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诗词歌赋中的‵赋′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4
赋,古代文体名。本意指诵说,如《汉书·艺文志》「不歌而诵谓之赋。」《毛诗序》把「赋」作为《诗经》「六义」之一,解作铺的意思,指铺陈言志的手法。战国后期赵人荀卿《赋篇》,最早以「赋」名篇,「赋」开始被用作文体的名称。 *** 把屈原、宋玉的辞和荀卿的赋统称为辞赋,看到了两者的密切关系,并把屈原看作辞赋之祖。汉初,逐渐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它继承《楚辞》形式上一些特点,讲究文采、韵律和节奏,又吸收了战国纵横家铺张的手法,内容上着力「体物」,也注意到「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 *** 志。此外,趋于散文化,经常使用排比、对偶的整齐句法,既自由又谨严,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赋体的流变大体经历了从屈原、宋玉的骚赋,到贾谊、枚乘、司马相如代表的汉赋,魏晋南北朝流行骈赋和琴赋 ,唐代盛行科举考试专用的律赋,唐宋时代趋向散文化的文赋各个阶段。 取自"zh. *** /w/index?title=%E8%B5%8B&variant=zh-"
什么是赋?称之为赋的条件是什么?如〈七发〉、〈进学解〉等赋体杂文算不算是赋?赋何以有古赋、俳赋、律赋、文赋不同形貌的发展变化?其问题虽不乏论之者,但大多陈陈相因,其或有专文讨论,仍不免「各照隅隙,鲜观衢路」,其间有很大的讨论空间。   班固〈两都赋序〉所说的「不歌而诵谓之赋」,是最具权威的说法。但它只是从传播方式异于诗,以此区隔加以立说,难以将它归入赋体构成的因后世更难从作品去作判断。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又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于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遂主客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斯盖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除了义界之外,还说明了起源以及形式内容两方面的特征。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校仇通义‧汉志诗赋略》有更多元化的观察,他说:「古之赋家者流,原本诗骚,出入战国诸子。假设问对,《庄》《列》寓言之遗也;恢廓声势,苏张纵横之体也;排比谐隐,《韩非子‧储说》之属也;征材聚事,《吕览》类辑之义也。」 其说虽然具体,但其形体要素并没有能够完全涵盖。 王力《古汉语通论‧赋的构成》,用诗骚赋比较的方式说明其特质。他说:「从形式上看,诗骚和赋都是押韵的,这是三者的共同点。但是一般的说,诗以四言为主,骚一般是六言,加兮字成七言,赋则字数不拘,但多数以四六言为主。典型的汉赋多夹杂散文的句式,诗、骚在句与句之间,特别是段与段之间,偏重内在的联系,极少用连结的词语。」「而赋则与散文一致,多用连结的词语。」「至于所谓骚体赋,形式上更与楚辞没有分别。」「赋与诗、骚的分别,必须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考察。赋比骚抒情的成分少,咏物说理的成分多,诗的成分少,散文的成分多。赋的性质在诗和散文之间。」他是从文类光谱上,为赋寻求定位。 赋是汉语文学特有的体类,是汉语文化的瑰宝,是汉代文学的主流。 通常,我们都说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是一代的文学,其实,这是后人依据后设的价值标准,为每个时代的文学成就所作的评断。如果我们客观考察文学发展的实况,就不难发现:赋从汉到唐都展现不同的风华,而且一直都是文人最瞩木的园地,所以它雄踞著文学主流的地位 。从宋到清,虽逐渐失去其主流地位,但仍有丰富的作品传世。 赋本是民间口传的文艺,谐隐的韵语,它长于叙事与说理,当它得到晋身宫廷贵游的际遇,在汉代更附会于诗的功能,取得文学主流的地位,便从此成为驱动文坛风潮的前导。到唐代,更规划它成为科举考试文学部门的主要项目,律赋更成为唐代文学的典律 , 楚宫到西汉宫廷的暇豫之赋,是声音的艺术,是由传播者口诵、欣赏者耳受的文学。有如倡优被蓄养在宫廷的言语侍从,是这表演舞台的主角。到东汉,由于帝王兴趣的转向,能文之士在宫廷已失去了伸展台,赋却反而散播开来,为士大夫阶层所共习。没有帝王奖倡,赋的作品反而增加,创作风气反而更盛,只是由于欣赏者的角色改变了,于是使它从口诵的文学转化为重视声音美感的书面文学,在士大夫文学中取得主流地位,赋的形貌乃与西汉宫廷奏御之赋有所不同。 建安贵游文学再兴,文学生态已经改变,由于此时赋的作者与欣赏者,都长期濡染于经史与语言训练,于是辞赋仍向士大夫文学的道路发展,充分发挥汉文字的特色,审美角度也逐渐改变,从「巧为形似之言」的审美追求,转为斟酌经辞、镕铸故实,以增加语文美感的密度,炫其博雅才学的审美要求,形成所谓的六朝文体,其赋不论是形氏或内容,都与汉大赋有完全不同的风貌。 南北朝的贵游文学集团,他们忙于抄书编纂类书,忙于搜集典故,诗也逐渐兴盛加入贵游的行列,诗赋成为文学的双主流。在唐代文人心目中,文学双主流的态势不变,所以规划为科举考试的文学科目。为便于评选,更发展成律赋,也造就了律诗。同时,因为它用之于科举考试,于是形式虽遭到扭曲而赋的题材却为之扩大,「穿穴经史」使内容更为博富。   到宋代,由于文化环境及文学兴趣的改变,赋体又有了变化,但以诗赋为文学的双主流情况似乎没有多大的改变,科举仍以诗赋为进士科的考试科目,好文能文之士,莫不致力于诗赋的创作,各家文集都依循《文选》的体例,将赋的作品置于卷首。擅长古文的欧阳修、苏轼等,也和韩愈、柳宗元一样,精心经营辞赋,而留下不朽的名篇,赋体的多样化,至此为之极矣。 元明是标榜古赋的时代,时有作者;有清一代,律赋特盛,光绪十四(1988)年鸿宝斋主人编印《赋海大观》,自称「得赋二万余首」。
参考: knight.fcu.edu/~chien/034
炎黄艺林,中华文苑。奇华异卉,争芳吐艳。中有奇葩,曰赋曰骈,介于诗文之间。诗骚苗裔,纵横之新篇。滥觞战国,藻饰六朝,唐宋变幻,明清绵延。上下千年,蔚为大观。 赋之特质,在于诗文之间。它称不得诗,曰不得文。说它不是诗,它又对仗押韵,说它不是文,它又单行散行。它的优势正在于兼二者之长,既有诗的诗意韵律,又有散文的篇章布局,在中国文学文体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赋诞生于《诗》、《骚》之后,律诗、戏曲、小说之前。从时代的先后来讲,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渊源,承担了推进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任,它开拓了题材,丰富了表现手法,发展了体式,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赋中的纪行和游览一类作品,对山水有很多描写,开了东晋山水文学的先声,后代产生了山水田园诗派,出现王维、孟浩然、刘长卿这样的伟大作家。明清白话小说中,赋是常用的文体,或用它描写景物,或抒情,或烘托气氛,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也离不开赋。
参考: ks.yahoo/question/?qid=1306082104677&source=ysearch_ks_question_x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