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什么意思?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如何解释?全句是什么?
请多多解释,发散一下。
先谢谢大家了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意思是:“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此句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扩展资料: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6-11
老子 《道德经》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和无,利与用。最难理解的还是这个用字吧。有之,既存的,使之有,创造(条件),是为了便利,是创造了一条路径;无之,创造空间,留出余地,是为了发挥作用,使之得以实现。

合起来说,既存的条件,或者先在的“有”(机会、优势、基础……),是为了得到便利,使得目标的实现有所依赖,获得一定基础(但却未必是决定性的力量);真正使目标得以实现,效用得以发挥,能力得以展现的,是发挥作用和能力的环境,而这环境,往往是由于存在一定的不足,或者具备一定发展的余地,或者是更为深广的“无”。

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习惯于依赖既存的种种便利,以为这是通向成功的捷径,却忽略了这些便利不过是一系列可以利用的条件罢了;真正可以有所作为的,恰是一定程度上的不足、有待改进的地方、或者一个“一无所有”的环境。即是说,“有”让事情变得便利、有利,视情况更利于自己,故可以借助之,而“无”作为一种承载体,一种进深与空间,为自己的发挥和目标的实现创造出可“用”之境。

现实中的情况也是这样。拿考研来说,有很多师兄,很多资料,很多便捷,确实是帮助取得胜利的要素,是比别人所具备的优势;但这些优势并不可视作可以依赖的全部。真正决定成功与否的是人的决心。对于外校的人,抛弃了安逸的生活环境和其他的机会,全力以赴的投入考研的大军之中,将自己置于“无”的境地,凡而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发挥和释放的环境。决心越大,目标越坚定,行动越坚决,“无”得越彻底,效用得以发挥的天地其实越广阔。有了资料,会不注重看基本的书目;有了认识的人,会忽视其他的信息来源;有了自己的圈子,会失去交很多朋友的机会。所以必须把握“有”只是应该“因之”的“利”;而“无”,才是真正激发潜能的容器。

“有”和“无”,内容与容器,实与虚。想起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放弃了“有”,凡而激发了“无”的空间,使得效用得以加倍。

当然,有和无应该有明智的取舍。关键是把握“利”与“用”。需要“用”的时候则应注重“无”的创造,需要“利”的时候便注重“有”的借助。毕竟能够适时的创造条件也是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

再深一步思考,其实老子的理念里面更多的还是在更宽广的层次面对问题。“有”作为实体的固定的存在,在变化的环境和情况中往往是难以依赖始终的。“无”,既是放弃对“有”依赖的一种舍弃,更是面向环境的一种适应性态度。借助环境,利用环境发挥自己,在牺牲固有优势的同时,却获得更为宽广的出路。甚至可以说,退一步,创造出“无”的状态,以暂时的劣势和失败换来新的转机。

“无”,是更为广阔层面的借助和发挥,以自由的力量超越了“有”。老子发现了具体的实在的“有”的不确定和虚无,发现了“有”的短暂与变化,于是也就发现了“无”的空间与力量,从而将对立二者间的转化推向了极致。最为对立的“无”和“有”,也同样是转化和同一的,于是奠定了“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动”这一老子最终思想的基本理念。

借助“有”而不迷信“有”,利用“有”的同时也能做到不为“有”所束缚,借助环境,从更高的层面上把握大局,从而获得“无”的力量,获得自由的力量。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9
出自老子 《道德经》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这一章讲的是“有、无”
意义很深刻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06-11
意思: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原文]
三十辐①共一毂②,当其无,有车之用③。埏埴以为器④,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⑥。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参考资料:网络

第4个回答  2008-06-12
这里的“以为”应该要分开来理解。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将此句断开后,“以”可以是“用以”、“可以”、“可以是”、“目的在于”、“而”的意思。

个人理解,这“以”可以“可用以”来替换。
今译:
所以有它可用以为利,若无它可用以为用。

而这“利”和“用”相信是有不同的释义和见解。

字典里的解释:
● 以
yǐㄧˇ
◎ 用,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
◎ 依然,顺,按照:~时启闭。物~类聚。
◎ 因为:~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物喜,不~己悲。
◎ 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 目的在于:~待时机。~儆效尤。
◎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求。
◎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前。~内。
◎ 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得~。
◎ 古同“已”,已经。
◎ 太,甚:不~急乎?
◎ 及,连及:富~其邻。

参考资料:http://www.zdic.net/zd/zi/ZdicE4ZdicBBZdicA5.htm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