思想感情。此是离人,思妇的合写,抒写思妇的闺愁怨恨,一片痴情幻想,情思缠绵,哀怨凄楚。下面转入游子身上,读之不禁被异地漂泊的游子、感时思乡的愁绪感染。同时也揭示了作者对时光的流失,青春难留的感叹。从而启示读者,光阴易逝,青春难再,把握时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最后通过作者丰富的想象,抒发了人间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情思缕缕余意缠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21
主题写青春易逝、富贵无常、人心冷暖、时态变化无常,情感也是同样如此。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代悲白头翁》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代悲白头翁》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春江花月夜》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代悲白头翁》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春江花月夜》

以上这几句的抒情方式表现手法都很相同。
诗歌的赏析可能每个人对一句诗歌或诗词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每一年看那些嫣红的花开花落皆是如此的相似。而每一年那看花的人却有不同颜容。花落花依然会再次娇艳的盛开,但红颜枯骨却不能再青春常在。
第2个回答  2008-06-12
没法比啊。
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倒全唐!!没有一个唐朝的诗人的诗能超过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尽管张若虚只给我们留下两首诗,但只这一个春江花月夜就够了……
第3个回答  2008-06-12
当当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