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几何图形培养幼儿的思维

如题所述

幼儿的思维能力主要指理解力、判断力、记忆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这里我们就用东方之星的思维课程简要地说如何培养幼儿的理解力。

理解力是五种能力中最基础的一种,在学前期,很多教育活动的目标都指向理解力的培养,例如理解某种类别(如三角形)、关系(如方位关系)、规律(如对称)等。

鉴于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在发展理解力的时候,大家遵循“先操作、后总结的方式。如思维课程中《宝石森林》这个游戏中,它主要是学习”对称“的排列规律,不是直接由讲师或父母讲解,而是先让幼儿用材料进行按规律填补空白的操作,再总结图案的排列规律。所以归纳总结是发展理解力的一个重要策略。在对幼儿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会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活动时,幼儿总是操作的很好,但操作完了戛然而止,总让人感觉缺少了点什么。幼儿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在感性层面的,怎么把这种感性层面的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使幼儿产生更一般化的概念呢?归纳与总结必不可少。而有效的归纳与总结应该把握以下两个要点。
对认知点的理解与提炼。既然是理解的活动,对于要认知的目标,教师或家长自己一定要完全掌握。如认识正方形,归纳总结的时候要提出哪些要点,正方形有哪些特征,这些内容在老师或家长对幼儿讲解前就应该整理提炼好。虽然幼儿的培养不同于小学时的培养,不需要去严格地解释概念和定理的定义,但是不能完全凭感觉走,对概念等随意解释,而要给幼儿一个科学的认识。所以教师或家长在开始教学前,要翻一翻教科书和相关资料,总结和提炼一些要点,这是一个非常必要的过程。转化为通俗的语言表述。认知点往往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规律,对于幼儿来说,要转换为他们能理解的通俗的表述。如,在东方之星思维课程《图形娃娃》这个游戏开始的活动中,有一些对图形位置关系的认知,涉及到“相交”、“相切”等概念,可以用一些幼儿能理解的语言,如“手挽手”、“肩碰肩”等来解释。
思维课程中涉及理解力的活动内容,大都在主题活动之后有一些迁移活动的环节,如认识了正方形后让幼儿寻找生活中的正方形。这些环节的设计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甚至远远不够的。通过某种具体的游戏活动,幼儿获得了对某种一般性的概念、关系或者规律的认识,这种认识如何扩展到日常生活中,扩展到相关的其他活动中,使幼儿获得更深刻和更具广泛意义的认知,迁移活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或家长除了要充分重视游戏中的迁移活动内容,更要有意识地、灵活地设计一些能够使幼儿进行迁移的活动,引导幼儿用习得的概念和规则去解决新问题。迁移活动的设计可从两个方面进行。
1、扩展操作材料,延续能力目标。
如,在《图案乐园》按规律填补图形排列的活动后,教9币还可以设计一些填补数字、符号排列的活动,加深幼儿对 “对称”、 “从左向右”等排列规律的认识。通过这种迁移,使幼儿对目标的理解更深刻,促进幼儿形成更稳定、持久的理解能力。
2、挖掘材料功能,拓展能力目标。
如,在《图案乐园》活动后,教师或家长还可以设计一些其他排列规律的认识活动,如“顺时针重复排列”、“从上到下重复排列”等,通过这种迁移,拓展幼儿对规律的理解,使幼儿能更好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7

小朋友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对几何图形的认知,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还能培养孩子的逻辑分析能力。

2岁半孩子对圆形(圆圈)的钟爱

随着孩子开始能控制手部肌肉动作以及手眼协调使用,2岁半左右,孩子能画出封闭的圆圈,这也是孩子最早能涂画出的形状。

圆形对于孩子来说,似乎带有自然的钟爱,在用图画表达事物的时候,孩子用的比较多且富有变化。



3岁后孩子圆形和线条组合表达

三到四岁孩子积累了基本生活经验,而且在作画时初步达到心、口、手相协调的程度了。

孩子的图画中的每一个形状和线条都具有表征意义,大圆圈表示含有头部的身体,小圆圈代表眼睛,大圆圈内横着一条线代表嘴巴,另外,从表征身体的大圆圈向下伸出来的线条代表的是脚。


上图是著名的日本教育家鸟居昭美关于“孩子画中人物肖像的发展过程系统图”(3-6岁阶段)。

她认为随着孩子对人物肖像这个概念的理解的不断加深,绘画方式也逐渐从部分的肖像归纳整理出整体的较为完整的人物肖像。


5岁后孩子多种形状组合表达

5岁后的孩子已掌握了较多的基本形状,以及不同形状之间的组合,这个时期的孩子会用轮廓线勾画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状,且各形状之间的界限消失了。

可以表现物体的整体形象,并用一些细节来表现物体的基本特征。此外,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用形状的不同排列形式,来更好的装饰自己喜欢的事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5-27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幼儿在探究兴趣的作用下把一件新玩具给拆毁了,或者把父母喜爱的物品给搞坏了,父母应该怎样处理?听朋友说了件事颇受启发:广西某画家为国庆展览作画时,因接待来访的客人离开了画室,孩子出于好奇和表现,用画笔在父亲即将完成的画稿上涂了几笔,使一幅优秀作品遭到了破坏,而这位父亲并没有责罚孩子,而是从孩子的表现中看到了幼儿创造的萌芽,于是他便为孩子提供了学习和创造的条件,而孩子终于在美术方面有了惊人的发展,其作品《百猴图》不仅受到国内专家的好评,而且被国外美术大师称为惊世作品。可见,幼儿创造性的培养是何等的重要。  创新必须从娃娃抓起,幼儿教育的改革目标更需要定位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具有创造才能的人已经成为教育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未来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也是检验孩子智力水平的重要依据。幼儿期是大脑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这个时期幼儿语言发展也十分迅速。那么,如何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呢?  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老师自己要有丰富的想象,要会想象,保持一颗童心,引导孩子积极思考、想象,开启创新的门扉。如在活动中经常问:这像什么?他们怎么了?还有谁会来帮助他呢?他为什么会哭呢?等等。其次,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自由的语言交流环境。孩子都喜欢与同伴交往,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往往无拘无束,争先恐后地发言。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往,让孩子感觉和你没有距离,才能更好地激发孩子交谈的兴趣,如:“老师很喜欢你”,“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我告诉你一个小秘密”等等。让孩子感觉和你亲,才能畅所欲言。老师可以设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孩子与同伴三三两两的讨论交谈,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了幼儿语言表达的兴趣。  另外,在语言活动中,提问要有科学性,要能启发幼儿的发散思维,要善于提出不同层次的开放性问题,因为幼儿能否成为活动的主人,积极参与活动,发展思维能力,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因此,在设计每一个提问时,首先把幼儿放在主体的地位,注意向他们提出多样性、启发性和能激发他们想象的问题,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如在谈话活动《假如我是孙悟空》中,我向孩子们提出了两个问题:假如你是孙悟空,你会做什么?怎么做?孩子们马上进入角色,思维活跃起来。有的说:“假如我是孙悟空,我会变成一个隐形人,帮助警察叔叔捉坏人。”有的说:“假如我是孙悟空,我会变成宇宙飞船,带人们到天上去旅行。”……看!孩子们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和有创意。又如在故事《小河马有用处》中,老师问幼儿:“小河马找到了自己的用处,小朋友,你有什么用处呢?你可以怎样做?”启发幼儿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这一系列的思考,幼儿能逐渐理清思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  激发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  思维定式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人的思维表现了某种趋向性,这种思维有一定积极作用,在遇到同类问题时能轻车熟路,得心应手,但是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常常阻碍人们运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使思维受到限制,难以发挥创造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幼儿突破思维定式,激发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使思维向多向性和发散性转变。  在文学活动中,启发幼儿的思维。  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是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示了优美的语言艺术,能为幼儿提供全面的语言学习机会。如在教学《乌鸦和狐狸》时,老师提问“狐狸是怎样让乌鸦开口的?”甲幼儿回答说“狐狸对乌鸦说,乌鸦你唱的歌真好听,请你唱一首吧!”乙幼儿回答“狐狸对乌鸦说,乌鸦你唱的歌真好听,唱一首给我听吧!”由此可见,乙幼儿的思维受到甲的影响,产生一种倾向,出现了定势。这时,老师在肯定幼儿答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疏导,“谁还能想想乌鸦还可能怎么说?”在教学《三只蝴蝶》时可以设计问题:“谁会想想三只美丽的蝴蝶还可以怎么说呢?”他们各自思考着,互相议论着,纷纷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开阔了幼儿的思路,丰富了幼儿的想象,促进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讲述中,丰富幼儿的想象。  讲述活动是由老师提供的凭借物,引导幼儿丰富的想象而进行的语言教育活动,它能帮助幼儿逐步获得独立构思和表述的语言经验。如在《猫医生过河》教学中,设计的问题“猫医生还可以用什么法过河?”让孩子大胆想象,大胆表述。在一次拼图讲述中,老师给出了太阳,花,香蕉和小姑娘的单个图片,让孩子把图片布置成一幅画,再用已经掌握的词汇进行描述,想象,创设背景,然后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讲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一段话。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了想象的翅膀,创造出许多内容丰富,思维新颖的作品。他们在活动中争先恐后,大胆创新,把学过的词汇自如运用到讲述中,个个设计的有特色,思路也新。大大提高了幼儿讲述的积极性,促进了思维创造性的发展。  在谈话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谈话是一种语言表达和思维结合的活动,是幼儿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活动。为此,老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在谈话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在谈话活动《地球公公喜欢谁》中,老师首先让幼儿了解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然后让幼儿讨论地球公公喜欢和不喜欢的各种做法,并让幼儿提出各种保护环境的措施。由于幼儿目的性较明确,加上老师的鼓励和启示,孩子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说:“我们发明一种没有废气的汽车,就可以减少空气污染了。”有的说:“我发明一种水管,工厂里排出的污水经过这条水管就会变回干净的水了。”虽然孩子们的想法有点离奇,但却证明幼儿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水平去想问题的。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老师随时可以加以引导,唤起幼儿的联想,扩散幼儿的思维,寻找与别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法,促进幼儿思维创造性的发展。  以宽松、愉快的氛围,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常设计活动情景,让幼儿直接感知形象,描述形象,想象内容的扩展。如在教学诗歌《小熊过桥》后,老师能引导孩子们进行语言形式的转换,将诗歌改编成故事,首先老师在黑板上布置一幅大背景图,每组设有小背景图和动物卡片,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引出开始部分“小熊昨天给我打了个电话,说它过桥时遇到了难题,问题在哪里呢?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讲完后让孩子自由讨论,老师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他们根据形象的材料,按自己的想法组合拼图,讲出了一个个情节生动的故事,有的讲小熊智斗大灰狼等等,由于是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讨论讲述,幼儿的构思各不相同,充分发展了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3个回答  2022-12-13

首先,引导孩子从观察生活中的空间物体和几何图形开始

生活中的物品几乎都是孩子可以观察到的几何图形,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告知孩子这些物品的“标准”数学名称,比如:皮球、乒乓球都是球体,桌面是圆形或者长方形...让孩子逐步把眼前的物体和数学化的名词、术语对应起来。不过要注意的是,家长不要硬性要求孩子记住这些名词、术语,只需看似实则有意地引导、渗透即可。孩子在这样的交流中,他们会渐渐地把这些“术语”纳入自己的话语体系中。

其次,引导孩子在观察中比较空间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异同

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运用各种感官去认识周围的空间物体。比如:让孩子说说摸着篮球时的感觉是怎样的?触摸桌面的边和角是什么感觉?......把各种具体的物品放在一起,按照物体的形状怎么分类呢?为什么这么分?这些物品的形状哪里一样,哪里不同?长方体的魔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等等。以引导为主,家长可以讲述一些关键的特征,让孩子在感官的作用下,去发现、去体悟,而不是让孩子强行记忆。

比较空间图形的不同,还可以通过分类的方法。分类是让孩子按标准辨认,这个标准就是物体和图形的显著特征。可以先和孩子一起制定分类的标准,分类的标准可以多样,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一样。

第三,创造环境,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和几何图形的感知觉

例如玩七巧板,这是一种平面图形的拼接游戏,孩子可以在拼、接的过程中辨认不同形状的特点,包括边的数量和长短、角的数量和样子等,根据图形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接和组合。还可以让孩子剪纸或者画画。让孩子剪出或画出生活中的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等,这个过程也是孩子眼中的物体和图形与他们脑中的图形表象进行匹配的过程。通过操作的方式来促进空间观念的建立,不生硬也不“逾越”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是一种有效的促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