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流芳游虎丘小记原文及翻译

如题所述

李流芳游虎丘小记原文及翻译如下:

一、原文

虎丘,中秋游者尤盛。士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真知言哉!

二、译文

虎丘在中秋时游人极多。全城的士绅学子、妇孺歌姬皆会前往。歌声乐声谈笑之声充斥于整个山林,如此彻夜不息。于是乎,那壮丽的自然丘壑竟化为酒场,鱼龙混杂,实在可恨。

我在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非常曼妙,游人也还不多,风吹过亭子月光洒落在树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使人厌恶。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合我意。

我曾在秋天的夜里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来往,只有佛塔的风铃之声与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

又在今年的春天,我曾和无际一起在这里拜访仲和。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一起盘膝坐在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间心与周围清净之情景同在了。

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两次,(也就这一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我的朋友徐声远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说的真对啊!

赏析

此篇记叙两次游虎丘的情景,着重描写在夜深人静时获得的审美愉悦。

一次,是在秋天,中秋前夕,也是作记之时。此次“连夜游虎丘”,但只提两个夜晚。一夜,“月色甚美,游人尚稀”,有“红粉笙歌”点缀其间,作者感到“亦复不恶”。

但毕竟还有一些游人,又有笙歌聒耳,总之还不够静,故未惬人心。一夜,无月无人,特别寂静,作者听到了悦耳的“风铎”之声,见到了林间古刹中忽隐忽现、闪闪烁烁的灯光。

这幽境清景在暄闹的白昼是遇不到的。“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八字,非等闲之语,道出了作者的自然审美观。

第二次是在春天,是回忆往事。是夜,有月无人,作者与其侄坐千人石上,“不复饮酒,亦不复读”,唯默然静对。这时,整个身心都溶化在自然景色之中,“悠然与清景俱往”,充分享受到自然审美的愉悦,不复知有其他乐趣。

结尾写两次游虎丘,都窥见其“本色”;又引友人诗句,点出欣赏自然美最好是在“岁寒”或“寒半”之时,仍然归到一个“静”字。

此记写景文字极少,主要写审美心理体验。

作者欣赏自然美特别强调“静”唯有静时,自然美的本色才暴露无遗,欣赏者才能产生适宜的审美心境,而有“会心”,真正领略到自然美。反之,人群杂沓,“填山沸林”,“丘壑化为酒场”,还有什么美感可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