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找一些关于古诗和文章中用的好的字和词不能用其他的代替的例子

就是这个词用的好,很恰当,用那个词就起不到原来的效果

  论今人作古体诗
  江澜 原创再发于2004-12-13 15:48:35 短篇·杂文·世态 人气:6124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历来,各朝各代的优秀诗歌在人们中代代相传,而且文坛中也不断的涌现出新的优秀诗作。随着时间的发展,我国的语言文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发展至今天的普通话,古典诗词仍然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这足以说明我国传统诗歌的魅力。在今天,诗歌流派纷呈,对古体诗的创作也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作为一名喜爱古典文学的大学生,我对古典诗词谈不上了解多少,尤其是对诗歌的创作所知更是寥寥无几,但经过多方面的了解,也想略表一下自己并不成熟的看法,既是向诗界的泰斗提出一些看法,更是向大家学习。
  我对古体诗创作的看法总体说来包括下面几点:
  1、 重韵而稍轻律。
  2、 用古诗意象抒发感情。
  3、 扩大诗歌题材内容。
  下面逐一来详细说明。
  古诗的平仄韵律问题是历来古体诗创作中人们讨论最多的问题,当然也就是最难统一意见的问题,从六朝时期骈体文的兴起,人们越来越注意汉字的四声,先后有永明体等各种诗歌流派,经过隋,初唐,直至盛唐时代形成了绝句,律诗两种最重要的,对诗歌产生重大影响的诗体,自此诗歌的体裁基本固定下来,直至现在,以后的,唐后的诗歌虽然各代有各代的风格,但是在形式上基本没什么变化,这有一部分原因是封建社会的生活状态基本未发生变化,我认为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和每个朝代都有复古的文人分不开的,当然我并不反对复古,但是盲目的复古必将影响事物的正常发展,这是毫无疑问的。同样和唐诗有着同样美誉的宋词也基本是这个状况,首先来源于民间的曲子词,然后经过五代花间词派文人的努力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又经过宋初范仲淹而开豪放一派,经柳永,晏舒开婉约一派,后来又是基本定格了。我为什么说诗歌要重韵而稍轻律呢?这其实是受了打油诗的影响,大家都知道打油诗是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诗体,俗话又叫顺口溜,其中当然有不少糟粕,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蕴涵着道理,由于它易于传诵,因而在人们的生活中一直流传。从诗歌的诵读来看,打油诗正有我说的那种重韵而轻律的特点。当然古体诗并不是不重韵的,但是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古代的一些字的读音在今天发生了变化,使得本来一些押韵的诗在今天读来好象是不押韵的,例如向来以苦吟著称的贾岛的两首名作《寻隐者不遇》和《题李凝幽居》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跟。暂去还来此,幽期不复言。
  “去”字和“处”字,“原门跟言”四字本来是同一个韵,但在现在读来仿佛不是一个韵,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对韵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对一般人来说,两个字同韵就是指两个字读起来口型差不多,发音相似,出于这个观点,古音本来是同韵的字在现在有很多读来好象是不同韵的,例如:“路雾”
  和“句玉”,“立意”和“最类”,“斜”和“霞”等等很多。相反本来不是一个韵的字反而像是一个韵的,比如“句玉”和“立意”,现在的很多流行歌曲的歌词中就会有这种情况。如果从这个观点出发,古诗传到现在,有很多是不押韵的,比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周邦彦的《苏暮遮·燎沉香,销溽暑》等等。尤其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衰”如果读shuai ,则并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但是有的书上注释读cui,有的老师说cui古音读cuai,cuai是押韵的,但是我们并感觉不到读shuai有什么不妥。综上所诉,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一下关于古诗押韵的问题,最起码也应该对韵这个东西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到底什么字和什么字是同韵的。

  http://www.cc222.com/article/20041213/99834.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6-03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

这是我找到的,还有其它的记不得了.

你或者去找找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面应该有详细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