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自已的已是什么意思(情难自已是成语吗)

如题所述

控制不住自己。写合适的词语

不由自主——bùyóuzìzhǔ

【释义】: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

情难自已是成语吗

情难自己不是成语是词组,正确的是情不自已,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

什么不自什么成语

【成语】:情不自已

【拼音】:qíngbùzìyǐ

【解释】:犹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瑞云》:“过一二日,情不自已,修贽复往。”

求问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什么意思

更漏子温庭筠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这是一首以闺怨为主旋律的“小夜曲”。

上片写漏声触动女主人公的离思。

“柳丝长”三句移情入景,颇具象外之致。

“春雨”、“药外”,点出这是极易引人愁思的仲春时节。

而“柳丝”,则是习见于唐诗的意象——李白《劳荣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刘禹锡《杨柳枝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韦庄《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因而,以“柳丝”起笔,能引发读者的联翩浮想。

这里,“柳丝长,春雨细”,实际上既是刻划春景,也是形容漏声,同时还是比况女主人公的离思:它长如柳丝,细若春雨,缠绵,柔韧,难以挽断。

这三句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夜长无眠:只有失眠的人才对这又远又细又长的漏声如此敏感(“迢递”,远也)。

“惊塞雁”三句则是说,这漏声能惊起关塞外的大雁和城堞上的乌鸦,只有“画屏金鹧鸪”不为所动。

“雁”前冠以“塞”,便有了特定的含义,成为边地的代表性景物。

女主人公的心上人无疑正戍守在那“塞雁”、“城乌”惊起的地方。

这漏声既然能惊起“塞雁”和“城乌”,当然也会惊起她的心上人了。

那么,此刻他是否也愁思萦怀,情不自已呢?细加体会,其中包含着多少关切、系念之意?这里,“惊塞雁,起城乌”两句都是动宾句式,“画屏”句却不着一个动词。

看来,唯有“鹧鸪”此刻还在酣睡。

这或许是因为它“双双”成对、无忧无愁吧?张惠言《词选》认为这三句“言欢戚不同。

”陈廷焯《白雨斋词语》也说“此言苦者自苦,乐者自乐。

”如果这“画屏金鹧鸪”确有寓意的话,那么,作者这里实际上是在抒发“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感慨。

可以想见,当女主人公从塞外收回她的思绪,而将目光移向画屏后,一定会对那“双双金鹧鸪”产生些微的恼怒和嫉妒。

下片写女主人公的愁思与夜俱深。

“谢家池阁”,是“小楼高阁谢娘家”的省称,指代女主人公的居所。

“香雾薄,透帘幕”,既是景语,也是情语:这茫茫夜雾,正象征着女主人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

夜雾穿帘入幕,愁思铭心刻骨。

此时此刻,女主人公必然会感到寒意袭人——寒意,与其说是起自茫茫夜雾,不如说是起自她似烟似雾般迷离怅惘的心境。

“红烛背,绣帘垂”,也是借景传情之笔:女主人公之所以吹灭红烛(“背”,犹灭),大概是因为红烛易使她回忆起当日红烛高烧,“言笑晏晏”的情景,而不胜今日的凄凉,孤寂吧。

而她之所以在这尚无蚊虫侵扰的春季便垂下帐帘,大概也是想用这层轻纱隔绝那茫茫夜雾和夜雾般的莫名惆怅,也隔绝帐外所有让她触景伤情的景物,如“画屏金鹧鸪”之类吧?因而,“红烛背,绣帘垂”这一乍看并无意义的简单动作,实际上也曲折地反映了女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结句“梦长君不知”感叹自己的相思之情无人知晓,隐隐流露出对久戍不归的丈夫的哀怨,意味深长,情思摇曳。

夜正深,曲未终,女主人公纵然入梦,怕也只能梦见“几许伤心事”而益增惆怅吧?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情不自已的已是什么意思和情难自已是成语吗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