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减轻负担的作文

如题所述

1.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说、能自主探索。冰心先生也认为,“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这都揭示了孩子成长的真谛,告诉我们,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顺其天性,因材施教。

  但现实情况是,孩子们的作业,已经由正常的教与学之间的反馈工具,嬗变为“不能承受之重”,异化为应试工具,成为沉重的课业负担。作业布置缺乏科学性,超课程标准;采用题海战术,简单机械重复;内容千篇一律,忽略学生个体间的思维与学习能力差异……

  真正减轻学生负担,必须跳出作业的掌心。那么,如何才能“逃离魔掌”呢?

  其实,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等教学环节中,作业最具活力,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形成能力、体验过程和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和必经途径。我认为,我们不能完全跳出作业的掌心,但可以试着努力,通过作业改革,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从控制作业数量和提升作业效能两方面下功夫:

  一方面,控制作业数量,理清负担的源头,减掉不合理的负担,让学生的作业更有意义。在传统的作业布置中,作业一般统一布置,单纯强调知识性,甚至存在惩罚性和超额的作业,这些作业以量取胜,削弱了教师的作业设计和诊断能力,忽略了作业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发展性功能,不利于能力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要实现作业量的控制,必须有科学实效的学校教学管理,必须汇聚家校共同力量。作业设计要科学合理,在深入研究课程、教材、学生的基础上,梳理学科单元的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教师必须按单元知识点要求编写作业,综合呈现基本、拓展、提升思维能力三个层次,从而降低教师布置作业的随意性,杜绝无效低效作业。作业布置要公开监督,可采取作业网上备案等形式,将布置的作业公开,接受学校、家长、社会的监督,以此来制约作业量。

  另一方面,提高作业效能,建立合理的负担梯度,让学生的作业更有意思。减负,是一个结果,而不是起源。控制作业数量,仅仅是底线,减负根本在于唤醒孩子的学习激情,让孩子喜爱学习、乐于探究,从而自主学习、自我管理。

  具体来说,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让作业分层有选择,可以根据学生不同个性需求、知识掌握情况,设计不同难度梯度的作业,学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作业;二是作业类型多元化,增加制作类、活动类、观察类、实验类和探究类的作业形式,尤其是注重增加探究类的作业,实现作业形式的重构与转型;三是作业评价更科学,注重提高作业评价的效度和信度,多采用等级评价、鼓励性评语、星级评价等方式,还可以引入同学互评、自评、家长评价以及社会人士评价体系,增强作业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此外,减负也需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理解支持。现在有个怪现象,学校作业量减下来,家长立马安排各类补习班、兴趣班填上去,继续挤占孩子的休息和活动时间。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家长的教育焦虑可以理解,但我以为,合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培养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远比培养一个“优秀、卓越”的孩子重要。唯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心理减负,才能挣脱作业掌心的引力,才能给孩子一个快乐幸福的学习生活。

2.
减负与增效之间到底具有怎样的逻辑关系呢?可以从一个假设谈起。

  试想,如果要为农民减轻体力劳动的负担,只是限定他们下地劳作的时间,禁止他们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答案是显见的,在不能切实改变劳作方式、确保好收成的前提下,农民们决不会轻易接受这种“减负”办法。但是换一种思路,如果为农民们先提供一种更为先进、高效的提升农作物产量的办法,让他们不用付出同以往一样的时间,就可以获得比以往更大的收获,减少耕作时间、减轻负担就会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这就是减负和增效的关系,置之教育领域,同样如此。“增效以减负”,效率增加了,学生负担便可随之减轻。

  那么,如何实现增效呢?这里首先要厘清一个概念,“增效”并不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灌输给学生的知识点越多越好,而是要真正地启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让孩子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迸发出进一步学习的渴望和主动性。

  环顾当前教育领域,我们遗憾地发现,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每个学生对学习都有兴趣,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并不是每节课对学生都有吸引力。

  让教学更加高效,让课堂更有效率,对于教师来说,首先要做到顺应儿童的天性,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习的过程变得有趣、好玩。学习意味着成长,所以,学习的方法要有尝试、有探索、要富含挑战性,学习意味着发展,所以,学习的内容要多元、广泛、丰富。可现实的情况是,很多教师把学生的学习变得窄化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简单的当成上课、听讲、练习、作业,加上传统的教育观念所信奉的“熟能生巧”,大量机械的练习伴随学生的学习生活,学习变得沉重乏味而负担重重。从这个角度说,实现增效减负,对于教师来说,既有责任教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更有责任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变得更有意义和更富含挑战,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

  增效减负,还需要老师们做到让课堂活起来,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关于这一点,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遇到了困惑。比如,由于强调倾听与交流,缺乏过去的整齐回答的气氛,老师感到上课没有激情了;由于教学中互动性增强,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观点,老师感到从没有过的对课堂的失控感;由于更注重课堂的开放性,上课时经常会遇到学生就某一问题争论不休,既定的教学内容常常讲不完,老师在“收”“放”之间犹豫不定;由于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如何建立对集体的认同,对纪律和秩序的约束。面对“活”与“乱”,老师们更多地感到不知所措;由于很多时候课桌摆成了小组形式,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机会增多,老师感到的是干扰,以及权威的失落……

  为什么这些问题会带来老师困扰,我想,是因为我们太习惯“齐步走和整齐划一”了,太习惯系统讲解、学生练习、纸笔考试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了。打破这种思维方式和教学习惯,就要求教师们摒弃旧有的观念,从观念上真正认识和理解将课堂交还给学生,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还要求教师们真正提升教学能力,老师只有真正吃透课程教材的内容,而且充分消化吸收,才有可能做到举重若轻、驾轻就熟地把自己吸收消化了的东西,取其精髓教给学生,才能在循循善诱的教学和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为学习而学”为“为兴趣而学”。

  减负是个老问题,通过提倡增效来实现减负也并非新观点。但是,如何真正做到提升课堂效率来实现减负,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向课堂要效率”实际上是“向老师要效率”,对老师们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对此,显然还需要全体一线教育工作者做更多的探索和努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