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预习作业设计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题所述

一、培养学生数学预习能力的必要性
预习是学习的开始,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准备。预习充分、合理、有效,不仅有利于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也必然促使教师更加深入地去解读教材,预设课堂。学生的预习与教师的预设相互交融的时候,是课堂最具生命力的时候。预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受创造的快感。
预习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内容,在课程实施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都知道,有效的学习一般包括课前预习、课内学习,课后巩固,三者缺一不可。而课前预习的作用就在于使每个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个整体把握,对学习困难有个心理准备。预习内容是所学新知识的基础与先导,所学知识是预习的延伸与发展。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更加熟悉、掌握一些已有知
识,并对新的知识完成在“知识树”上的架构,为学生有效的课堂学习奠定基础;也就是说,预习在数学学习中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
二、培养学生数学预习能力的策略
“授之一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使学生能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地预习,才能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才能为新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预习方法的指导、训练,可以使学生学会预习,并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有效目标设定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布置预习就是一句话:“今天回家预习某某页,某某内容。”学生往往无所适从,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反而会养成学生做事盲目、草率的坏习惯。我们的学生千差万别,他们的接受、理解、感悟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告诉我们:预习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量从学生实际出发,起点要低,要循序渐进地设立恰当的预习目标。首先,预习作业的布置不能机械单一;其次,预习作业布置不能简单随意,要有针对性;最后,还要注意不能一刀切,缺乏层次。也就是说,我们要尽量制定些学生稍做努力就能完成的目标,让他们比较乐于完成预习作业。 (二)指导预习方法
合理地选择方法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指导预习要因材而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预习的方法也不相同。如:概念型教材重点采用阅读理解法预习,计算内容重点采用尝试练习法预习,而几何内容则适合采用实验操作法预习……总之,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预习数学,一般以某一种(或几种)学习方法为主,辅以其它。这样的预习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独特理解,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对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分以下四步进行:

1、通读内容,圈画要点,了解大概内容。这一过程主要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学生在通读内容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了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例如在预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找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一边看书,一边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有哪些特征,并在书上圈画出来。

2、细读例题,初步理解,“消化”重点知识。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初步完成预习文稿,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如何指导学生怎样“消化”呢?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列举事例,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让学生自己学会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帮助形象理解概念。例如对“约数和倍数”的理解,课本上只有一句话:“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就a叫做b的倍数,就b叫做a的约数。”学生就可以举出这样的例子:6能被2整除,6就是2的倍数,2就是6的约数;15能被5整除,10就是5的倍数,5就是10的约数等。表面上看,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实际上学生是在用具体的例子理解概念,当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就会有质的飞跃。 (2)动手实践,感受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长方体和在正方体的认识》中对“面”、“棱”、“顶点”的预习,我指导学生在身边找一些长方体的物体,像火柴盒、魔方、药盒、数学课本等。让学生动手去摸一摸这些长方体物体的面、棱、顶点的数量。又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中对体积公式的推导,课本中有较为明确的推导过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亲自摆一摆、算一算、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