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镇的简介

如题所述

石桥镇位于四川之东北,(东经107度,北纬31度)地处达州市铁山以西,距城区61公里,南临渠县,西接营山,北通平昌,素具达川区“西大门”之美誉。有“巴彭”省道东西穿镇而过,乃为区西之重镇和物资集散之所。 百度地图: 全镇幅员面积56.33,辖20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222个村民小组,9221户人家,总人口70000人,其中场镇人口近40000人,2005年全镇GDP总收入突破1.8亿元大关,人均纯收入达3135元。
在达州市达川区西部,有一座美丽的古镇,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森林植被茂盛,田园风光秀美。村庄古老院落众多,古建筑川东特色突出。它,就是达州唯一进入四川省首批省级重点建设示范镇的石桥镇。  石桥镇位于铁山以西,为达川区西大门,距达州市61公里,距平昌县45公里。省道202线、巴达铁路穿镇而过,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明显,辐射带动达川区西部、平昌南部20余个乡镇的发展。古风古韵 打造幸福美丽宜居小镇  漫步在石桥古镇的老街上,仿佛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列宁街上的石牌坊群和红军标语,仿佛让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列宁街上,矗立着四座牌坊,第一座位于列宁街东口内约30米,乃是同治六年由奉政大夫马春之妻许氏所建;二号牌坊,是嘉庆二十一年,马洲之妻郭氏所建;三号牌坊,为同治九年,故处土徐文点之妻李氏所建;四号牌坊,光绪二十六年,武生徐定国之妻汪氏所建。  四座牌坊皆青石为料,三层斗拱,飞檐翅角,雕饰镂刻精美,上有五龙捧旨(镂空雕),下有花卉人物,戏文故事,共雕刻人物480个、动物16幅,无不栩栩如生。  1933年9月,红四方面军从巴中、平昌挥师南下屯兵石桥镇,在石桥四座牌坊和石壁上刻下革命标语, 原鲁家坪街后改名为列宁街,并因此被誉为“中国红色第一街”。在二号牌坊的正中,镌刻着“列宁主义街”5个大字,并有“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三十军政治部立”题记。整条街上,刻有“打倒帝国主义”等标语30余条。这些标语至今仍熠熠生辉,赫然在目,充分展现了那段如火如荼的峥嵘岁月。所以,它既是古迹,又富于时代精神,一街四牌坊,融古今于一体,实属罕见。  在石桥镇上,一位当地居民告诉记者,石桥除了镇区有“倒石桥、孝节牌坊、列宁街、列宁公园、红军碑刻石林、高寺寨语录碑、挑水河、浣花溪”等旅游景点外,镇域旅游景点还有“九层寨山、仙女山、高桥水库、黎纯墓、三教寺摩崖造像、威武寨古院落”等。风景美、街区美,是个美丽幸福宜居的好地方。  据石桥镇党委书记夏华勇介绍,石桥镇历史文化悠久,民俗风情纯厚。传统文化有孔明灯、小丑剧、打花鼓、金钱板、抬花轿、踩高跷等,其中“烧火龙”和“翻山铰子”已被确定为省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型城镇 达川西部经济商贸中心  走出古镇老街,一股现代化新型城镇气息扑面而来。街上车水马龙、商铺林立。夏华勇说,石桥镇是达川区除城郊外的第一大镇,场镇人口达4.6万人,建成区面积2.1平方公里,拥有老街和新区大小街巷41条,商贸繁荣,有上规模的大型超市5家,百货店320个,便利店510个,旅馆22家,可同时接待游客500余人入住,集中商贸市场两处,在这里购物十分方便。场镇的街面十分整洁,每天都有洒水车进行除尘,相对其他乡镇而言,石桥镇临街的居民们生活节奏显得要快一些,他们大多都开有自己的门市,通过劳动,积攒着财富。  同时,石桥镇地理位置独特,辐射带动着达川区西部、平昌南部一带的发展,交通十分便利。石桥镇地域较宽阔,气候、土壤适合农林牧全面发展,农产品品种多样。一直以来,石桥镇着力于发展特色养殖产业。重点以生猪、草食牲畜和水产养殖等为主。石桥镇经济基础扎实,发展潜力雄厚,是达川区西部的经济商贸中心,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业发展较好,主要产业有粮油、蔬菜、水果、畜禽养殖等,其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名列达州市前茅。  近年来,省、市、县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并投资对石桥镇重点打造。2009年对古镇列宁街全面维修,新建了列宁公园、列宁湖、列宁广场,为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和本地居民提供了参观、旅游、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每年正月闹元宵,传统的“烧火龙”习俗规模空前,吸引了不少省内外游客前来观看。  未来规划 四大优势助推石桥发展  谈到未来的规划,夏华勇表示,在整个达川区的未来旅游景区项目规划中,石桥镇占有重要地位。全区旅游发展以“1带、5区、10景”的基本结构进行总体布局,其中,“石桥风情度假观光旅游区”占有重要地位。接下来,石桥将打造自然生态风光与史前遗迹为一体的国内知名旅游品牌。  在未来的发展中,石桥镇有着自己的优势,首先是区位优势,石桥镇位于达川区西部,距达州市61公里,距平昌县45公里,距巴中市178公里。是达州、巴中结合部的中心镇,辐射带动着达川区西部、平昌南部一带的发展。区位优势明显,融入巴达城市经济区,建成达(川)平(昌)渠(县)的城市副中心,辐射带动周边20余个乡镇的经济发展。  其次是交通优势,如果说区位是城镇发展的先天条件,那么交通条件的改善必将进一步扩大城镇的区位优势。省道202线(巴彭公路)从石桥城镇东面纵向穿过,东至达州、开江,在达州连接达渝高速公路、210国道,正在建设中的巴达铁路横穿全镇,连接襄渝铁路,并在石桥镇设有火车站,交通十分便利。  此外,石桥镇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和生态旅游大镇,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油菜为主,以养殖业、水果、蔬菜为经济发展龙头,以历史文化、红军文化为载体的生态旅游业,使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3.12亿元,人均纯收入达7500元以上。石桥镇有着得天独厚的悠久历史、丰富的文化,在未来的发展中,旅游业将大放异彩。在这里,您可以畅游“列宁古街”,感受中国红色第一街的底蕴;可以欣赏传统风俗“烧火龙”,目睹力与美的完美结合;您还可以漫步在石桥十多条老街上,体会明清时期的古街风貌。  发展思路 建设商贸旅游新型城镇  谈到石桥未来的发展,石桥镇党委书记夏华勇认为,城镇化道路大体要经历由分散到集聚,再到分散的3个阶段,城乡发展总体呈倒U型曲线状态。需要通过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发展动力和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吸引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才能更快更好地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发展建设集商贸、旅游为一体的新型城镇。  关于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夏书记提出了6个“突出”:首先是突出规划引领,构建科学的城市体系。规划是指导全局工作的龙头,石桥镇将力求确保城镇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现“三规合一”;其次是突出执行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健康有序发展。夏书记认为,土地利用规划重要,执行同样需要有力,才能更好地推进石桥镇的发展;然后是突出基础先行,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城镇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持。再次是突出产业支撑,加快现代化农业和服务业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使其达到平衡;另外还需要突出服务保障,解决农民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些问题,解决其生活来源,培养其职业技能基础,帮助其再就业,最终使其达到平稳过渡;最后需要突出改革创新,简政放权。夏书记表示,建立一级真正享有人权、事权、财权相对对等和用地建设城镇管理领域的行政执法权的基层政府,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尤其重要。  小镇简介
石桥镇原名“石桥河”,因场镇境内的15座石拱桥而得名。历史文化悠久,民俗风情纯厚,远近闻名的4座清代建造的“节·孝”石牌坊贯穿列宁街首尾而立。1933年红军在4座牌坊上刻下的革命标语至今保存完好,列宁街因此被誉为“中国红色第一街”。  传统的民间文化川剧坐唱、抬花轿、踩高跷、打腰鼓等广为流传。“烧火龙”已被列为省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文化部命名为“烧火龙”之乡;1991年被省建设厅列入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2013年列宁街石牌坊及红军标语,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内倒石桥、三教寺摩岩造像,黎纯墓等文物得到保护;2000年被批准为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4年评为全国重点镇;2005年国家旅游局和四川省政府将“列宁街”列入川、陕、渝红色经典景区,鲁家坪村列为国家级传统村落;2013年,石桥镇被四川省确定为首批省级重点镇建设示范镇。  小镇特色  “烧火龙”:省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时石桥是著名的旱码头,古石桥人为了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年春节的正月十一至正月十五(元宵节),连续五夜,全镇及方圆百里十万群众烧火龙闹新春,所以达川区石桥古镇素有“火龙之乡”美誉,而且100多年来从未间断。  “翻山铰子”:省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桥翻山铰子由清咸丰年间达县石桥镇的民间艺人冯白仁首创,历经五代传承,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翻山铰子”是一种挥舞和击打铰子(铜质小镲)的舞蹈。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记载,四川汉族民间舞有39种85个节目,“翻山铰子”就是其中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