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写人物通讯.ppt

如题所述

我想,把自己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以来,在撰写人物通讯上的几点体会,写下来与同行们共勉,未尝不也是一种学习提高的过程。
一、提炼的写作主题要符合时代的发展
人物通讯是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题材。在企业里,通过报道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展示其内心精神世界,可以起到催人奋进、鼓舞人心的作用。因此,写好一篇人物通讯,既是对先进人物的颂扬,对企业文化的展示,也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应有的责任。
要写好人物通讯,首先要确定主题,因为主题是人物通讯的灵魂和核心,你要表达什么?你想给读者一种什么样的启示?都要有主题,并且要围绕主题去展开。古人作文时,就非常讲究立意,主张意在笔先,就是说在文章开始写作之前,应该先确定一个主题,要把表达的中心思想用一句话来表叙。可以说,提炼出一个好的主题,一篇文物通讯就成功了一半。
在写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采访内容记了好几页,但却理不出一个头绪来,不知道从那下手。其实,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还没搞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所以就不能从众多的采访材料中提炼主题。
那么怎么才能找到一个好的主题呢?个人认为:作为时代号角的人物通讯,主题必须要与时代的脉搏共振,要在采访材料中仔细分析,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思考,来认定什么是最本质的东西,什么新闻价值最高,什么样的主题才符合当前的形势,然后在围绕这个主题来展开,只有才能获得读者的共鸣,才能取得成功。
二、要着力抓取人物身上最闪光的东西
在撰写人物通讯时,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总想把自己所有采访到的东西都装进文章里,舍不得放弃一点东西,结果是文章越写越长,可写完在看,却发现自己什么都写了,可又什么都不鲜明。
其实这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初学者的通病。辛辛苦苦采访来的东西,总想把所有的资料都用上,就像手心手背,舍不得随便扔下那一块。可报纸毕竟是有版面限制的,人物通讯也是有字数限制的。不可能让你拉开架势,去完整地反映人物的全部。所以,无论是反映先进人物的事迹,还是描绘先进集体形象的人物通讯,都应该做到有所取,有所舍,应该着力抓取人物身上最闪光的东西,来展示人物的新思想,新面貌,揭示其精神世界,来感染人、教育人、启迪人。
其实一篇好的人物通讯只要有二三个好的事例就可以了,多了反而显得很杂乱,仿佛在记流水帐,体现不出人物的特点。就像我们平时讲的:齐抓共管,其实谁都可以不管,同样的道理,你在人物通讯稿子里什么都想写,其实什么也写不好。
还有个值得注意的是,你这次没用的材料也并不一定会浪费,过段时间,你或许还会从中发掘一个新的主题,又可以撰写一篇新的文章。
三、要精心构思和布置文章的结构
如果说主题是灵魂,事例是血肉,那么结构就是联系它们之间的骨架。一篇好的人物通讯,如果骨架立不起来,再好的事例、再感人的事迹,也只是一堆立不起来的血肉。我们曾经批评过古代的八股文,觉得它禁锢了人的思想,使文章变得格式化。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讲,八股文也反映出古人对文章整体结构的严格要求。
刚开始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时,我总是在采访到一定内容后,马上就开始动笔写,结果是想一句写一句,把采访到的内容都记录下来了,至于结构什么的很少去考虑。到最后,写出来的东西前后不对称,首尾不呼应,给人感觉条理不清晰,脑子不清醒。
写人物通讯不能急,在掌握了材料后,先不急于动笔,而是要想一想,构划一下整篇文章的布局,从整体上进行考虑,看怎样的结构才能符合和衬托主题。
四、要注重细节的描写和表现的手法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大家对一个文章的大量事例已经不记得了,但其中一些生动逼真的细节,却又难以忘怀,就像我们看《水浒》,武松有那么轰轰烈烈的事,我们记忆最深的却是他在景阳岗上打老虎的故事。这也就是说,写人物通讯不能像一般政治性强的报道,站在高处,采用一二三的模式来列举其先进事迹,如果这样就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会损害报道人物的形象。
如何使人物通讯报道成为读者爱看的新闻,使读者觉得有嚼头,体现新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员工”的原则,我觉得要从细节入手,因为写人物通讯,描写细节是不可少的,美国著名记者修马利根说:“生动的细节可以使纸面上的文章留在人们的心灵上,渗入到人们的情感中。穆青也说过:“一个好的细节,胜过千言万语。”
一篇好的人物通讯,其实就是多个细节串起来的,通过细节,读者自己可以去体会人物的动人之处,从而引发共鸣。如我们很熟悉的一则新闻,一位叫“老旗”的网友通过温家宝总理跨度十年的两张照片,发现总理一件羽绒服穿了10年,于是,写了一个文章叫《温总理相隔10年后来山东农村,还穿着那件冬装!》,一下子就把总理节俭、亲民的形象很好的展现出来了,看后使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
因此,要想人物形象丰满,表现的手法就要从细节入手,以小到大,作到生动、传神、感人。
以上谈的四点,只是我个人对人物通讯写作的一点粗浅认识。其实文无定法,怎样写好人物通讯,一直是个大课题,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