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城墙为何独缺一角?

如题所述

其一,传说在明朝初年,燕王朱棣修建北京城时,命令刘伯温和姚广孝设计北京城的图样。他们俩在设计的时候,眼前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八臂哪吒的模样,于是两个人就都各自照着画。姚广孝画到最后,正好吹来了一阵风,把哪吒的衣襟掀起了一块,他也就随手画了下来。到后来建城的时候,燕王下令东城按照刘伯温画的图建,西城按照姚广孝画的图建。姚广孝画的被风吹起的衣襟,正好是城西北角从德胜门到西直门往里斜的那一块,因而至今那里还缺着一角。这种解释只是传说而已,不足信。
其二,这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朱元璋统一中国后,深感“非深沟高垒、内储外备不能为安”。于是令谋臣刘伯温、姚广孝主持设计城池图样,以颁示天下如式修造。刘、姚二人反复商讨、多次修改,最后按照传统规矩画成了矩形图案上交朝廷。朱元璋不希望墨守成规,就提笔将矩形图案的一角抹去。这样,由皇帝改动的城池图正式诏示天下。此后明代所建之城大都遵照四角缺一角的样式。这种解释也缺乏科学基础。 其三,有的历史学家、考古工作者研究后认为:元时大都的北城墙,至今遗迹尚在,它的西北角并无异常,是呈直角的。明代重修北京城时,为了便于防守,遂放弃了北部城区,在原城墙南五里处另筑新墙。新筑的北城墙西段穿过旧日积水潭最狭窄的地方,然后转向西南,把积水潭的西端隔在城外,于是西北角就成了一个斜角。明初时,积水潭的水远比现在要深得多,面积也大得多。为了城墙的坚固和建筑的需要,城墙依地形而呈抹角是合乎情理的。所以,这种观点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其四,近年来一些地质工作者在研究卫星照片时发现,紧贴着城墙西北角的外侧,正巧有一条断裂带平行于城墙通过。另外,在抹角的外侧,卫星照片上隐约可见到直角的影像,这可能就是古老墙基的影像。据此,一些地质工作者提出了这样一种设想:城墙西北角最初修筑时很可能也是建成直角的,但这样一来,城墙西北角正好斜跨断裂带。由于地基建在断裂破碎带上,而断裂很可能还有一些微弱的活动性,城墙的坚固性就大大减弱了。也许是因为多次倒塌,后来才改建成现在这种抹角式的城墙。这样,城墙也就巧妙地避开了断裂而能屹立长久了。
由于古籍、史书上没有这方面的确切记载,专家还不能肯定哪一种解释是符合事实的。不过,这个“三缺一"的城墙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快乐的遐想,让人更加感到北京深厚的历史底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5-30
北京古城墙独缺一角的解释:
一:当初城墙是按矩形设计的,工程设计师们千方百计地想把矩形图案的对角线交在故宫的金銮殿上,以表示皇帝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但由于自然原因,最终还是偏离了金銮殿。为避免杀身之祸,他们只好去掉一角,这就是西北角。
二:另有相传,明朝建筑北城墙时,西北角修建为直角,但不知何故,屡建屡塌,前后百年间,不知道修建了多少次。出于无奈,最后建为斜角。
三:古代有一种说法,认为西北方向是个缺口。如西汉刘安写有《地形训》,认为大地八方有八座大山支撑着天体,其中支撑西北方向的山叫不周山。《天文训》讲八方吹来八风,西北方向吹来的风称不周风,东汉班固解释为不周就是不交之意。按这种解释,西北两个方向不应该互相连接,而应缺口。
北京古城墙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始创于元代,建成于明代,沿用于清代至民国,经历了七个世纪之久,古城墙已不见踪影,被二环路替代蜷曲在老地方。古城墙呈“凸”字形,城墙周长24公里,墙基宽24米,墙高8米,全部为板筑的夯土墙。
参考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9668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