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中的感人故事

如题所述

《西游记》中的唐僧懦弱、轻信、无能,说穿了,不过是个小白脸。孙悟空则在第一部分的大闹天宫中出尽风头,而又在西行中显得有些窝火。沙悟净愚忠得令人无奈。只有猪八戒是个较为人性化的角色,而又因作者不愿他过于厉害,所以总给人笨的感觉。然而实际上猪八戒才是个真正厉害的角色。为什么要把真正的人性表现为好色、胆小怕事呢?这正是人之本性的一个侧面,却并不是全部。一直怀疑为什么西行这么路途遥远又艰难险阻的一路要让这么个没用的和尚做领头人。如果是孙悟空估计一个筋斗就到了,简单省事,不是很好吗?不过,那样的话就没有《西游记》了。而所谓的真经又岂是三年五载就可以领悟的。如果真有此等好事,根本用不着得到高僧,一个普通人也可以封神了。唐僧自始至终都是最大受益者,而一路上他却什么也没做,还不时拌别人的后腿,这样一个角色不知吴承恩是在什么心理条件下创作出来的。

基于以上种种因素,我很讨厌《西游记》,也许正像某评论上说的,《西游记》不过是为了给中国四大名著这个“四”凑个数罢了。

而后,就出现了《大话西游》,这是纯喜剧效果的一部电影。当然,最后也有感人场面,但又把堂堂一个齐天大圣给刻画得过于情绪化了。孙悟空是不可以被爱情这种东西给拌住的。所以,他还是西行,而他所爱的人留在他心中,每每想起时,头就快炸裂般疼痛。《大话》的台词成为经典,在现实生活的人们中间流传。爱情仿佛是人们永远传颂的主题。刻骨铭心,惊天动地。而最最重要的则是一个凄美的结局。唐僧的性格奇迹般地转换,正是孙悟空回归本来的真实,牢记自己的目标,旅途还没有结束。

《悟空传》是《西游》和《大话》的有机结合,它突出的是人性。人性也是人们亘古不变的主题,总想用了了几言就总结全面,但这是不可能的。孙悟空忘了自己,忘了五百年前自己的不屈、愤怒和仇恨,那只箍绑住了他的所有,让他变得空白、乖巧。但却压不住心中那如火焰般燃烧得怨。怎能不怨,美丽的家园变成了废墟,那些可爱、充满生气的生灵全都变了妖。怎能不悲哀,是他毁了所有,也是上天的神毁了所有。他的恨一生都消除不了。不管活了多少年,转生几百次,这火却熄不了,也不能熄,否则世间将没有希望。而唐僧,这个如来的弟子却质疑如来,要自己去寻求答案。可以说孙悟空是以战斗来争取从神佛手中夺回自己的命运,“我想我飞起时,那天也让开路,我入海时,水也分成两边,众仙诸神,见我也称兄弟,无忧无虑,天下再无可拘我之物,再无可管我之人,再无我到不了之处,再无我战不胜之物!”,他做到了,天下再无他战不胜之物,然而他的心还是软弱的,因为他不是神,他只是一只有着人心,感情过于丰沛的猴子。而金禅子,却把这战斗化为理论和坚定的信念,“我要这天,在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但金禅子却做不到,他抛不下众生,他不像须菩提那样可以独善其身,乐得逍遥自在,所以他注定无法自己得道。金禅子和孙悟空虽然本意相同,可惜无师徒之缘,直到五百年后,转世为凡人的金禅子解救了猴子,才有缘为师徒,可惜却无法授予他道。孙悟空痛恨唐僧,恨不得杀之后快,但箍束缚住了他,他只能在一次次痛苦中诅咒:“我迟早会杀了你!”

神佛普度众生,要人们相信神,但他们又是何其虚伪。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诸神惊慌失措,无助地逃窜。他们彻底败了,连如来也用卑鄙的手段压制了孙悟空,利用别人心中的弱点来打击人,这就是佛祖,而观音一边说着:“再相信一次吧!”一边把箍套在了孙悟空的头上。多么险恶的用心。他们机关算尽,为的就只是消灭这个令他们感到恐惧的天地之物,而孙悟空要的不过是回到那个美丽的世外桃源,再做回一只猴子。然而一切都再也回不来了,他没有退路,却又总想找回失去的。仇恨是支持他继续前进的唯一动力。他没有一刻停止过自己的愤怒,美丽的家园,无忧的日子,全都毁坏了。他只能破坏,再无其他。

《悟空传》不仅塑造孙悟空的形象,还有金禅子、天蓬、卷帘大将、紫霞、阿瑶等等等等。他们的爱恨,执念都有声有色,鲜明地突出在外。妖的感情是外露的,他们敢爱敢恨,敢说敢做,他们看不起神的虚伪,但他们真心地佩服妖王孙悟空。为了让孙悟空自由,他们抱着必死的决心要杀掉唐僧,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救得了他们的王。整个回肠荡气的故事全是由执念组成的。

而其中唯一不沾尘世的只有散仙菩提老祖。他自得其乐,逍遥自在,须菩提是智者,一切的轮回世常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明白这一切的前因后果,但他聪明的不涉入其中,独善其身可以说自私,却也是最快乐的生存之道。当轮回之际,所有的爱恨情仇,痴缠纠结全部都化为无,何必去执着地不肯放弃,何必把自己陷入深渊。也许须菩提的思想更接近道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10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第2个回答  2013-06-10
有很多,你想要哪种类型的?
英雄惜英雄?还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