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小林根成了农业科学家,"我"从事文学创作,与"桃树林"有关吗?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急急急

小时候,常常从母亲的嘴里听到这么几个字:桃树浦。

我觉得奇怪,紧贴着我家老屋的那条河,明明叫桃浦河,为什么母亲总是叫它“桃树浦”呢?

后来问了村里一位好记性的老人,我才知道:桃浦河,以前确实叫桃树浦。为什么叫桃树浦呢?就是因为两岸多种桃树。据说,宋元年间,家乡的风景非常美丽,田野里,河岸旁,村前宅后,到处都种有桃树。到了春天,桃花一开,一间间青灰瓦房,掩映在红艳艳的桃花丛中;一条条清澈的河浜,从大片大片桃花丛中缓缓流过……后来,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屯兵于此,陆续建塔造庙,又为桃花源增添了更精彩的一笔。因为风光好,这里渐渐成了春游胜景;因为游人多,这里渐渐形成集市,也就是现在的真如镇……

这些美丽的传说,让我为之骄傲。可惜,现在桃树浦之名尚存,桃树却早已零零落落。

如果让当年的桃花源重现,该有多好!一个美丽的愿望,就这么在我稚嫩的心底萌生发芽,我竟做起了桃花梦!

于是我开始到处寻找桃树苗。也许曾经是桃花源的缘故吧,老家的桃树苗确实很多;开春一转暖,就会争先恐后地从河岸边、篱笆下,从屋前宅后的角角落落爆出嫩芽。一旦发现一棵桃树苗,我就会用砖瓦围起来,小心翼翼地加以保护;抑或从野外挖回来,种在自家后院的菜地里。种得多了,菜地就像一个小小桃树林。比我大一岁的堂哥小林根也是个桃树迷,他对我说:“这些都是野桃树,要经过嫁接,长出来的桃子才好吃。”我猛然想起,课文里不是正好讲到米丘林吗?于是我和小林根各自开辟了一个“米丘林园地”,乐此不疲地尝试着嫁接桃树。

孩子的愿望是美丽的,但在大人们的眼里,又常常变得不屑一顾、一文不值。我的那些桃树苗,长到齐膝高的时候,就被母亲拔掉了,说是桃树长得太高,会抢了阳光和肥料,影响蔬菜生长。为此,我伤心得哭了一整夜……

但我没泄气,来年春天,又开始挖桃树,种桃树,嫁接桃树……不过,这些行动全都转入了“地下”。

后来我查过档案资料。资料说,桃树浦北起蕰藻浜,往南经大场,穿越走马塘,再经杨家桥、真如镇,入曹杨新村西虬江,长约11公里。曾名桃溪,或桃树浦,昔时两岸多种桃树,故名。上海最早的桃花源,确实在真如一带!我那个兴奋呀,碰到一个同乡,就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可惜这时我已经外出读书,进了城,那个小树林也已渐渐荒芜衰败。但我对树的情感却有增无减:每次出差、旅游,都会带上相机,把那些姿态优美的树拍下来;吃了好果子,就留下果核,种在花园里,海南岛带回来的鸡蛋果,长得郁郁葱葱;有棵枇杷树竟然长到二层楼高,黄澄澄的枇杷挂满枝头……我从事文学创作后,那个梦中的桃花源便成为我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小林根很是了得,长大后居然成了一名农业科学家……

我们最终没能在家乡再现桃花源,但桃花源的种子已经深深地种在我们心里!

1楼说的有道理,可以作为总起。文章末尾很明显的提出:我从事文学创作后,那个梦中的桃花源便成为我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所以作者从事文学创作肯定也是和桃树林有着一定关系的。
从小到大,这是一个成长的历程,桃树林和作者以及小林根一起成长,第五段:一个美丽的愿望,就这么在我稚嫩的心底萌生发芽,我竟做起了桃花梦!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也比较有着某种文学特质的爱做梦,他的性格、爱好、取向以及经历共同造就了他从事创作这条道路,但桃树林却给了他一个完整的梦,一个取之不竭的灵感源头和一段不愿放弃的好材料,创作和桃树林已经是一个梦了,他们相互完善。

而小林根却不像作者那样是个感性的小家伙,文章有一句很重要线索:比我大一岁的堂哥小林根也是个桃树迷。可见小林根只是对桃树这种植物很感兴趣,他知道要嫁接桃子才好吃,而作者只是沉浸在一个梦里,对这些并不了解,所以他们的关注点就不一样,正是一个执着一个兴趣让他们取得成功,而小林根这个小实干家也在桃花林的感召中偶然而又必然的成为了一名农业科学家。

写完了。 一般卷子上的赏析你都要紧紧结合文章内容,找出关键点,复述一些关键词,再发辫一下自己的看法,就会取得一个较不错的成绩的。祝你好运,加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09
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儿时可以影响一个人对未来对生活、生命的全部想象
一个美丽的愿望,可以是一个人全部生命过程中每时每刻的动力和感召
一个从事文学的人,总是穿行于个人的心灵、理想与历史、现实之间
“桃树浦”、“桃树林”、“桃树河”,有着历史的、亲人的尤其是母亲的牵挂,某种意义上是作者文笔的灵魂线索。。。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