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对安禄山这么好,这个家伙为什么还要反叛?

如题所述

回答之前我们应该先知道安禄山为什么要造反,以及安禄山造反前是什么现状。安禄山之所以选择造反是因为不得不反,准确来说安禄山造反的准备工作并不充分。

史料中记载的安禄山其实是一个很会拍马屁的人,但是也和现在的阿谀奉承不大一样,当时的安禄山,可以说将这一套应用到了极致,而唐玄宗和杨贵妃更是吃这一套,所以才能连连晋升,成为当代皇帝的眼中的红人。安禄山能在唐玄宗的眼皮子底下发展壮大,不仅仅在逢迎媚上功夫出众,而且他在错综复杂的利益集团中也是游刃有余,他和朝中大臣多数都十分交好,即使有人弹劾安禄山,有很多的大臣是为安禄山辩护。在为人处事上安禄山无疑是很成功,正是这些作为前提安禄山才能够日益壮大威胁到朝廷。以下几点便是安禄山为何能造反因由:

其一安禄山兼任卢龙、范阳、河东三个节度使,手下的戎行二十多万人,自己的三个节度使辖区内的军事、行政和财政都能够操控,他拥有造反的前提条件,所谓树大招风这些在朝廷中不知道被人弹劾多少回,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唐玄宗能容得下他,不见得未来的皇帝不拿他开刀!其实就算安禄山尽了愚忠交了兵权不做这枭雄,他也难独善其身,还有就是他舍得么,他的属下舍得么,安禄山不反会有人代替安禄山继续造反,这就是藩镇割据的弊端。

其二当时唐朝能够操控的戎行中,能够抗衡安禄山的实际上只要朔方手下的戎行,但朔方节度使并不彻底被唐玄宗所信赖,唐玄宗对安禄山的信赖水平还逾越对朔方的信赖。安禄山就缺少了一个羁绊自己的对手,朝廷就缺少了一个能征善战的大将!

其三安禄山和朝廷的许多人臣关系密切,对朝廷的实力、结构、兵力分布了如指掌。安禄山知道朝廷实际并没有多少实力,真实战斗力比较强的戎行都不在可操控的范围内,除了朔方军和陇右军近一点。其他的都排不上用场。安禄山做到知己知彼,于是才会造反大行其道!

其四唐玄宗对自己的帝王权术十分的自信,觉得自己乾刚独断无人能反。尤其觉得是安禄山不会反,也反不了。

其五唐玄宗中期委任李林甫为相,把主角玩弄于股掌之中,安禄山对李林甫尚有忌惮之心。但是换为后来以裙带关系成为宰相杨国忠,安禄山很会对付,杨国忠只是知道安禄山一方独大很危险,但是束手无策,朝中没有人能牵制安禄山,无可奈何之下杨国忠选择硬来,事实自己没那本事!

安禄山就目前现状有点骑虎难下,安禄山是在夹缝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只要这股势力威胁到了朝廷势必不会被容忍。既然无法独善其身,那就只能率先反抗或有胜算。或许安禄山真的不想造反,身在其位或者身不由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28
唐玄宗对安禄山再好,安禄山也只是一个被他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臣子。在说伴君如伴虎,今天唐玄宗可以对自己好,明天唐玄宗也可以要了自己的命,这完全取决于唐玄宗的喜怒哀乐。
如想永远的掌控自己的命运,当皇帝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

任何一个有报复的人,是不可能因为几粒糖果而放弃理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24
1、安禄山想当皇帝。 2、中央的军事力量已经腐朽。 3、节度使的势力太过强大。
第3个回答  2020-11-16
安禄山的顶头上司张守珪是唐朝大将,同时也是安禄山的义父。张守珪前期战功赫赫被封为南阳郡公,但在后期张守珪因为虚报战功,被贬为括州刺史。张守珪安禄山对朝廷心生怨恨之心。张守珪为了培养自己的势力,之前向唐朝当局举荐了安禄山。有了张守珪的背书,安禄山在朝廷平步青云。因为张守珪虚报战功一事,朝中大臣对张守珪和安禄山产生猜忌之心。双方矛盾愈演愈烈,安禄山又卷入宫廷内斗,他对唐朝军力分布和军中各种情况了如指掌,所以最后心生反叛之心,意图取而代之。
第4个回答  2019-12-23
安禄山是一个贪婪,有野心的人,等他膨胀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反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