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温庭筠(水精帘里颇黎枕)全词的翻译和赏析

要精简的

诗词赏析:
这首词写一个美人在她的房间里睡觉。她的屋子是精美舒适的,水精为帘,玻璃为枕,何其玲珑精致;五彩锦衾,薰以暖香,何其富丽温馨。所以她迷迷糊糊地就做起梦来了。在鸳鸯被下惹起的,总该是鸳鸯攀吧?然而,梦境中却未见情郎,了无旖旎。从“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起,以下都是梦境,她梦见自己在这个清秋时节,穿戴得清新美丽,一身淡紫色衣衫,头饰错落有致地点缀着,独自一人孤独地站在江边。那江上如烟的杨柳,高天上的一钩残月、一行征雁,倒显得高旷、清远,还带了些惆怅。这是一幅静态的图画,几乎看不到感情色彩。   其中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一句最为著名,由地面上的江、柳、烟和空中的雁、月、天组合成一幅凄美欲绝的画面。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品诗,首重品味意境,诗中的物、色要相得益彰,勾勒成景,才是好的。词的上阕写她居处的环境,借助景物的烘托委婉露出人物的心理状态;下阕描述她的穿戴打扮,通过几个细节勾勒了人物的形貌,合起来是一幅玲珑明丽的女子怀春图。水精,就是水晶。颇黎,就是玻璃。门窗上挂着水晶制成或者晶莹透明赛似水晶的帘子,床上放着玻璃制成或滑润细腻如玻璃般的枕头。第一句虽仅举出两件器物,但女子房中其他陈设的精致讲究由此便可想见。更重要的是,房主人情操的高雅美洁,也就可以借此窥见端倪。此刻,女主人正恬然入睡于她那绣有鸳鸯图案的锦被之中,做着一个个旖旎的梦。《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文采双鸳鸯,载为合欢被。”被子用香炉熏过,既暖且香,故能“惹梦”――带有温柔绮丽色彩的春梦。开篇两句,仅十四字,并列地写了水精帘、颇黎枕、鸳鸯锦三件器物,却并不给人平板呆滞之感,因为其中着意点染了轻轻浮动于室内的香气和主人公幽远飘缈的梦思,就使这本来静止的画面变得有了生气。甚至充满了幻想的意味。“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紧承“暖香惹梦”而来,因此清人张惠言认为这两句写的就是女主人公的梦境(见张惠言《词选》对本词的评注)。这自然不无道理。可是,尽管日常生活中的梦有许多确是不可思议、无从解释的,在文学作品中所写的梦却大抵能找到某种现实的原因或契机。因此,即使“江上”两句写的是梦境,这梦境也必然与女主人公的生活实境有些关系。如果我们记得温庭筠的另一首词《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如烟”的女子,恐怕也是住在临江的楼阁里,每日对着江水在思念着什么人吧?她的梦,很可能便是平日习见景致的幻化表现。在梦境里,江岸边的柳树迷蒙似烟,晕成朦胧的一片。侵晓时分,月亮残了。在熹微的晨光中,大雁已经开始一天的旅程,它们正结队飞回北方。寂静的天空中,也许还偶尔传来它们的长唳。这是一幅多么凄清而又有声有色的画面。这幅图画在画面之外:冬天过去了,春天已经归来,因避寒而飞往南方的大雁,如今正连夜飞返家乡,唯独楼上那女子所思念的人却仍然没有音耗。眼前的景致既是她平时倚楼眺望所常见,也就难免化作她今日在鸳鸯锦被里所做之梦。顺便提一句,锦被上绣鸳鸯也是作者有意的安排。成双成对的鸳鸯,恰恰反衬了女主人公的孤单寂寞。上阙的妙处全在借景物作烘托,以极其含蓄委婉的笔法暗示女主人公的生活情状和心理活动。“水精帘里”二句是近景,“江上柳如烟”二句则是远景,不管近景远景,都紧紧围绕着女主人公的生活和情绪落笔。在前二句与后二句看似松散的结构中,实际上贯穿着内存的有机联系。词的后半正面刻划这位女主人公,同样有着含蓄深婉之妙。“藕丝秋色浅”写衣着。藕成熟于秋季,故将淡紫近白的藕合色称作“秋色”又转而用这色彩来代指藕合色丝绸做成的衣裳,这是我国古代诗文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人胜参差翦”。人胜又叫花胜、春胜,是用彩纸或金箔剪刻而成的一种饰品,可以帖在屏风上,也可以戴在发鬓上。唐时风俗在正月七日(又称人日)这一天,要剪戴花胜以迎接春天到来,尤以妇女喜爱此项活动。从这句看,女主人公参参差差地剪出花胜准备佩戴,似乎兴致不浅。“双鬓隔香红”。以描写气味和颜色的“香红”代指好的面容,正如以“藕丝秋色浅”代指衣裳,手法相同。这里的“隔”字用得颇讲究,因为双鬓正是隔开在脸庞两边,形象鲜明如见,而且仿佛“双鬓”有了某种动性,还似有若无地流露出一丝遗憾不足的意味。“玉钗头上风”,承上双鬓连写女主人公的头饰。她头上插着的玉钗在春风中轻轻摇曳摆动。“风”在这里是名词作动词用,形容女子的头饰在微微颤动的样子。这四句刻划人物用的也是借物衬托之法。写女子的衣着、头饰,写她剪制春胜的活动,并没有一句直接写她的形貌,却使人可以想见她的外形与心灵之美好可爱。最奇妙的是整个下阕根本不提她的满腹心事,只是一味渲染她的美丽和她剪春胜的动作,而这就使她的孤单处境和悠悠梦思更加令人觉得可叹。词人对她的同情,也就尽在不言之中。温庭筠是唐代诗人中较早致力于词的创作的一个,是花间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词多写女子日常生活,显然受到南朝宫体诗的一定影响。但温词常着重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而且是借助写景写物等手法来表现,因此在艺术境界上又与宫体诗有所不同。这些从这首《菩萨蛮》词都可以看得清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04
温庭筠(约812—866),晚唐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之裔孙。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 温庭筠少敏悟,自幼好学,苦心砚习,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长于诗词。《旧唐书》本传中说他“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在当时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所以时人称为“温八叉”。在我国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之说,而象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再无第二人。 不过,温庭筠虽然才情诗意冠绝古今,婉约词写得极其优美,但是,史书上称他长得“丑绝”,据说是眼睛极大,鸡蛋一般,向外凸出着,瞪着人的时候总让人担心他的眼珠会掉下来,嘴巴也是奇大。 诗词赏析:
这首词写一个美人在她的房间里睡觉。她的屋子是精美舒适的,水精为帘,玻璃为枕,何其玲珑精致;五彩锦衾,薰以暖香,何其富丽温馨。所以她迷迷糊糊地就做起梦来了。在鸳鸯被下惹起的,总该是鸳鸯攀吧?然而,梦境中却未见情郎,了无旖旎。从“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起,以下都是梦境,她梦见自己在这个清秋时节,穿戴得清新美丽,一身淡紫色衣衫,头饰错落有致地点缀着,独自一人孤独地站在江边。那江上如烟的杨柳,高天上的一钩残月、一行征雁,倒显得高旷、清远,还带了些惆怅。这是一幅静态的图画,几乎看不到感情色彩。   其中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一句最为著名,由地面上的江、柳、烟和空中的雁、月、天组合成一幅凄美欲绝的画面。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品诗,首重品味意境,诗中的物、色要相得益彰,勾勒成景,才是好的。词的上阕写她居处的环境,借助景物的烘托委婉露出人物的心理状态;下阕描述她的穿戴打扮,通过几个细节勾勒了人物的形貌,合起来是一幅玲珑明丽的女子怀春图。水精,就是水晶。颇黎,就是玻璃。门窗上挂着水晶制成或者晶莹透明赛似水晶的帘子,床上放着玻璃制成或滑润细腻如玻璃般的枕头。第一句虽仅举出两件器物,但女子房中其他陈设的精致讲究由此便可想见。更重要的是,房主人情操的高雅美洁,也就可以借此窥见端倪。此刻,女主人正恬然入睡于她那绣有鸳鸯图案的锦被之中,做着一个个旖旎的梦。《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文采双鸳鸯,载为合欢被。”被子用香炉熏过,既暖且香,故能“惹梦”――带有温柔绮丽色彩的春梦。开篇两句,仅十四字,并列地写了水精帘、颇黎枕、鸳鸯锦三件器物,却并不给人平板呆滞之感,因为其中着意点染了轻轻浮动于室内的香气和主人公幽远飘缈的梦思,就使这本来静止的画面变得有了生气。甚至充满了幻想的意味。“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紧承“暖香惹梦”而来,因此清人张惠言认为这两句写的就是女主人公的梦境(见张惠言《词选》对本词的评注)。这自然不无道理。可是,尽管日常生活中的梦有许多确是不可思议、无从解释的,在文学作品中所写的梦却大抵能找到某种现实的原因或契机。因此,即使“江上”两句写的是梦境,这梦境也必然与女主人公的生活实境有些关系。如果我们记得温庭筠的另一首词《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如烟”的女子,恐怕也是住在临江的楼阁里,每日对着江水在思念着什么人吧?她的梦,很可能便是平日习见景致的幻化表现。在梦境里,江岸边的柳树迷蒙似烟,晕成朦胧的一片。侵晓时分,月亮残了。在熹微的晨光中,大雁已经开始一天的旅程,它们正结队飞回北方。寂静的天空中,也许还偶尔传来它们的长唳。这是一幅多么凄清而又有声有色的画面。这幅图画在画面之外:冬天过去了,春天已经归来,因避寒而飞往南方的大雁,如今正连夜飞返家乡,唯独楼上那女子所思念的人却仍然没有音耗。眼前的景致既是她平时倚楼眺望所常见,也就难免化作她今日在鸳鸯锦被里所做之梦。顺便提一句,锦被上绣鸳鸯也是作者有意的安排。成双成对的鸳鸯,恰恰反衬了女主人公的孤单寂寞。上阙的妙处全在借景物作烘托,以极其含蓄委婉的笔法暗示女主人公的生活情状和心理活动。“水精帘里”二句是近景,“江上柳如烟”二句则是远景,不管近景远景,都紧紧围绕着女主人公的生活和情绪落笔。在前二句与后二句看似松散的结构中,实际上贯穿着内存的有机联系。词的后半正面刻划这位女主人公,同样有着含蓄深婉之妙。“藕丝秋色浅”写衣着。藕成熟于秋季,故将淡紫近白的藕合色称作“秋色”又转而用这色彩来代指藕合色丝绸做成的衣裳,这是我国古代诗文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人胜参差翦”。人胜又叫花胜、春胜,是用彩纸或金箔剪刻而成的一种饰品,可以帖在屏风上,也可以戴在发鬓上。唐时风俗在正月七日(又称人日)这一天,要剪戴花胜以迎接春天到来,尤以妇女喜爱此项活动。从这句看,女主人公参参差差地剪出花胜准备佩戴,似乎兴致不浅。“双鬓隔香红”。以描写气味和颜色的“香红”代指好的面容,正如以“藕丝秋色浅”代指衣裳,手法相同。这里的“隔”字用得颇讲究,因为双鬓正是隔开在脸庞两边,形象鲜明如见,而且仿佛“双鬓”有了某种动性,还似有若无地流露出一丝遗憾不足的意味。“玉钗头上风”,承上双鬓连写女主人公的头饰。她头上插着的玉钗在春风中轻轻摇曳摆动。“风”在这里是名词作动词用,形容女子的头饰在微微颤动的样子。这四句刻划人物用的也是借物衬托之法。写女子的衣着、头饰,写她剪制春胜的活动,并没有一句直接写她的形貌,却使人可以想见她的外形与心灵之美好可爱。最奇妙的是整个下阕根本不提她的满腹心事,只是一味渲染她的美丽和她剪春胜的动作,而这就使她的孤单处境和悠悠梦思更加令人觉得可叹。词人对她的同情,也就尽在不言之中。温庭筠是唐代诗人中较早致力于词的创作的一个,是花间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词多写女子日常生活,显然受到南朝宫体诗的一定影响。但温词常着重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而且是借助写景写物等手法来表现,因此在艺术境界上又与宫体诗有所不同。这些从这首《菩萨蛮》词都可以看得清楚。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05
水精为帘,玻璃为枕,何其玲珑精致;五彩锦衾,薰以暖香,何其富丽温馨。在鸳鸯被下惹起的,总该是鸳鸯攀吧?
  然而,梦境中却未见情郎,了无旖旎。那江上如烟的杨柳,高天上的一钩残月、一行征雁,倒显得高旷、清远,还带了些惆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7-04
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帽唐代仕女图。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懒句指懒得起来
迟句指
梳洗打扮
慢吞吞
意迟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