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如题所述

孔子被后人称为: 孔圣人、至圣、素王、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褒成宣尼公、文圣尼父、邹国公、先师尼父、 太师、隆道公、文宣王、衍圣公、文宣帝、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素王、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详细解释:

1、西汉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衎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2、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孝文帝元宏称孔子为“文圣尼父”。

3、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静帝宇文衍追封孔子为“邹国公”。

4、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文帝杨坚称孔子为“先师尼父”。

5、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李治赠孔子为“太师”。

6、武周天绶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封孔子为“隆道公”。

7、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玄宗李隆基封孔子为“文宣王”。

8、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改文宣王为“衍圣公”。

9、西夏仁宗三年(公元1146年)三月,西夏仁宗颁布诏令:尊孔子为“文宣帝”。

10、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加衔“大成至圣文宣王”。

11、明朝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尊“至圣先师”。

12、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世祖尊“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13、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政府尊“大成至圣先师”。

扩展资料:

孔子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成为国家公神以后,儒者们的宗教地位也相应提高。

唐代为孔子设立“从祀”即陪同享受祭祀的制度(如道家四大真人)。最早选中陪同孔子的,是22位对于注释儒经有重大贡献的儒者,后来扩大到孔子的所有弟子和历代著名的儒者。

宋代,从祀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其最高的有四位,被称为“四配”,他们是颜回、曾参、子思和孟轲。其次是“十哲”,孔子的十个优秀弟子。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再次是“先贤”,祭祀那些亲自接受孔子教导的弟子们。

最后是“先儒”,祭祀孔子弟子以后历代最优秀的儒者。而后来的儒者,也以死后能够进入孔庙成为先儒为最高的荣誉。 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

爱惜民力,不要过渡压迫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弄杀。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学生达三千人,贤良72人。他主张“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温故而知新”,把学和思结合起来。

孔子学琴的故事: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

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01
文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至圣
第2个回答  2019-10-01
圣人
第3个回答  2019-10-01
圣人。
第4个回答  2020-01-27
大成至圣文宣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