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咬文嚼字为话题写作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4

1. 以咬文嚼字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浏览新教材的目录,无意中看到了“推敲”二字。这两个字很简单,也很深奥。“哗啦哗啦……”

我把书翻到49页。课文的主人公是唐朝诗人贾岛。他拜访友人李凝,不巧友人不在家,贾岛就写了一首《题李凝居》留在了门上。第二天他独自骑着毛驴回长安了。在路途中,贾岛想到了诗中的“僧推月下门“的”推“字写得不恰当,应改成

“敲”字,就这样,一场“推敲”思想大战就开始了。

贾岛想啊想,不知不觉就来到了长安城。我不禁想起四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当时的我就喜欢咬文嚼字,而我与老师争辩到自己思考的全部过程,也和贾岛的情况非常相似。一篇亲情作文--《给长大了的孩子的话》,文中写道:“孩子,现在我常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梳头时手会不住地抖,吃饭时会弄脏衣服,企望你,不要催促我,责骂我,多一点耐心和温柔,也能回家陪我闲话家常吧!如今,我脚也不稳,走也走不动,所以,请你紧紧握住我的手,陪着我,慢慢地,就像我当年带着你一步步走”等等内容,深刻地体现父母年老时发出的感慨。而这篇课文的第三个选择题是:这篇课文是父母什么时候写的?我当然选择“D:父母年老时”,

可老师同学坚决反对。可是,其他的三个选择是:A、孩子年老以后;B、孩子小时候;C、父母年轻时”。我怎么也不认为它们是对的。孩子年老后父母已逝世,孩子小时候与文章不符合,父母年轻时孩子尚未出生。我想啊,想啊,没有一点头绪。最后,我完全相信自己是对的,便放弃思考,在作业本上写道:“我觉得应该是D”。写完后我走向教室外面,跑向卫生间。结果,半路上上课铃就响了。虽然这一思考的最终结果是:我是错误的。老师在我的本子上写下如下解释:《给长大孩子的话》。说明此刻孩子还没有长大,此刻父母应该是年轻的。但这件事情还是给我很多启发:遇到问题,发生争议,要善于自己思考,不能总是认为老师的答案就是正确的,要一字一句推敲,找出作者主要表达情感的句子,然后全面思考权衡,与他人的答案比较选择,最终得出结论。

我还从贾岛那里学到了两点:他遇到名家,并不慌张、不失措,解释清楚事情后就虚心请教。他更从著名诗人那里学到了选择和琢磨。这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

2. 咬文嚼字作文800字高二水平

被咬被嚼,听来刺耳,想必是一件不大舒服的事儿但是 *** 、莫言等著名作家被读者“咬”出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的差错,却欣然表示感谢——感激一种刺耳的声音,让我们耳目一新!

没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著名也罢,无名也罢,都会有缺点,也难免会犯错误而能成为作家,进而蜚声中外,这与虚心接受别人指出的过错,进而感激这种刺耳的声音不无关系吧?

抱歉啊, *** 、莫言,荦荦大家,离我太远可我从自己欣赏的柴静身上也看到了同样的大度与涵养“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这是柴静在清华演讲时对学生们说到的一句话外表甜美,看似柔弱的柴静,是怎样在央视这方人才济济的平台上站稳脚跟,美丽绽放的,这句话做了最好的诠释刚入台的柴静曾被批评写文章没有感情、“绣花枕头”,又因采访时俯身为小男孩擦眼泪,而被观众指责为“表演型”主持,可是她收敛起委屈与倔强,个性和自傲,进行认真反思,做出深刻检讨可以说,柴静的职业生涯一路伴随各种刺耳的声音意见与批评,她没有拒绝,而是内化成警策使自己力臻完美事实证明,各方的“咬”“嚼”挑错,也的确使这女孩儿一洗青涩,熠熠生辉

是啊,我欣赏柴静我从她身上懂得了:感激刺耳的声音,你才可能拨云见日,收获鲜花和掌声。

3. 咬文嚼字作文

如银的月光下,我独自漫步在操场上。

无聊中扬起脖子细细挑剔夜空,竟会感觉到如此完美的满月却也是如此这般的空洞。一幅碧天银盘巨幅画就因了这一“空洞”而改变了它在我心中本来应该很美好的意境。

我是在面对夜空咬字了吧,是的,咬字不过如此。在很简单的一个病句中,只要你咬住它的病之所在,这道改病句题你就搞定了,3分你也就到手了。

可是,在我的印象中,咬字却等于是在白纸上滴墨。实话说,我不喜欢咬字,只要你觉得读这句话时不顺口,便可判断它是病句,然后改了就行。

我认为这种咬字的行为若在生活中,那简直就是在鸡蛋里挑骨头或者说是挑拨、挑剔了。在我的眼里,生活应该是很简单的,就好像1+1=2,可为什么非要死死咬住一个字眼不放手,非弄个两脸涨红,鱼死网破不可呢?就像夜空这轮圆月,你硬要挑剔它空洞,它也只好在你心中空洞起来了。

曾经我得一个好友,一双锥子般犀利的眼睛,一颗比狐狸更聪明的脑袋,可就因为咬字眼,一次次打断老师的讲课,引来全班的公愤,一次次咬住同学的只言片语,弄得鸡嫌狗不爱,最后终于消沉了。 朋友会因咬文嚼字而分手,生活会因咬文嚼字而消沉。

因此我想,咬文嚼字虽然是一种修改病句的绝好方法,但它永远咬不出和谐灿烂的人生。

4. 关于读书要不要咬文嚼字的议论文 600字

当今社会读书是否需要咬文嚼字:古人讲皓首穷经,也就是说做学问一途是没有尽头的,尤其是当下这个时代.而我们所谓的道理,往往又只是相对而言.就好比此时此刻行得通的规律,换个时间换个地点,又未必成为规律.所以,研究什么只要适合当下便已足矣.即研究也有个度,读书如果过于刻板,非要穷究道理,那就是死读书,要常常抬起头来看周围,因为至理是相通的,往往我们过于纠结于一点,就成为了一叶障目,成为蹲在井底的那只青蛙,眼里只有一线天而已.真正读书的人,不但要从书本上寻找道理,更要在实际中去证悟道理,如此方是读书之道.读书不是为了死记硬背哪些知识,而是为了增长智慧,成为自己的能力.如果固执于一点,那就成了舍本逐末,忘记了读书的本来目的了.不是你思想有问题,而是要在不懂的时候尝试换个角度,换个问题去观察.这个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也不是很容易的,就好像我们有时候看自己熟悉的汉字,忽然就看着不像是那个字了,其实变的不是那个字,而是我们过于执拗了.当你转过这个弯子,柳暗花明又一村……眼前又是一片新天地了……朋友哲学高,但是我平时应该更注意什么才能更易放下一些事情而不固执,还有怎么做到细心而不急躁?已经明确的道理不必深究,已经论证的道理不必深究,已经被普遍承认的道理不必深究……换句话说,如果你不是搞科研的,你研究的再透彻也没用.比如开叉车的要是还得考职称英语,那就是坑爹……呵呵~开个玩笑.把眼光放在实处,放在生活之中,放在具体的事情上,你就能慢慢地将心平静下来,做到细心而不浮躁.浮躁往往就是因为失去了根基而产生的动摇,而我们的根基就在生活本身。

5. 怎么看待咬文嚼字,议论文作文

该咬则咬,当略就略 ——对朱光潜和马南邨关于读书的见解的一点异议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要咬文嚼字,甚至锱铢必较,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却提出了相反的见解,说读书“不要固执于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像陶渊明那样“不求甚解”,像诸葛亮那样“观其大略”,就是说读书时“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两位大师的见解,到底谁的见解是正确的呢?在我看来,他们都有失偏颇。

读书时是“咬文嚼字”还是“观其大略”,是由不同的阅读目的决定的。 阅读根据其不同的目的,可以分为钻研学问的阅读和增长见识的阅读以及消闲解闷的阅读这三大类。

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钻研学问,那么,你在阅读过程中就必须字斟句酌,不仅要了解字面的表层意义,而且要了解字面的深层意义;不仅要了解文句的言内之意,而且要了解文句的言外之意。只有这样,你才能在深刻领悟的基础上写出鉴赏文章、做出学问来。

从这个目的出发,该咬文嚼字时还得咬文嚼字。否则就会像猪八戒吃人参果那样,即使是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人参果,你也咀嚼不出它的美味,吸收不了它的营养。

如果你是抱着增长见识的目的来阅读的,那么你就没有必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仔细推敲,你完全可以一目十行地去看,甚至有的只要看一下它的标题就足够了。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到“博采众长”,才能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从这个目的出发,当观其大略时还得观其大略。否则,捧起一本书,对其中的某一个词语、某一个句子揣摩上老半天,那么你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把这本书看完?这样你一年的阅读量肯定少得可怜,吸收到的知识自然十分有限。

如果你是出于消闲解闷的目的来进行阅读的,那么只要能从阅读中得到心情的放松,就算达到目的了。你可以不加任何思索地一口气读下去,也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品着香茗。

如果你对其中的某些内容不感兴趣,你也可以大段大段地跳过去不读它。只有这样,你才能从阅读中体会到休闲与乐趣。

从这个目的出发,当观其大略时还得观其大略。否则,一捧起书本就进入“咬文嚼字”的境界,你还会把读书看成一种休闲,还能从阅读中领悟到读书的乐趣吗? 其实,如果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加以考虑的话,那么我们认为,它们各自对“咬文嚼字”和“观其大略”的侧重点是不尽相同的。

如果你的主要目的是阅读,那么,你的侧重点应放在“观其大略”上;如果你的主要目的是写作,那么,你的侧重点应放在“咬文嚼字”上。 总之,在阅读或写作中,是“咬文嚼字”还是“观其大略”,并不像两位大师所说的那么简单,而是要根据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方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