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朱棣是个怎么样的人?

如题所述

朱元璋白手起家建立明朝后,政权需要巩固。一是元朝残余势力还留在蒙古,此为其一心腹大患。其二是在朱元璋开疆拓土时,有不少大臣付出了汗马功劳,他们在朝廷中有一定的地位,朱元璋害怕他们篡位。朱元璋就把他的几个儿子封为蕃王,这几个皇子就常年在外帮助朱元璋守疆土。这几个蕃王中,势力最强大的要属驻守在北京一带的燕王朱棣了,朱棣拥有非凡的军事才能,是一个很有实力和野心的人。

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病逝后。按照朱元璋生前的遗嘱,朱元璋之孙、21岁的朱允炆继承皇位。是为建文帝。作为明朝第二个皇帝,朱允炆与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很大的不同。朱元璋性格严厉,晚年偏好诛杀,特别是诛杀功臣一节,备受非议。而朱允炆性格慈和,温文尔雅。他继位后,宽刑省狱,严惩宦官,改革弊政,朝廷风气为之一变,史称“建文新政”。然而,仅仅一年后,国内就烽烟四起。朱允炆的叔父、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起兵变,他率部从封地北京出发,直扑都城南京。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初期,由于明朝中央的势力实在是太过庞大,燕王朱棣是接连败北,本来形势对于建文帝是一片大好,但是由于建文帝天生仁慈懦弱,屡屡错失良机,身边又是一些腐儒,手中根本没有能征善战的大将,就一个耿炳文也在战争初期便战死,最后用了纸上谈兵的李景隆,战争形势便开始急剧下转,失败已经在所难免了,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朱棣引兵来到了南京城的金川门,李景隆打开城门,燕军进入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

本来靖难之役的初期朱棣是没有优势的。但是朱允炆为人懦弱,又有些妇人之仁,本来是有可能灭了朱棣的,却因为优柔寡断断送了多次机会。再加上当时朱允炆身边没有能征善战的大将,唯一一个有才能的将军耿炳文,在战争早期就被朱棣的人灭了。无奈之下,朱允炆选择任用李景隆,而这个李景隆空会言谈,根本不是打仗的料。从此之后,这场战争的有利形势开始偏向燕王朱棣那边。朱允炆显而易见要失败了。

就在南京城被攻破后,建文帝的臣子们除了自杀跟被杀的那部分外,其余的大多是列在南京的城门外,夹道欢迎朱棣的到来,因为在这些人看来,朱允炆姓朱,你朱棣也姓朱,反正不管你们谁当皇帝,天下还是你们老朱家的,我们只是换了个老板,绝对没有投敌的协议,就在朱棣骑着高头大马准备进南京城的时候,一个人突然站了出来,挡住了朱棣的去路,并大声责问朱棣:“殿下是先拜谒太祖陵呢,还是先即位?”,吓得朱棣是调转马头,直奔自己父亲朱元璋的陵墓,这个责问朱棣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后来明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内阁首辅杨荣。

一语惊醒梦中人。朱棣恍然大悟。毕竟,自己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攻入南京的,而“清君侧”是朱元璋定下来的。所以,朱棣马上率部奔向朱元璋坟头,毕恭毕敬地拜祭一番,各种痛哭流涕不在话下。这个劝说朱棣的人叫杨荣。朱棣为感谢他的提醒,登基后将他选入文渊阁,进行重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11-13
楼上说什么看侄子朱允炆太懦弱了,为了挽救明朝,所以才造反的。我看你是看书面历史的太多了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创建大明王朝后,严格推行嫡长子继承制。他立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即懿文太子),朱标死后,就立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并留下遗训,要求后世子孙坚持嫡长子继承制。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但让朱元璋始料未及的是,他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要抢朱允炆的皇位。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规定,嫡子可以承继大位,庶子就没有资格这个资格。由此,正当朝廷军队与朱棣率领的燕军在前线鏖战之时,围绕着朱棣是嫡出还是庶出的口水之战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其时,朝廷正在修纂“国史”《太祖实录》。在这一“实录”中,明确记载朱棣的生母为碽妃李氏,即高丽(现在的朝鲜)选送给朱元璋的那位妃子。这样记载,意思很清楚,朱棣是庶出(而不是马皇后嫡出),且有高丽血统(连纯真汉人都不是),却起兵谋反,真是大逆不道之事,应该“全民共诛之”。朱棣则向国人反复宣称,他的母亲是皇后马秀英:皇后生五子,长懿文太子,次秦王樉,次晋王�6�1,次燕王棣,次周王橚。意思很明显,他朱棣是嫡出,三个哥哥不在人世了,自己便可“顺理成章”地继承大统。建文四年(1403年)六月,朱棣“靖难”成功,攻破南京城,完稿才仅仅半年的朱允炆版本《太祖实录》落入朱棣手中。朱棣不仅指责此书“遗逸既多,兼有失实”,而且迫不及待地予以销毁,同时下令另起炉灶,修纂朱棣版本的《太祖实录》。后“实录”全面推翻前“实录”,朱棣由前“实录”的碽妃庶子摇身一变,成为后“实录”的“皇考高皇帝、皇妣高皇后嫡子”。既是嫡子,“继位”自然天经地义。就像后来的孟森先生分析的那样:明初名教,嫡长之分甚尊。懿文太子以长子得立,既死则应立嫡孙,故建文之嗣为一定之理。燕王既篡,无以表示应得国之道,乃自称为马皇后所生,与太子及秦、晋二王为同母,明太子及秦、晋皆已故,则己为嫡长,伦序无以易之矣。这是多么精彩迭出的笔墨战呀!朱允炆说朱棣是庶出,朱棣则宣称自己是嫡子,还说朱元璋“有意”传位于他,还说建文帝是矫诏篡位。等到朱棣登上九五之尊后,更是反“咬”朱允炆一口,永乐(朱棣年号)年间的《玉牒》(明王朝不仅设有宗人府,专门管理皇族本家宗室事宜,还有专门记载皇族宗室繁衍传递和生死娶葬的谱牒,叫做玉牒。玉牒每十年一修,由翰林院的官员专司其职,定期公布)说朱允炆的父亲懿文太子朱标“为诸妃所生”,只有朱棣和周王二人的生母是马皇后。 朱允炆和朱棣所言相互对立,显然是不可能同时成立的。那么真实情况又将如何呢?据史书记载,高丽称臣送贡女是在1365年,而朱棣生于1360年,其时朱棣已5岁了。很显然,碽妃不是朱棣的母亲,朱允炆所言不实。另据秘史记录,马皇后根本就没有生育能力,一生无子,只是抱养了太子朱标、朱樉、朱�6�1,朱棣则不在马皇后的抱养之列。可见,马皇后也不是朱棣的母亲,甚至连养母都不是,朱棣所言不符合事实。那么,朱棣的母亲究竟是谁呢?是民间传说的元顺帝妃子洪吉喇氏或蒙古女子翁氏,今人便不得而知了。而可知的却是,朱棣生母之谜已成千古疑案。其实,朱棣的母亲究竟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从中看到,在残酷的皇位争夺和权力角逐中,为了置对手于死地,为了从“道义”上彻底击败对手,既可为对手“换”母亲,也可以自己给自己“换”母亲。因为在这些争夺者的眼里和心里,生身母亲是谁无关紧要,而最为紧要的则是,皇位才是他们最亲最爱的母亲,权力才是他们最亲最爱的母亲。那么,朱棣会是为了大明江山吗?不,他是为了自己,当时建文帝要削藩,又见削藩啊!历来削藩成功者就不多说了,但失败就是内战不休的局面,汉朝的吴楚七国之乱,很幸运的有个周亚夫。可是建文就没那么好运气了,朝中无人能与朱棣的军事谋略抗衡啊,导致京都失守,皇位都保不住。其实这跟朱元璋有关系,要留下藩王的隐患,他一死,那些藩王就不安稳,建文削藩并没有错,错就错在妇人之仁,当初没有在京都杀了燕王,放虎归山。不可否认,燕王的谋略、魄力,可他不是道德君子,历来枭雄都不是讲究道德,他们的大义只是为自己的行为披上冠冕堂皇的外衣。什么为了稳定江山,什么侄子害亲叔,什么被逼造反,都是浮云,唯有手握至尊权,才是真实的。很多历史都被篡改,特别是燕王是夺位者,现在的‘正史’有多少可信?建文就那么不堪?要说软弱我想只能是顾念叔侄之情,终究没有下杀手啊。而燕王是个很懂借势的人,很多人都是时势造英雄,而他却能英雄造时势。这不得不肯定。而在他当上皇帝后,又重用宦官,建立东厂,在锦衣卫之外再设一个特务机构,就是知道自己得位不正,要进一步巩固皇权。也就是因为如此,他才更想做个皇帝来掩盖自己的污点,可惜唐太宗是成功,玄武门之变让李世民登上了皇位,而他的靖难之役却是他永远的瑕疵。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李世民是嫡出,这是肯定的,其次李世民是经太祖传位,是正统,即使是胁迫,但至少可以说的过去。而朱棣却是直接起兵反叛。这是怎么都无法掩盖的。最后,朱棣当政时,施行的文字狱、诛十族,都是酷政啊,而李世民却是用仁政,连魏征都可以忍受,你说那些文人不向往吗?要是你骂皇帝,皇帝还不杀你,你不得心中佩服?任何笔墨不要钱的修饰唐太宗。其实他们的性质有点像,但行事行为却截然不同。结局当然也不同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04
历史上的朱棣是一个明君,他的地位和明朝开国君王朱元璋在一个档次上,是对明朝影响最深的一个君王。他在位的时候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家稳定有序,百姓安居乐业,社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他上位之后就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制定了很多有利国家发展的政策,明朝的生产力逐渐的恢复,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朱棣的所作所为是有利于国家和百姓的,从这个方面来讲,朱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明君。

但是朱棣很多的遗传了朱元璋的基因,他也是一个残忍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他在朝中开始大肆的杀戮大臣,整个明朝的大臣都生活在一个白色恐怖之中,朱棣的这个做法和朱元璋的做法一模一样,都是通过杀人来维护自己的统治,通过杀人来确立自己的地位。

朱棣取得皇位的手段并不是合法的。所以朱棣一直认为朝中仍然存在反对他的势力,朱棣时刻小心着大臣们的一举一动,只要他们做出了朱棣认为的谋反举动,都逃不过朱棣的屠刀。朱棣还重新启用了锦衣卫,监视每一个朝臣的行为,这些锦衣卫没有其他部门可以约束,成为了朱棣的一个私人部门,这样也导致了锦衣卫的权力膨胀,死在锦衣卫手里的忠臣良将不在少数。
第3个回答  2020-12-02
虽然明史有很多错漏和问题,但至少在对朱棣的评价上,在我看来,史料中无出其右者,我之前很少引用古文,最多只是引用只言片语,用来说明出处,但此段文字实在是神来之笔,在下本欲自己动笔写评,奈何实在不敢班门弄斧,故引用如下:〖赞:“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得评如此,足当含笑九泉!他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来看,朱棣都绝对算不上一个好人,这个人冷酷、残忍、权欲熏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绝对不想和这样的一个人做朋友。但他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皇帝。一个皇帝从不需要用个人的良好品格来证明自己的英明,恰恰相反,在历史上干皇帝这行的人基本都不是什么好人,因为好人干不了皇帝,朱允炆就是铁证。一个人从登上皇位成为皇帝的那一天起,他所得到的就绝不仅仅是权位而已,还有许许多多的敌人,他不但要和天斗、和地斗,还要和自己身边的几乎每一个人斗,大臣、太监、老婆(很多)、老婆的亲戚(也很多)、兄弟姐妹,甚至还有父母(如果都还活着的话),他成为了所有人的目标。如果不拿出点手段,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很容易被人找到空子踢下皇位,而历史证明,被踢下皇位的皇帝生存率是很低的。为了皇位,为了性命,必须学会权谋诡计,必须六亲不认,他要比最强横的恶霸更强横,比最无赖的流氓更无赖,他不能相信任何人。所以我认为,孤家寡人实在是对皇帝最好的称呼。朱棣就是这样的一个恶霸无赖,也是一个好皇帝。他精力充沛,以劳模朱元璋同志为榜样,每天干到很晚,不停的处理政务。他爱护百姓,关心民间疾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在他的统治下,明朝变得越来越强大。荒地被开垦,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仓库堆满了粮食和钱币。经济科技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打造出了一个真正的太平盛世。他制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政策,也很好地执行了这些政策,使得明朝更为强大,如果要具体说明,还可以列出一大堆经济数字,这些都是套话,具体内容可参考历代历史教科书。我不愿意多写,相信大家也不愿意多看,但值得思考的是,这些举措历史上有很多皇帝都做过,也取得过不错的效果,为什么朱棣却可以超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公认的伟大皇帝呢?这是因为他做到了别的皇帝没有能够做到的事情。
朱棣终于坐上了他的宝座,他认为这是自己当之无愧的,因为他为之已经付出了太多太多。多少次命悬一线,多少次功败垂成,才换来了今天的胜利和成功。而在短时间的兴奋后,朱棣立刻意识到,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清除那些反对他坐上皇帝宝座的人。于是历史上一幕罕见的暴行开演了。

很多人发出朱棣是变态杀人狂之类的感叹,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如我们前面所说,朱棣是一个有两张面孔的人,他的残暴只是对准那些反对他的人,而这些屠杀反对者的暴行并不能说明他的强大,恰恰相反,却说明了他的心虚。
第4个回答  2020-09-17

网络配图

明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大家都知道朱棣的皇位不是继承来的,而是抢来的,是从他的侄子建文帝的手上夺过来的。说实话,对于一个帝王来说,皇位的合法性是至关重要的,而发动“靖难之役”的朱棣,在刚刚进入南京城时,最缺的就是皇位的合法性和发动“靖难之役”的借口。因为他要堵住世人的口,好让自己有个名正言顺的借口,而就在此时,一个人对朱棣说了一句话,让朱棣对其感激了一辈子。

杨荣

那么个让朱棣感激一辈子的人是谁呢?这个人可不是一般的人,他就是杨荣。熟悉明史的人一定对杨荣不会感到陌生,因为他就是明初非常有名的“三杨”之一,而这“三杨”,也就是杨士奇、杨溥、杨荣就算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贤能之臣。

话说南京城破之后,朱棣趾高气昂的骑着大马正准备进城,这时出来迎接朱棣的官员中就有杨荣。杨荣见朱棣准备直接往皇宫方向前进,就上前拦了一下朱棣,并问道:“燕王殿下,您现在进城,是先去谒陵呢?还是先去皇宫呢?”可以说,杨荣这话是在提醒朱棣,你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清君侧”和拜谒你父皇的陵墓,而不是急着进宫当皇帝。朱棣马上就明白了过来,回答道:“对,我此行正为谒陵而来。”于是马上掉转马头,朝明孝陵去了。

网络配图

在普通人看来,先进宫当皇帝和先去拜谒明孝陵能有多大的区别,但对于一个帝王,一个政治家来说,区别可就大了去了。先去拜谒明孝陵正是为了获得一个皇位的合法性,堵住士大夫和世人的口。就像之后朱棣还几次推脱继承皇帝之位,在我们看来这明显就是假惺惺的行为,但对于朱棣来说,他必须这么做,哪怕大家都知道是在做做样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