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后感一千字,作文。谢谢。

如题所述

《儒林外史》读后感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16
那些艰苦奋斗的岁月——读《不朽的神话——红军的故事》有感那一天,我读了您的故事,那传奇般的人物,那神话般的事迹,一件件、一幕幕不断地在我的眼前浮现。那一年,您不畏艰难,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事后,毛主席的一首《长征》概括了您的艰难与您那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四渡赤水河,强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渡过枪林弹雨,踏过没膝白雪。你们把肉体上的伤痛化作了对理想、意义、和信仰的追寻。一位位英雄人物,不怕牺牲,用自己那宝贵的生命,为革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从你们身上我看到的是那种不怕牺牲、毫不畏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那种迎接苦难、审视苦难的高雅与傲情,更是那种直面死亡、超越死亡的从容与淡定。你们告诉我要学会坚强,学会奋斗。人的一生全靠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成功。面对一位位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回想曾经那个胆小怕事的自己,学会了不抛弃不放弃,也懂得了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耳边总会想起那冲锋号的声音,时刻提醒着我当年你们的坚持;时刻提醒着我,努力学习;时刻提醒着我,落后就要挨打;时刻提醒着我,直面苦难;时刻提醒着我、、、、、、如今,我们站在国旗下,心中无比欣慰,但又略带伤感,因为我们头顶的蓝天,脚下的土地,是你们用鲜血打拼下来的。没有你们当年的牺牲,哪有我们如今的繁荣与幸福?我们永远向您学习,向您致敬——中国红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