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孝方式和孝的社会意义有哪些?

尽孝方式和孝的社会意义

孝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正心即是使心正,就是使思想端正。思想是语言和行动的源头和向导。人只有思想正,其语言和行动才能正,而孝则是正心的指南,正如文天祥的名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孝”和“忠”如同指南针一样,使人生的行为不至于迷失了方向,《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即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一个人有了“孝”字在心,就不会辜负父母的期望,就能做出利国利民,成就大业之事。一代英雄岳飞不忘母亲给他背上刺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才有他壮怀激烈之豪情壮行。林则徐常负挽救民族危亡之心,才有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豪言壮语。相反,逆臣奸相秦桧由于心术不正,驱使他陷害忠良杀害岳飞,成了千古罪人。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袁世凯,耍阴谋诡计,竟妄想当皇帝,结果遭到了举国上下强烈反对,在众叛亲离、四面楚歌声中一命呜呼,成了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二)“孝”是修身的根基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夫子告诫人们,孔夫子告诫人们,修身是头等大事,能修身就能从政。人活在世上最要紧的莫过于修身养性,立德立身,修身立德和亲孝有什么联系呢?《孝经》作了直接回答:“夫孝,德之本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亲君,终于立身。”也就是说孝是修身立德的根基,修身立德以孝为根本,就可以使人像大树一样,根深叶茂,为人处世就会赢得人们的信赖,受到人们的尊敬。
荛禅让于舜,而不让给他的儿子并将两个女儿嫁给舜,就是看准了舜是孝敬父母的典范,将来必能成就治理天下的大业。孙中山先生特别强调国民修身立德的重要性,他说:“我们要人类进步,就要造就高尚的人格。要人类有高尚的人格就要减少兽性,增多人性,没有兽性自然不致于作恶,完全是人性,自然道德高尚:道德既高尚,所做的事情,当然是向轨道而行,日日求进步。”(1923年《在广州全国青年联合会的演说》)前面已经提到,中山先生认为修身立德,就要从“忠孝”做起。
(三)“孝”是齐家的妙方
齐家就是治理家庭。《大学》对齐家是这样说的,“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国家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所以治国必先齐家。“家和万事兴”,那么怎样齐家呢?“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如前面所说,孝是修身的根基,修身要从孝做起,同样齐家也必须从孝做起。几千年的经验表明,孝是齐家的妙方。《礼记》对齐家制定了标准“父子爱,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颜氏家训》则是:“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这些富含哲理的话,也符合唯物辩证法。慈与孝,友与恭,义与顺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既是各自独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封建时代倡导大家庭,一个家庭十几口、数十口人是常见的,甚至还有上百口不分家的。这样的大家庭靠什么维持?还不是靠一个“孝”字吗? 《二十四孝》里有《兄弟争孝》、《孝传五世》等故事,足以说明。相反,不以孝治家的家庭则不和睦,往往勾心斗角、四分五裂,以至于家破人亡。有人总结:“孝是家庭的粘合剂,孝是家庭的幸福源。”真是精当之说。
(四)“孝”是治国的至德要道
纵观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历朝历代凡是暴君总是施以暴政治国,不讲孝道,或嘴上说孝道,行的却是霸道,最终是百姓揭竿起义,朝灭帝亡。而开明的国君则以德治国,把孝道作为治国要道。这是什么原因呢?首先作为国家总体就由两部分人组成,即国家的管理者和全体老百姓。而国家的管理者应是品德高尚者。孝既然是立德的根本,那么作为国家的管理者应当是行孝的典范。《孝经士章第五》说得中肯:“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管理者既孝又忠,就会得到百姓的信赖和敬仰,那么国家的政令就可畅通无阻,令行禁止,政通人和。
其次是国家要规范民众的言行。治国说到底就是教化管理民众,要有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制度进行教化管理。然而,不同的教化标准不同的制度,治理效果是大不相同的,甚至是相反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13
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