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炼分论点

如题所述

一、\x0d  追问原因法,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或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或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形成分论点.由于因果联系是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一种普遍联系,因此,运用因果分析法形成分论点是议论文写作中使用得较多的一种方法.  例1:2005年高考北京地区高考作文题为:以安为题材,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自行选定角度写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x0d  提炼:先把话题(题目)扩展成一个句子(中心论点),如:安全是生产得到保障的前提.再对这个句子表述的现象追问原因,于是得到分论点: ⑴没有安全,生产将受到威胁,;⑵没有安全,劳动者生命得不到保障;⑶没有安全,长期赢利的目标无法实现.  例2:古训说:不以规矩,难以成方圆.现代人说,如何创新,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框框,突破规矩.请以规矩为话题作文.\x0d  分析:先把话题(题目)扩展成一个句子(中心论点):\x0d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再对这个句子表述的现象追问原因,于是得到分论点 : ①没有规矩,个人不能成才;②没有规矩,集体不能稳定;③没有规矩,国家不能发展.\x0d  例3:2000年的高考话题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x0d  所谓追问办法法,就是解决论证中的怎么办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途径.这些具体措施和途径往往就是文章的分论点.采用追问办法法提炼分论点,也必须先确立中心论点.  例1:05年江西高考,话题脸  提炼:先把话题(题目)扩展成一个句子(即中心论点):城市的脸(即外显的给外人的整体形象)要美化.然后追问美化的方式:⑴美化自然环境;⑵改善城市治安;⑶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例2:06年湖南高考,题目谈意气  提炼:先把题目谈意气中的关键词意气扩展成一个句子(即中心论点),:人要有意气,然后追问:人怎样才能有意气?于是得到三个分论点:⑴坚韧不屈,不畏风霜,不畏冷雨;⑵勇敢不惧,勇往直前,不怕牺牲;\x0d⑶自信乐观的,几多风雨阴霾,总能拨开云雾见阳光  例3:命题作文《学会欣赏别人》.\x0d  追问结果法,就是把由话题(标题)确定的中心论点作为前提,去推想在这个前提下将会产生的结果(意义、价值、影响).\x0d  例1: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提炼: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前提,可以去阐发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意义(结果).这样我们可以想到:⑴在思维领域,正因为答案的丰富多彩,才有那么多发明创造,才有百家争鸣的局面;⑵在文学艺术领域,正因为答案的丰富多彩,才有风格的多样、创作方法的多样,才有百花齐放的绚丽多彩;⑶在经济领域,正因为答案丰富多彩,我们经济才繁荣,社会生活才丰富多彩.  例2:以拥抱生活为话题  提炼:话题拥抱生活即为中心论点,无须扩展成句子,用推想结果的方法提炼:⑴拥抱生活,热爱生活,就会乐于为生活付出;⑵拥抱生活,热爱生活,就会有奋斗的力量;⑶拥抱生活,热爱生活,就会创造美好的生活.\x0d  例1:06年广东高考,话题雕琢心中的天使  提炼:将话题变具体一点为用爱雕琢心中的天使,为它作中心论点,谓语雕琢可涉及的人有:\x0d丛飞,李春燕,洪战辉等,于是可以组合成文章主体部分的三个内容:⑴丛飞用爱雕琢心中的天使;⑵李春燕用爱雕琢心中的天使;⑶洪战辉等用爱雕琢心中的天使.\x0d  例2:以最美的颜色为话题作文  提炼:把话题补充为什么是最美的颜色,于是可得到分论点:⑴绿色是最美的颜色,因为它是生命的颜色;⑵红色是最美的颜色,因为它象征热情;⑶白色是最美的颜色,因为它象征纯洁.  例3: 如理想话题  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可以是奋斗是理想的阶梯,对主语奋斗一词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具体分分解,分析概念阶梯(奋斗)的能指和所指,即可形成分论点:①刻苦勤奋,是理想的阶梯; ②珍惜时间,是理想的阶梯; ③迎难而上,是理想的阶梯.  5.追问内容法即问一个关涉哪些方面\x0d  例1:05年江西高考,话题脸  提炼:将话题扩展为一个句子:三国戏是一部脸戏(中心论点),再对谓语脸戏,内涵和外延,进行具体分分解,即得到三个分论点:⑴三国戏是一部关于奸绝曹操的脸的戏;⑵三国戏是一部关于智绝诸葛亮的脸的戏;⑶三国戏是一部关于忠绝关羽的脸的戏.  例2: 06年广东高考,话题雕琢心中的天使  提炼:将话题补充为一个句子:一代大家苏轼雕琢心中的天使.然后对宾语天使具体化,即得到分论点:⑴一代大家苏轼把自己雕琢成爱国的天使(国家危难时);⑵一代大家苏轼把自己雕琢成的乐观的天使(受贬时)⑶一代大家苏轼把自己雕琢成的词坛的天使(文学上).\x0d  例3:《拒绝窝囊废》文题  提炼:题目即为中心论点.对窝囊废进行分析,分析它的能指和所指,可以形成三个分论点:(1)拒绝平庸无能者(提倡德才兼备);(2)拒绝怯懦无聊者(提倡敢作敢为);(3)拒绝鼠目寸光者(提倡志存高远).\x0d  值得说明的是:⑴\x0d没有明确的话题的作文,如材料作文以及话题隐含的作文,都可以先将观点用一个句子表述出来,然后再根据以上方法提炼分论点;⑵在具体作文时,上述五种有时要同时用到其中的几种,如:06年湖南高考作文谈意气(命题作文),有一篇满分作文所提炼的三个分论点为:舍我其谁的意气,使人奋起;献身理想的意气,使人勇敢;勇于探索的意气,是人们发挥潜能的金钥匙.这三个分论点就使用了第一和第四种方法.再如:广东考生一篇优秀作文,四个分论点为:洪战辉责把自己雕琢成具有责任之心的天使;徐本禹把自己雕琢成具有报恩之心的天使;李春燕把自己雕琢成具有执著之心的天使;邰丽华坚强把自己雕琢成具有之心的天使.四个分论点运用于了第四和第五种方法.\x0d    二、分论点的表述  使用分论点的要求是:扣得住、分得开、排得顺;同时要求语言表达警句化.\x0d  1.扣得住,是说所列的几个分论点应该从同一角度回答同一问题\x0d.如果是有的从是什么的角度说,有的从为什么的角度说,又有的从怎么办的角度说,就是没有扣得住中心观点,这样写文章实际上论点就难以集中了.比如有的同学以读书乐为题列了如下的论述提纲:读书是苦的,但苦中有乐;读书要有目的、有方法,才能真得其乐;读书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所以其乐无穷.这三条,每条回到一个问题,而不是从同一角度回答同一问题,就是没有扣准.\x0d  2.分得开,是说所列分论点之间界限清楚,不互相交叉重叠,没有包容关系\x0d.某同学以读书乐为题列的如下提纲就没有分开: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充实头脑,一乐;读书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二乐;读书可以提高素质,陶冶情操,三乐.第三条所说的提高素质实际包容了第一条的增长知识,充实头脑,而陶冶情操与高雅的精神活动也有交叉:这就造成了逻辑混乱,思路不清.\x0d  3.排得顺是说分论点的先后顺序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x0d.也是以读书乐为题,某同学的如下提纲就有排得不顺的毛病:读书能使人解烦恼,振作精神;读书能给人丰富的知识,高度的智慧;读书能使人热爱生活,热爱工作;读书能使人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情操.这几个分论点都是从为什么的角度阐述读书乐的,所以是扣得准的.但它有分不开的问题,第1和第3似乎可以合并,现在开说必交叉.这里还有顺序的问题,第1、第2,应本资料来自广祥大语文该先说哪一条?恐怕得先2后1;第3、第4,应该先说哪一条?恐怕得先4后3.如果1、3合并,那么比较合理的顺序应该是:读书能给人丰富的知识,高度的智慧;读书能使人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的情操;读书能使人精神振奋,热爱生活,热爱工作.  下面的提纲就符合扣得住、分得开、排得顺的要求:  ⑴针对青年人,从为什么的角度回答问题\x0d:读书可以增加知识;读书可以明辨是非;读书可以增长才干;读书可以陶冶情操.\x0d:读书可以增补知识;读书有助于工作;读书有益于教育子女.\x0d:读书可使老有所养(神);读书可使老有所长(智);读书可使老有所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15
如何恰当地提炼分论点
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所以,要特别注意分论点的确立。中心论点确定之后,如何展开论述,这是学生最犯难的时刻。搜肠刮肚,无理可讲,蹙眉咬笔,难下一言的现象极为普遍。即使勉强成篇,也大部分空洞无物,或直通通地摆论据,或贴标签式地下结论,更有甚者东拉西扯,越出中心论点之轨。究其原因,在于学生认识的模糊,思维的混乱,理论水平的低下,析理方法的缺乏。要改变这种“言不成理”“强词夺理”的现状。笔者认为,必须在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理论水平的前提下,促使他们的写作思维趋向于“条理化”、“清晰化”,让他们学会在中心论点的制约下提炼出适当的分论点。
一、分论点几种常见的形式
(一)并列式
即对中心论点进行条分缕析,分解出几个分论点,以显示思维的全面性。
论证的层次作横向展开,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也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中心论点或论述的中心问题展开论证。并列式的各个分论点,看起来是各自独立的,其实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并列展开是打开和扩展思路的重要方法,从而也是使论点得到尽量充分和完善的论证的手段。一个论点确立之后,想着可以从哪些方面论证它,把可以用来论证的方面一一联想起来,排列出来。这样,思路就打开了。把那些必需的方面大致上都摆出来,这样,对论点的论证就自然是充分的、周密的或是完善的了。在并列展开的过程中,还可以用对照的形式展开分层论述,把两种事物、意思、态度或行为有意识的加以对比,以突出证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从而达到论证的目的。
先看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谈骨气》(吴晗作),“谈骨气”是一个论题型的标题,可谈的东西很多,但作者从孟子的名言入手,认为只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者中之一的就是“大丈夫”,就是有骨气的人,而这类人古往今来,不胜枚举。因此作者把“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定为全文的中心论点,并把它切割成三个分论点,来有力地支撑这个中心论点,请看图示:
分论点① 富贵不能淫:文天祥宁死不屈,拒绝高官厚禄
分论点② 贫贱不能移:古代一贫者宁可饿死,不受嗟来之食
分论点③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面对国民党手枪,拍案而起
为了有力地论述“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作者从经济利益、人格尊严、个人安危三个方面入手,并举出典型的事例,使每一个分论点都强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建立并列式分论点的好处在于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论述观点,使文章条理清晰,论述充分,避免了论述片面、空泛的不足。
又如:
<<谈意气>>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
人有意气,才能有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
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
《这山望着那山高新解》
①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
②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
③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进取开拓的精神;
④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力争上游的精神。
<<梅花香自苦寒来>>
①苦可以激发进取心;
②苦可以培养坚强的的意志
③苦可以培养创造精神.
论证中平行结构的几个方面的展开与说明,是中心论点的具体化,恰似文章结构中的总分关系。一般来讲,在应试议论文的写作中,适时恰当地采用平行结构,有如下一些好处: 首先,能使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议论文重在阐明道理,而要说明某个问题,如能分成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往往可以使议论显得有条不紊,多而不乱。其次,从议论的力度和效果来看,采用平行结构往往能使议论气韵酣畅,有如重浪排阔,给读者造成强烈印象,从而增强了议论的说服力。
再次,议论时恰当合理地采用平行结构,能显示出作者在特定的思维范围内的不同指向的深度开掘,体现出作者思维的深刻程度。
可以说,平行结构是应试作文写作中快速成文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层进式
即对事理作纵深剖析,以显示思维的深刻性。
在论说文的写作中,我们经常采用逐层深入的写法。所谓逐层深入,就是论说的问题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办”,即我们常说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过程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发展的过程。围绕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议论的中心问题,展开层次,逐一阐述,最后得出结论。运用层次展开的论证方法,一般都要在中心论点的统帅下,确立几个从属于中心论点、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通过对分论点的逐一阐述,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有力的证明。
如《我们应该珍惜时间》
① 珍惜时间是珍惜生命的表现。
(思想认识)…… 是什么
② 珍惜时间是学有所成的保证。
(作用) …… 为什么
③ 珍惜时间应落实到行动中去。
(做法) …… 怎么样
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这一中心论点,其实包含着三层含义:(1)是什么,(2)为什么,(3)怎么做。他们之间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只有先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才能认清其意义和作用,才会把“惜时”化为自觉的行动。建立这样的层进式的分论点,能使说理透彻,逻辑思路清晰。
再看一个例子:《说节俭》,可以先确立一个中心论点,教育广大青年勿忘节俭精神。这是针对当今青年学生生活奢侈浪费的现象有感而发的,因此,论述时把“对青年学生的劝导”放在最后,也就是最应强调突出的一层,前面再设置两层作为铺垫,于是又可切割成在内容上逐层深入的三个层进式的分论点:
分论点① 节俭是古圣今贤提倡的美德
分论点② 当今社会仍需提倡节俭
分论点③ 我们青年学生尤其应该提倡节俭
上面两个例子,一个属于结构上的层进式分层论证,一个属于内容上的层进式分层论证。运用层进式论证方法能使文章分析层次清楚,更好地显示分析论证的条理性和深刻性。
又如:
<<在困难面前>>
①要承认困难,因为困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②要不怕困难,因为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
③要分析研究困难,千方百计地战胜困难.
(三)对比式
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正确的观点和做法都有与之对立的观点和做法存在。写作议论文时,如果能把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和做法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建立对照式的分论点,必定能更好地彰显正确观点的可信,暴露错误观点的荒谬。请看例子:文题——《知耻应后勇》
分论点① 知耻不后勇,必定自甘堕落,遗恨千古。

对照

分论点② 知耻而后勇,化耻辱为上进的动力,也有成功的一天。
要把“知耻应后勇”的理由论述充分,把中心论点切割成两个对立的分论点,在对照中显现“知耻而后勇”的重要,“知耻不后勇”的恶果,中心论点自然可以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建立对照式分论点的好处在于能使观点、做法的利弊善恶对比更加鲜明直观,论述更有力量,说理的穿透性更强。即将事理分解成正反两个方面,以显示思维的鲜明性.
又如:
《习惯》(上海市高考试题),
这也是一个论题型标题,先确定一个中心论点。由于习惯有好坏之分,于是论点也应包含两方面:我们应培养良好习惯,杜绝恶习。 根据分析,可切割成以下分论点:
分论点① 良好的习惯会让你终身受益
对照 为什么
分论点② 恶习将对你遗害无穷
分论点③ 良好的习惯应从小培养
并列 怎么做
分论点④ 克服恶习要有坚强的意志《习惯》
再如:
<<学贵多问>>
①多问可以相互参照,便于释疑;
②孤陋寡闻导致学业荒废。
又如:
《如何估价自己》:
①正确估价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就会不断努力,不断前进;
②过高地估价自己,瞧不起别人,刚愎自用,不思努力,就会停滞不前。
二、提炼分论点的方法
如何围绕中心论点提炼出适当的分论点?首先,要学会通过对中心论点的分析,理解中心论点的内涵,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同时弄清作文的要求。这是能否正确提炼分论点的前提条件,也是防止偷换论题、转移话题的关键。其次,要懂得根据中心论点提炼分论点,是对各种事物和现象分析的结果,是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相关性(相同、相异、相因、相反、相成等)的抽象,概括的结果,是以果(中心论点)推因(分论点)的思维过程。
(一)阐释内涵
这种方法是对中心论点的内涵的揭示与阐发,是对某一论题思索认识的结果。
如初语教材中《理想的阶梯》一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奋斗是理想的阶梯”,并列的几个部分可以说是对“奋斗”一语的分解与具体化:
《理想的阶梯》
中心论点:“奋斗是理想的阶梯”
1、刻苦勤奋,是理想的阶梯;
2、珍惜时间,是理想的阶梯;
3、迎难而上,是理想的阶梯。
一些抽象的文题,如《知识就是力量》、《时间就是一切》等常用此类结构布局谋篇来进行议论. 论述得既简明而又颇有深度,得了很高分数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分析理由
议论文常要论述某种主张、做法,而要证明应不应这样做,最好的方法真过于谈作用说危害了。即主要是从原因这个角度来设立分论点,通过用“为什么”来设问达成,在论述过程中,阐明几个并列的理由,证明应不应这样做。
比如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中有一篇精短议论文《勤有三益》,作者为了说明“为人当勤劳”这一观点,就采用了如下的平行结构:
1、勤劳,可以有所获免饥寒也;(创财)
2、勤劳,可以有所劳延寿考也;(健体)
3、勤劳,可以有所事远淫邪也。(修身)
即主要是从原因这个角度来设立分论点,通过用“为什么”来设问达成,在论述过程中,阐明几个并列的理由,证明应不应这样做。
又如,高考优秀作文有一篇作文叫《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作者在论证时,也用了此种结构:
正确态度:宽于待人,严于律己。
1、宽于待人,才会有知人之智;
2、严于律己,则会有自知之明。
又如〈〈爱〉〉
1. 因为爱,任长霞直面黑暗,九死不悔。
2. 因为爱,丛飞燃烧自己,点燃希望。
3. 因为爱,黄伯云亮剑出手,奋斗不息。
论述主张、做法类的议论文常用此形式,如《学生要不要参加家务劳动》、《课外阅读小仪》。
(三)探寻方法
《请带上你的三件法宝》
①科学是戳破迷信的假面具的利剑,这是最有力的一件法宝。
②怀疑是启动科学大门的密码,这是打破迷信的第二件法宝。
③探索实践是埋葬迷信的铁锹,这是第三件法宝。
此种类型主要从“怎么办”的角度来设立分论点。
(四)运用对比
《如何估价自己》
①正确估价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就会不断努力,不断前进。
②过高地估价自己,瞧不起别人,刚愎自用,不思努力,就会停滞不前。
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情况,分解成正反两个方面,从而从正反两个方面提炼分论点,以显示思维的鲜明性。
在展开分层论述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采用什么样的论证结构展开分层论述,应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以及题目或材料本身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而定。无论是递进展开、并列展开还是对照展开,都各有特点,各有长处,因而在确立论述的方法来展开分层论述时,应注意找准方法与具体写作情况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不可草率从事。
二是分层不宜过多。由于受篇幅和时间的限制,论说展开的层次不能过多,否则往往会显支离破碎,杂乱无章,反而会分散了力量,削弱了论证的效果。一般说来,以分三到四层为佳以上的几种提炼分论点的方法,为了方便起见,将它们分开讲述,其实,在实际运用中过程中,往往是交叉、综合使用的。只要我们在使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掌握好围绕中心论点,提炼分论点的原则,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