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当知县,但他在醉翁亭记中说自己是太守,为什么呢?

太守是管一个州、郡的,而知县管的是县,是什么原因呢?还有,他是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但他自称庐陵人,我知道吉州原属庐陵郡,但他为什么要用旧名字不用新的呢?这两个问题之间有联系吗?

知州和太守是一个意思 ,唐朝前叫太守 ,宋朝叫知州。

1、宋代大臣的头衔有本官、差遣,本官代表官品级别工资待遇。差遣代表其工作事项及工作单位。欧阳修离开朝廷去滁州之前官职是:右正言、知制诰。右正言是本官代表欧阳修是从七品的官品、知制诰是他的差遣,就是负责为皇帝起草文书。

2、宋代优待文臣士大夫,非常照顾士大夫的颜面。不仅仅是“不杀”,一般情况就算是被弹劾、犯错误、政争失败了,也不会去降低本官官品,一般士大夫遇上这种情况,就会主动上书“自请军州”或者叫“出知军州”,也就是自己要求到地方上任官。

所以宋代高品级大臣政争失败后“自请军州”,到地方当知州很常见。欧阳修去当滁州知州,表面上也是自己请求的一种平调,而不是公开的贬谪。这也是一种对大臣颜面的照顾。

扩展资料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

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18

知州和太守是一个意思 ,唐朝前叫太守 ,宋朝叫知州。

1、宋代大臣的头衔有本官、差遣,本官代表官品级别工资待遇。差遣代表其工作事项及工作单位。欧阳修离开朝廷去滁州之前官职是:右正言、知制诰。右正言是本官代表欧阳修是从七品的官品、知制诰是他的差遣,就是负责为皇帝起草文书。

2、宋代优待文臣士大夫,非常照顾士大夫的颜面。不仅仅是“不杀”,一般情况就算是被弹劾、犯错误、政争失败了,也不会去降低本官官品,一般士大夫遇上这种情况,就会主动上书“自请军州”或者叫“出知军州”,也就是自己要求到地方上任官。所以宋代高品级大臣政争失败后“自请军州”,到地方当知州很常见。欧阳修去当滁州知州,表面上也是自己请求的一种平调,而不是公开的贬谪。这也是一种对大臣颜面的照顾。

3、康定元年(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诰。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成为革新派干将,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但在守旧派的阻挠下,新政又遭失败。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因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4、做太守时,欧阳修对饮酒游山的爱好不减当年,经常带着吏民出去游玩,在山中野餐,然后喝醉了,迷迷糊糊地看着大家玩乐。据说,《醉翁亭记》的开头原本花了好多笔墨,描绘滁州四周的山。最后这些描写被欧阳修改成了“环滁皆山也”5个字,简练中见隽永,成为散文史上的名句。醉时能与民同乐,醒后能用当世一流的文笔把游玩的过程记录下来。守旧派的压制,并未影响”醉翁“的好心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6-01

1、这需要知道大宋的官制及、差遣、宋代官员的磨堪迁转规定;

2、宋代大臣的头衔有本官、差遣,本官代表官品级别工资待遇。差遣代表其工作事项及工作单位。欧阳修离开朝廷去滁州之前官职是:右正言、知制诰。右正言是本官代表欧阳修是从七品的官品、知制诰是他的差遣,就是负责为皇帝起草文书。

3、宋代优待文臣士大夫,非常照顾士大夫的颜面。不仅仅是“不杀”,一般情况就算是被弹劾、犯错误、政争失败了,也不会去降低本官官品(保留工资、级别、官品、袍服),一般士大夫遇上这种情况,就会主动上书“自请军州”或者叫“出知军州”,也就是自己要求到地方上任官。所以宋代高品级大臣政争失败后“自请军州”,到地方当知州很常见。欧阳修去当滁州知州,表面上也是自己请求的一种平调,而不是公开的贬谪。这也是一种对大臣颜面的照顾。

4、宋代的官品很值钱,从七品以上就算是“朝官”,可以上朝的大臣了。“六品”就够品级当副宰相了。宋代的知县一般是从八品,欧阳修任职的是滁州的知州,不是知县。因为他本官是从七品的“朝官”,只可能当相应的“知州”。

5、还有一点,欧阳修本官是从七品的“右正言”,现在的差遣是“知滁州”,是一个“从六品”的职位。没有贬官,反而是提拔了。说明皇帝只是让他出外避避风头,对他的能力还是看重的。所以《醉翁亭记》并没有太多的不满、愤懑、悲伤、沮丧,而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豁达。果然4年后就被调回京城担任皇帝最亲密的翰林学士,最后官至太师、楚国公这样的顶级职位。

6、宋代文人说官名,习惯于用典故、用前朝的雅称,否则就显得太市侩没文化,知州一般雅称:太守、刺史、郡守、大府。知县称:明府、邑守等的。称地方名,也喜欢用前朝、古代的地名,也是显示自己有文化。这是一个以诗赋风流、文化为自豪的时代。

7、另外,不要被《醉翁亭记》中的“翁”字误导了。这时候的欧阳修并不是老头,才38岁而已。

第3个回答  2013-05-16
滁州(今安徽滁县)当时是属于州郡,所以是太守不是知县。今人有古代情节,古人那就更不必说了。比如说我是仙桃人,古时仙桃叫沔阳,所以我们这有很多人说自己是沔阳人,都是一个道理。追问

可我在书上看的是知县啊

追答

什么书?YY小说吧!

追问

教辅上说是知县,教科书上说是知州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04-12

康定元年(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诰。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成为革新派干将,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但在守旧派的阻挠下,新政又遭失败。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因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太守时,欧阳修对饮酒游山的爱好不减当年,经常带着吏民出去游玩,在山中野餐,然后喝醉了,迷迷糊糊地看着大家玩乐。据说,《醉翁亭记》的开头原本花了好多笔墨,描绘滁州四周的山。最后这些描写被欧阳修改成了“环滁皆山也”5个字,简练中见隽永,成为散文史上的名句。醉时能与民同乐,醒后能用当世一流的文笔把游玩的过程记录下来。守旧派的压制,并没影响“醉翁”的好心情。

后来,欧阳修又做了颍州(今安徽阜阳)太守。在颍州,他照样寄情诗酒,自认为过得比在洛阳丝毫不差。后来要告别颍州时,他怕送别的吏民伤心过度,写诗安慰他们说:“我亦只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仍是不改诗人酒徒的乐天本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