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乡镇的职能职能是什么?如何转变的?

如题所述

  过去是指令型,现在是领导型。
  乡镇是我国在农村地区设立的基层政权组织,是党和政府与广大农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现阶段,实现乡镇政府高效的运转,对于保持农村稳定、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建和谐社会都至关重要。伴随着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与全部免征农业税政策的实施,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与职能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作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乡镇政府面对这种变化,能否继续保持政府的高效运转?就这个问题,我队于近日对我省部分县(市)的24个乡镇的主要领导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省的乡镇政府的主要领导都能够带领一班人,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由于农村改革而带来的新形势、新变化,积极由指令型向指导型转化,努力提高服务意识。但一些制约着乡镇政权职能转变的问题也显现出来。
  一、乡镇政府由指令型向指导型转化已经成为乡镇领导的共识
  众所周知,过去的乡镇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管春种、管秋收,要统筹、要提留,催还贷、催公粮、催税收"。然而,随着我省全部免征农业税政策的实施,乡镇政府失去了以往的工作重心。原有的工作思路、方法、手段已经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其政府职能也发生了相应转变。由指令型向指导型转变已成为乡镇政府必然的选择。
  在调查中了解到,我省乡镇政府的主要领导已充分认识到,在新形势下,必须建立新的政府运转机制的重要性。据调查,100%的乡镇领导都对乡镇政府的职能由指令型向指导型转变认识清晰,正在积极采取措施。海林市海林镇镇长高继宏表示,"职能转变关键在于更新思想观念,破除高高在上的管理者的传统观念,确立自己是社会公共服务责无旁贷的供给者的理念"。汤原县鹤立镇政府针对农民渴望脱贫致富、快速奔小康的急切愿望,通过三个途径指导农民致富,一是组织科技培训,2004年入冬以来,由镇政府牵头组织了5期科技培训班,共有500多名农民参加;二是包扶奶牛饲养大户,抽调30多名乡镇干部包扶全镇91户奶牛饲养大户,切实解决奶农在饲养过程中的困难,并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完成;三是加强劳动力转移,2005年全镇计划转移劳动力600余人,争取做到劳动力"输得出、留得住、发展好",同时注意解决输出劳动力家庭种地的困难。这种做法,使每个乡镇机关干部有事可做,放下了以往高高在上的官架子,树立了为民服务的理念。
  二、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中遇到新问题
  就目前情况看,乡镇政府在职能转变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财政收入少于以往,收支缺口大。
  在我省全部免征农业税政策实施后,绝大部分乡镇,尤其是农业为主的乡镇的财政收入渠道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主要是依靠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不能同从前一样,尚可以用刮地皮的办法去"积极"筹措资金。调查中了解到,目前相当比例的乡镇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被调查的24个乡镇平均财政缺口为128万元,有79.2%的乡镇领导认为在乡镇职能转变中,感觉最困难的就是资金不足。在调查时,乡镇主要领导都诚恳地说:"作为乡镇一级政府是最贴近农民的,我们比谁都知道农民的苦衷,也真想为农民服务,但就是苦于没有资金作保证。想办培训班,没钱请人;想为农民外出务工找门路,没有差旅费,现在的经费只够养人"。同江市银川乡,共有工作人员31人(其中行政编制15人、事业编制13人、工勤人员3人)。2004年得到上级财政拨付款50150元,其中办公经费20150元(按人均650元/人·年)、冬季取暖用煤款1.5万元、养车费用1.5万元。这些资金尚不足以支付日常所需的电费、电话费、办公用品、干部培训费、差旅费、通勤费、冬季取暖用煤款、修车加油等各项费用支出。这个乡政府去年冬天为了节约煤款,取暖温度只能够保证办公室不上冻。资金不足,使乡镇在面对职能转变时捉襟见肘。
  二是历史债务沉重,还债无期。
  历史债务问题也制约乡镇政府的转型进度。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乡镇级政府欠债已是家常便饭。有的乡镇主要领导经常是被告到法庭;有的为了躲债不能从事正常的工作;还有的乡镇主要领导忙于"拆东墙补西墙",得过且过。据调查,这24个乡镇中,除了阿城市玉泉镇、北安市城郊乡2个没有负债外,其余的22个乡镇平均负债额达612万元,负债最多的乡镇达到了2000万元以上,少得也在45万元。如此巨额的债务必然会影响到乡镇政府在农村公共设施上的建设投入与公共服务供给上的投入。
  三是技术人才溃乏,难以适应转型的需要。
  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乡镇普遍缺乏农业技术人才。一方面现有干部中行政管理型居多,技术型的较少;另一方面文化层次也普遍偏低,中专文化程度的占了40.7%,大专以上的占59.3%,即使是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大多是参加工作以后通过参加各类学习班而获得的学历,难以适应新形势、新工作的需要。汤原县胜利乡乡长于永星介绍,目前这个乡农业技术人员数量较少,主要是由于工资、待遇较低,正规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没人愿意留下。乡畜牧业推广站仅有工作人员2人,且技术水平不高。2005年春节前,乡里一位农户饲养的奶牛出现难产,乡畜牧业站的技术人员无法解决,只好向县里的"畜牧110"求助,由于路程较远耽误了一些时间,导致奶牛产后瘫痪,仅治疗费用就花去了3000多元,还不知能不能治好。农民说:"早知道花这些钱,还不如不治了"。如果乡里的技术人员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农户的损失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目前各乡镇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站所,由于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技术水平不高、技能不过关,一些乡镇领导都希望上级政府能制定些切实可行的政策,把那些有真才实学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吸引到农村来工作。
  四是"一事一议"操作难,农民认可程度低,增加了乡镇政府的工作难度。
  "一事一议"是针对减免农业税以后,为了农村建设公共设施和发展公益事业的重要手段。但在具体运作中,难度较大。首先是由于受益不均,如抗旱排涝的水、电、柴油等费用无法建立统一的分摊标准,征收时难度较大;其次是有的干部觉得政策界限难以把握,存在"搞好了就是为农民办实事,弄不好就成了加重农民负担"的思想顾虑;特别是有的农民理解有误,不少农民认为"一事一议"名义上是给自己民主权利,实际上就是变相从农民兜里掏钱,农民对"一事一议"制度不热心、不认可。桦南县驮腰子镇新合村有一块面积为11公顷的耕地,由47户农户耕种。去年由于进田道的涵管被冲毁,需要农户集资重新修建,这47户种地多的农户基本都同意集资,而地少的农户则不愿意出钱,该村开了两次代表会都没有结果。最后由镇领导通过个人关系到县交通局申请了470元拨款,解决了问题。这个镇领导说:"乍一看,好像是事情得到了圆满地解决,但是也不能遇事都去向上级求援啊,这不是长远之计,在现阶段,还需要农民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的问题自己想方设法去解决"。
  五是主要领导忙于大量事物性工作,腾不出时间抓为农民服务。
  在调查中了解到,乡镇一些主要领导整天忙于大量事物性工作,很少能腾出时间来抓为农民服务。其原因:一是由于近两年来,党在农村的政策变化较大,长期积淀在农村的一些问题显现出来,尤其是至1998年二轮土地承包以后,耕地分配不均、机动地发包不合理等问题,在实行"一免两补"后农民反映强烈,上访不断,需要乡镇干部做大量化解工作。二是长年疲于应付上级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安排的检查、调研等工作,很少有精力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三是由于目前乡镇政府收入渠道单一,资金不足,迫使主要领导为了开门过日子,就得忙于跑资金,无暇顾及社会公共服务工作的开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