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的词牌格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12-06

正体,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叶韵。以柳永《西江月·凤额绣帘高卷》为代表。

此调始于南唐欧阳炯,前后段两起句俱叶仄韵,自宋苏轼、辛弃疾外,填者绝少,故此词必以柳词为正体。沈义父《 乐府指迷》云 : “《 西江月 》第二句平声韵, 第四句就平声切去押仄韵, 如平声押‘东’字,仄声须押‘董、冻’字韵,不可随意押入他韵。”

其说正与柳词体合。若吴词之两段各韵,欧词之添字,赵词之不叶韵,皆变体也。前段第四句,晏几道词“晓镜心情更懒”,“更”字仄声。后段第三句,司马光词“笙歌散后酒微醒”,“笙”字平声。末句,欧阳炯词“犹占凤楼春色”,“凤”字仄声。谱内可平可仄据之,余参下词。

变体一,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两叶韵。以苏轼《西江月·重九》为代表。此词两起句俱叶仄韵,欧阳炯“水上鸳鸯”词、辛弃疾“贪数明朝”词即此体也,其可平可仄与柳词同。故不复注。

变体二,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叶韵。以吴文英《西江月·赋瑶圃青梅枝上晚花》为代表。此与柳词同,惟前后段各韵异。周紫芝“池面风翻”词正与之合。

变体三,双调五十一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两仄韵。以欧阳炯《西江月·月映长江秋水》为代表。

此见《尊前集》,换头句较“水上鸳鸯”词多一字,但此词押韵,又与诸家不同。按古韵从无“五歌”通“四寘”之例,此盖以“苇”“起”押“水”“里”,“多”“歌”押“河”“波”也。唐人有间押之法,采以备体。

变体四,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以赵以仁《西江月·夜半沙痕依约》为代表。此词两结句不叶仄韵,又各添三字作九字句,见周密《绝妙好词》选本。宋元人无填此者,采之以备一体。

扩展资料:

代表作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溪桥 一作:溪头)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宋代: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秋凉 一作:新凉)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译文

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西江月·遣兴

宋代: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译文

喝醉酒我暂且尽情欢笑,哪有工夫整日发愁?近来我才觉得古人的书本,信了它们一点用也没有。昨晚我在松树旁醉倒,问松“我醉到什么程度?”我疑心松枝摆动要把我扶救,连忙用手一推说:“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江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