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庄子》的成语有哪些?

如题所述

鹏程万里、望洋兴叹、朝三暮四、得心应手、庖丁解牛
一、鹏程万里 [ péng chéng wàn lǐ ]

【解释】: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比喻前程远大。
【出自】:战国 庄周《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译文】:大鹏鸟在飞往南海的时候,水溅起来的浪花就有三千里之高,两个翅膀乘着盘旋向上的旋风而飞上九万里的高空
二、望洋兴叹 [ wàng yáng xīng tàn ]

【解释】: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出自】:战国 庄周《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译文】:于是他,河伯才改变了他的脸,望洋向若叹息
三、朝三暮四 [ zhāo sān mù sì ]

【解释】: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出自】:战国 庄周《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译文】:猴子公赋芧,说:‘朝三暮四,。猴子们愤怒’。说:‘那么早上四个,晚上三。猴子们听了都很高兴。。名义和实际都没有亏损而喜怒为用,也就是因为这样的
四、得心应手 [ dé xīn yìng shǒu ]

【解释】:得:得到,想到;应:反应,配合。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
【出自】:战国 庄周《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译文】:不慢不快,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
五、庖丁解牛 [ páo dīng jiě niú ]

【解释】: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出自】:战国 庄周《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译文】: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肩膀的依靠,脚所踩,膝盖的地方土地崎岖不平,处在,运行自如地响,上刀騞这样,没有不合音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7

    扶摇直上[ fú yáo zhí shàng ]

    扶摇: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形容上升很快。比喻仕途得意。

    出处:唐·李白《上李邕》诗:“大鹏一日同风起;~九百里。”

    越俎代庖[ yuè zǔ dài páo ]

    越:跨过;俎: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庖:厨师。 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大而无当[ dà ér wú dàng ]

    当:底。 虽然大,却无底。原指大得无边际。后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实际、不合用。

    出处:《庄子·逍遥游》:“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论;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了。’”

    大相径庭[ dà xiāng jìng tíng ]

    径:小路;庭:院子;径庭:悬殊,偏激。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出处:《庄子·逍遥游》:“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心如死灰[ xīn rú sǐ huī ]

    死灰:已冷却的灰烬。 原指心境淡漠,毫无情感。现也形容意志消沉,态度冷漠到极点。

    出处:《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1-16
  选2

  《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典故】
  传说,殷商末代的商纣王是个穷奢极欲、残暴无道的昏君(参看《助纣为虐》)。 “西伯”(西部诸侯之长)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因为反对纣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办法才得以出狱。当时,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周文王回到岐山后,下决心要推翻商朝的统治。他首先聘得军事家姜尚(即姜太公)为军师,积极练兵备战,又兼并了邻近的几个诸侯小国,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接着,又将都城东迁至丰邑(今陕西省户县附近),准备向东进军。可是,迁都不久周文王逝世了。
  周文王的儿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继续担任军师。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即周公),异母弟姬?#93;(shì)是武王的两个得力助手。同时,武王还得到了其他几个诸侯的拥护。于是,武王正式宣布出兵伐纣。大军在孟津(今河南孟县之南的一个黄河渡口)渡过黄河,向东北挺进,直逼商朝的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因为商纣王已失尽人心,军队也多不愿为他送命,于是逃的逃、降的降,起义的起义,朝歌很快就被攻克。纣王自杀,商朝就此灭亡。以后的八百年,便成了周的天下,称为周朝。
  当周武王攻克朝歌之初,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不能使局面稳定下来,武王心里还没有谱,因此有些担忧。为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议。汉朝人刘向编撰的《说苑·贵法》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大意是说:周武王打败了殷商,召见姜太公,问道:“该怎样对待他们的人员呢?”太公答道:“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全部杀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
  此外,《韩诗外传》、《六韬逸文》也都有关于周武王和姜太公上述那段谈话的记载,内容基本相同。由于这个传说,就产生了“爱屋及乌”这句成语。[2]
  汉朝人伏胜编撰的《尚书大传·大战》里也有类似的记载: “纣死,武王惶惶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问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我国最古的一部诗歌集《诗经》的《小雅》部分,题为《正月》的一首诗里,就有“瞻乌爰止,于谁之家”。可见古人多厌恶乌鸦,而绝少有人爱它的。所谓“爱屋及乌”,是说:由于爱那个人,因而连他家屋上的乌鸦都不以为不祥,不觉得讨厌了。这句成语,一向被人们用作推爱的比喻。因为深爱某人,从而连带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或其他东西,就叫做“爱屋及乌”,或称这样的推爱为“屋乌之爱”。 唐代诗人杜甫在《奉赠射洪李四丈》(射洪,地名,在今四川;李四丈即李明甫)的诗中,开头两句是:“丈人屋上乌,人好乌亦好”。宋朝人周敦颐的《濂溪诗》中有:“怒移水中蟹,爱及屋上乌”。宋朝人陈师道的《简李伯益》诗中也有“时清视我门前雀,人好看君屋上乌。”都是用的“爱屋及乌”这个成语典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