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灰椋鸟

如题所述

灰椋鸟
开放分类: 鸟类、雀形目、椋鸟科、椋鸟属

灰椋(liáng)鸟
别名杜丽雀、高梁头、假画眉、竹雀、管连子等属雀形目,椋鸟科。体长约230-240毫米,通体主要为灰褐色,头部上黑而两侧白,尾部亦白色,嘴和脚为橙色。
灰椋鸟分布在我国黑龙江、吉林等省的东北部和东南部,越冬或迁徙经过河南、河北等地。
灰椋鸟栖于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性喜成群,常在草甸、河谷、农田等潮湿地上觅食,休憩于电线和树枝上。
灰椋鸟以昆虫为食,如蚂蚁、蝗虫、金龟子,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
灰椋鸟在我国较为常见,种群数量丰富,由于其嗜吃昆虫,在抑制害虫发生,保护植物方面具有很大意义。目前已被一些省区列为地方重点保护鸟类。
灰椋鸟
繁殖在4—6月间。巢以杂草、残羽等筑成,相当粗糙,而置于树洞中,距地面约3—10米。卵每产3一5枚,呈淡蓝或玉蓝色,有时更微缀以褐色斑。

1、鸟的选择 灰椋鸟虽与八哥、鹩哥同属一个科,而且分布很广,但因羽色晦暗、其貌不扬,故饲养的人相对较少。灰椋鸟雌雄羽色相似,但雌鸟较苍淡而多褐色,而且无辉亮,下体转为淡褐色,胸部褐色特浓,而杂以褐白色纵纹。

2、笼的特点 灰椋鸟体型较八哥小,为观赏饲养单只雄鸟可用八哥笼或画眉笼。为了繁殖,须成对饲养在较大的笼中,可自制仅前面和下面为铁丝网,其余各面封闭的,大小为100×80×100厘米的繁殖笼。笼的后上方安树洞或暗箱巢(12×13×22厘米)。

3、饲料和喂法 灰椋鸟为杂食性鸟。可以鸡蛋米(或雏鸡料搓熟鸡蛋)为常备饲料,经常保持清洁、光足,每天或隔日喂一次软料,用肉沫、水果或菜沫拌雏鸡料面(或玉米面),并经常给少量昆虫幼虫及蛹。
若从树洞中掏到幼鸟,可把肉沫、熟鸡蛋黄、玉米面(或鸡料面)按5:2:3的比例混匀后喂给。若需填喂,可加水调和,捻成两头尖的食团。

4、管理和调教 跟八哥、鹩哥相比,灰椋鸟比较容易饲养,而且较耐寒。日常管理,除保持粒料经常有外,每隔日喂一次软料,洗刷水罐并换新鲜饮水。每周彻底清洗一次鸟笼、栖杠及食、水罐。冬季大的笼舍饲养条件下,无须特别保温,就能生活得很好,但若是小笼单只饲养,还是移至室内为宜。

据了解,灰椋鸟在笼舍饲养条件下曾达到产卵,但未能繁殖成功。家庭笼养,只要成对、管理仔细,是很有希望的。
《灰椋鸟》知识:好群居的灰椋鸟
一队队、一群群,少则几十只组成一群,多则成千上万排成百米长队,或围成巨大的栯圆,一批批快速掠过天空。它们忽而冲高飞天,忽而低空盘旋,忽而边飞边唱,相互应和,忽而隐入丛林,跳跃枝头,呼朋唤友,百鸟齐鸣。这便是灰椋鸟那快乐的身影。

灰椋鸟,还有两个名字:“高粱头”、“竹雀”。

灰椋鸟并不是全身灰色,只因它在天空飞得太快,难以看清,所以,才给这它起了这样的“灰”名字。如果我们能仔细观察静止的灰椋鸟,就能看清它的真正样子。

灰椋鸟羽毛的主要颜色是灰褐色,其中,尾巴和头两侧长有白色羽毛,头顶长有黑色羽毛,像人的黑发。灰椋鸟的嘴和脚是橙红色的,在灰色的羽毛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灰椋鸟的体型较小,身体呈流线性,双翅有力,飞行速度很快。它们喜好群居,同吃、同住、同飞,很少单独活动。这样能较好地防备猛禽的袭击,又方便繁殖后代。

灰椋鸟在4~6月间生养小鸟。它们先用杂草和羽毛在空心树洞里搭一个巢,然后雌鸟产下3~5枚卵,进行孵化。小鸟出生后,由父母轮流喂食,一直到鸟宝宝长大,学会自己觅食。

灰椋鸟是益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们冬天吃野生果实的种子,春、夏、秋三季吃金龟甲、象甲、柳大叶蜂、天社蛾等害虫。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在每年的冬季,灰椋鸟会从北方飞来江苏,在1984年3月,就有10 多万只灰椋鸟来到射阳林区过冬。江苏是灰椋鸟的第二故乡,每年,我们都可以看见活泼可爱的灰椋鸟。
灰椋鸟 White-cheeked Starling 雀形目 > 椋鸟科 > 椋鸟属 PASSERIFORMES > Sturnidae > Sturnus cineraceus 别名:杜丽雀、高梁头、假画眉、竹雀、管连子。属雀形目,椋鸟科。繁殖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华北、青海及山东一带;越冬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分布范围:西伯利亚、中国、日本、越南北部及缅甸北部、菲律宾。 灰椋鸟体长约21厘米。通体主要为灰褐色,头部上黑而两侧白,尾部亦白色。嘴和脚橙红色。幼鸟上体褐色沾棕。

灰椋鸟:鸟类的一种,性喜群飞,食种子和昆虫,有的椋鸟善于模仿各种声音,包括其他的鸟叫声几人类的语言

保护级别: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特征:全长230~240㎜。雄鸟头、颈、胸黑色,并杂以白纹,颊至耳羽处白色条纹更多,各羽呈矛状。上体褐灰,尾上覆羽白色,形成鲜明的横带。翅黑褐色,内侧飞羽具白缘。腹部为白色。雌鸟羽毛沾褐色,缺少辉亮光泽
习性:栖息于海拔800米以下的阔叶林内地。杂食性,以昆虫为主。

一队队、一群群,少则几十只组成一群,多则成千上万排成百米长队,或围成巨大的栯圆,一批批快速掠过天空。它们忽而冲高飞天,忽而低空盘旋,忽而边飞边唱,相互应和,忽而隐入丛林,跳跃枝头,呼朋唤友,百鸟齐鸣。这便是灰椋鸟那快乐的身影。

灰椋鸟羽毛的主要颜色是灰褐色,其中,尾巴和头两侧长有白色羽毛,头顶长有黑色羽毛,像人的黑发。灰椋鸟的嘴和脚是橙红色的,在灰色的羽毛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灰椋鸟的体型较小,身体呈流线性,双翅有力,飞行速度很快。它们喜好群居,同吃、同住、同飞,很少单独活动。这样能较好地防备猛禽的袭击,又方便繁殖后代。

伴随着西下的夕阳,数十万只“灰椋鸟”回归树林,喳喳的鸟叫声成为暮色中幽静小村的一曲曲催眠曲,这是近来出现在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洋桥枫盛苗圃的一道景观。

据《三秦都市报》报道:据苗圃负责人郝先生介绍,外地飞来的鸟儿飞到园子里栖息后,第二天早晨6时左右又同时在天空中盘旋几圈后飞往别处,晚上再回来,一个月来天天如此。

枫盛苗圃有200亩地,种有栾树、合欢等百余种树,形成了一个人工“大森林”。加之此地东邻长安八大河之一的(橘字去木旁换三点水)河,西靠神禾塬,南邻翠华山,东邻少陵塬。天然的地理位置使这里形成一个小型“盆地”,再加上周围近3000多亩的园林已绿化,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得到了鸟类的青睐。
灰椋鸟体长约21厘米。通体主要为灰褐色,头部上黑而两侧白,尾部亦白色。嘴和脚橙红色。幼鸟上体褐色沾棕,头和颈的两侧白而缀以褐色细点。

俗名:高粱头
别名:高粱头、竹雀、假画眉、哈拉燕
命名人:Temminck
生活习性:繁殖于东北,冬迁南方,兼吃野果、种子及昆虫,巢于树洞中。
分布:全国大部分省区
目的描述:大部为小型种类,体型最小者为啄花鸟科种类,体型较大者均为鸦科种类。嘴形多样,一般小而强,呈圆锥形,食虫种类嘴多长而直,有的细而曲(太平鸟)或宽而平(燕、鹟类等)。颈部较短,翅长短适中,具9-10枚初级飞羽,尾羽多为12枚,少数为10枚或14枚。脚短强,适于树栖,不具蹼,4趾,离趾型(阔嘴鸟科前趾基部合并),在同一平面上,中趾和后趾几等长,跗跖前面多具盾状鳞(阔嘴鸟科多数为卷状鳞),后面平滑成棱状(百灵科具盾状鳞)。
科的描述:嘴形直而尖,嘴形平滑或仅上嘴先端具缺刻,鼻孔裸露或为垂羽所盖。具10枚初级飞羽,第一枚特短。平尾,尾羽12枚。脚长而健,前缘具盾状鳞。
名称:
英文:Starling
拉丁文:Sturnus vulgaris vulgaris,

体貌习性
包括一些重要的食虫鸟类,翅较尖,尾短而呈平尾状,习性大都为地栖性,有的为树栖,喜结群。叫声嘈杂,善仿其他鸟的叫声,有些种类在饲养条件下可学人语。食物多变,有些种是吃昆虫的能手,巢常营于树洞中。

综述
雀形目(Passeriformes)椋鸟科(Sturnidae)的大部分鸟类。尤其指紫翅椋鸟(Sturnus vulgaris),体长20公分(8吋),结实,有黑色虹彩,嘴锐长。已从欧亚引入世界大部地区(除南美洲外)。在北美洲有数百万只,是1890∼1891年在纽约市释放的100只鸟的后代。尽管也吃害虫,但常损坏果实和谷类收成,还侵占当地鸣禽的巢穴。在地上觅食,密集成群飞行;整年鸣叫,它模仿其他鸟的音调,亦发出本身的呼哧声。印度到爪哇的斑椋鸟(S. contra, 参阅鹩哥〔mynah〕条)黑、白和红褐色,眼皮黄色。东非的栗头丽椋鸟(Spreo superbus)以及太平洋岛屿和澳大利亚东北部的楔尾灰椋鸟(Aplonis metallica),羽衣有强烈的虹彩光泽。东非的金胸椋鸟(Cosmopsarus regius)体长36公分,绿、蓝和黄色,尾长。肉垂椋鸟(Creatophora cinerea)呈褐、灰和白色,繁殖期雄鸟变成秃的,露出发亮的黄皮,在头顶和喉部长出大肉垂。

种类
常见的种类有灰椋鸟,紫翅椋鸟。

灰椋鸟(Sturnuscineraceus) 俗称高梁头,管莲子。为我国常见的候鸟。主要特点是头顶和颈部黑色,前额和头侧白而杂以黑纹,体背面灰褐色,腰及腹部为白色;尾羽黑色,先端具白斑;嘴、脚为橙红色。迁徙时,常成群栖于树上,或旋翔于空中,飞行疾速。其体灰褐色,头上黑,两颊白,野外较易鉴别。

灰椋鸟在4-5月间繁殖,巢营于树洞,内铺以杂草、残羽等,相当粗糙;有时亦在偏僻的崖壁上营巢。每窝产3-5枚卵,呈淡蓝色或玉蓝色,有褐色斑。为杂食性鸟类。夏季主要以蚱蜢等昆虫为食;冬季主要啄食野生植物的果实,种子,但并不残害栽培种类,故对农林业很有益。广布于我国各地,繁殖在北方,自东北以至甘肃西北部,迁徙途经华北一带,而到江苏、四川等省以南的地区越冬。

紫翅椋鸟(Sturuusvulgaris) 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候鸟。它的主要特点是头、喉及前颈部呈辉亮的铜绿色;背、肩、腰及尾上复羽为紫铜色,而且淡黄白色羽端,略似白斑;腹部为沾绿色的铜黑色,翅黑褐色,缀以褐色宽边。夏羽和冬羽稍有变化。野外观察,通体黑色,闪有紫铜色和暗绿色的金属光泽。

紫翅椋鸟多栖于村落附近的果园、耕地、或开阔多树的村庄内。数量多,喜集群生活,有时与粉红椋鸟(pastor)混群活动,往往分成小群,聚集在耕地上啄食,每遇骚扰,即飞到附近的树上。喜栖息于树梢或较高的树枝上,在阳光下沐浴、理毛和鸣叫。杂食性,以黄地老虎、蝗虫、草地暝等农田害虫和尺蠖、柳毒蛾、红松叶蜂等森林害虫为食,但在秋季也聚集在果园中窃食果子或在稻田中啄食稻谷。5-6月繁殖,往往集群营巢,巢营在村内尾檐下,峭壁裂隙、塔内以及天然的树洞中。巢以稻草、树叶、草根、芦苇、羽毛等编成。每年繁殖一次,每产4-7枚卵,卵色变化很大,呈乳黄色、翠绿或纯浅绿蓝色。孵卵期12天,亲鸟每天育雏95-328次,且有时一次衔数条虫返巢育雏。

紫翅椋鸟在田野、菜园、森林里消灭大量害虫,不仅在保护草地上起着巨大作用,也是农业上的著名益鸟。在个别地区和时期内也能窃食一些果子和稻谷,但益害相比,仍是以益为主,应大力开展保护与招引紫翅椋鸟的工作。

示例
刘白羽 《樱花》:“有两只椋鸟,那样安闲自得地,在那儿轻轻地踱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5-29
中文名: 灰椋鸟
拉丁文名: Sturnus cineraceus

每当暮色降临,伴随着西下的夕阳,数万只灰椋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安阳卫东购物广场附近的行道树上。群鸟飞动遮天蔽日,在上空肆意盘旋,引来众多市民驻足观看。夜晚在树林内栖息,这是近几年来鸟群出现在古都安阳城内一道美丽的自然景观。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它们白天分散到郊外长距离飞行觅食,夜晚聚集在一起栖息。每天下午5时30分左右聚集,第二天早上6时30分左右飞离城市,傍晚又陆续飞回,浩浩荡荡,气势磅礴。
归来时,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树林的怀抱。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灰椋鸟整群整群地飞过来,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织成一张“渔网”,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从城市上空飞过。
夕阳渐渐西沉,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它们在树间嬉戏,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街边树上,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又如秋蝉共鸣,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像交响乐团在演奏。
灰椋(liáng)鸟
别名杜丽雀、高梁头、假画眉、竹雀、管连子等属雀形目,椋鸟科。体长约230-240毫米,通体主要为灰褐色,头部上黑而两侧白,尾部亦白色,嘴和脚为橙色。
灰椋鸟分布在我国黑龙江、吉林等省的东北部和东南部,越冬或迁徙经过河南、河北等地。
灰椋鸟栖于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性喜成群,常在草甸、河谷、农田等潮湿地上觅食,休憩于电线和树枝上。
灰椋鸟以昆虫为食,如蚂蚁、蝗虫、金龟子,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
灰椋鸟在我国较为常见,种群数量丰富,由于其嗜吃昆虫,在抑制害虫发生,保护植物方面具有很大意义。目前已被一些省区列为地方重点保护鸟类。
灰椋鸟
每当暮色降临,伴随着西下的夕阳,数万只灰椋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安阳卫东购物广场附近的行道树上。群鸟飞动遮天蔽日,在上空肆意盘旋,引来众多市民驻足观看。夜晚在树林内栖息,这是近几年来鸟群出现在古都安阳城内一道美丽的自然景观。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它们白天分散到郊外长距离飞行觅食,夜晚聚集在一起栖息。每天下午5时30分左右聚集,第二天早上6时30分左右飞离城市,傍晚又陆续飞回,浩浩荡荡,气势磅礴。
归来时,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树林的怀抱。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灰椋鸟整群整群地飞过来,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织成一张“鱼网”,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从城市上空飞过。
夕阳渐渐西沉,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它们在树间嬉戏,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街边树上,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又如秋蝉共鸣,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像交响乐团在演奏。
灰椋(liáng)鸟
别名杜丽雀、高梁头、假画眉、竹雀、管连子等属雀形目,椋鸟科。体长约230-240毫米,通体主要为灰褐色,头部上黑而两侧白,尾部亦白色,嘴和脚为橙色。
灰椋鸟分布在我国黑龙江、吉林等省的东北部和东南部,越冬或迁徙经过河南、河北等地。
灰椋鸟栖于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性喜成群,常在草甸、河谷、农田等潮湿地上觅食,休憩于电线和树枝上。
灰椋鸟以昆虫为食,如蚂蚁、蝗虫、金龟子,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
灰椋鸟在我国较为常见,种群数量丰富,由于其嗜吃昆虫,在抑制害虫发生,保护植物方面具有很大意义。目前已被一些省区列为地方重点保护鸟类。

灰椋鸟体长约21厘米。通体主要为灰褐色,头部上黑而两侧白,尾部亦白色。嘴和脚橙红色。幼鸟上体褐色沾棕,头和颈的两侧白而缀以褐色细点。

常结群栖息于树上,或旋翔于空中。整群飞动,有如波状。叫声低微而单调。

食物为忍冬果实、桑葚、枣和黄连木等的种子、甲虫及其他昆虫和幼虫等。

繁殖在4—6月间。巢以杂草、残羽等筑成,相当粗糙,而置于树洞中,距地面约3—10米。卵每产3一5枚,呈淡蓝或玉蓝色,有时更微缀以褐色斑。

1、鸟的选择 灰椋鸟虽与八哥、鹩哥同属一个科,而且分布很广,但因羽色晦暗、其貌不扬,故饲养的人相对较少。灰椋鸟雌雄羽色相似,但雌鸟较苍淡而多褐色,而且无辉亮,下体转为淡褐色,胸部褐色特浓,而杂以褐白色纵纹。

2、笼的特点 灰椋鸟体型较八哥小,为观赏饲养单只雄鸟可用八哥笼或画眉笼。为了繁殖,须成对饲养在较大的笼中,可自制仅前面和下面为铁丝网,其余各面封闭的,大小为100×80×100厘米的繁殖笼。笼的后上方安树洞或暗箱巢(12×13×22厘米)。

3、饲料和喂法 灰椋鸟为杂食性鸟。可以鸡蛋米(或雏鸡料搓熟鸡蛋)为常备饲料,经常保持清洁、光足,每天或隔日喂一次软料,用肉沫、水果或菜沫拌雏鸡料面(或玉米面),并经常给少量昆虫幼虫及蛹。
若从树洞中掏到幼鸟,可把肉沫、熟鸡蛋黄、玉米面(或鸡料面)按5:2:3的比例混匀后喂给。若需填喂,可加水调和,捻成两头尖的食团。

4、管理和调教 跟八哥、鹩哥相比,灰椋鸟比较容易饲养,而且较耐寒。日常管理,除保持粒料经常有外,每隔日喂一次软料,洗刷水罐并换新鲜饮水。每周彻底清洗一次鸟笼、栖杠及食、水罐。冬季大的笼舍饲养条件下,无须特别保温,就能生活得很好,但若是小笼单只饲养,还是移至室内为宜。

据了解,灰椋鸟在笼舍饲养条件下曾达到产卵,但未能繁殖成功。家庭笼养,只要成对、管理仔细,是很有希望的。
《灰椋鸟》知识:好群居的灰椋鸟
一队队、一群群,少则几十只组成一群,多则成千上万排成百米长队,或围成巨大的栯圆,一批批快速掠过天空。它们忽而冲高飞天,忽而低空盘旋,忽而边飞边唱,相互应和,忽而隐入丛林,跳跃枝头,呼朋唤友,百鸟齐鸣。这便是灰椋鸟那快乐的身影。

灰椋鸟,还有两个名字:“高粱头”、“竹雀”。

灰椋鸟并不是全身灰色,只因它在天空飞得太快,难以看清,所以,才给这它起了这样的“灰”名字。如果我们能仔细观察静止的灰椋鸟,就能看清它的真正样子。

灰椋鸟羽毛的主要颜色是灰褐色,其中,尾巴和头两侧长有白色羽毛,头顶长有黑色羽毛,像人的黑发。灰椋鸟的嘴和脚是橙红色的,在灰色的羽毛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灰椋鸟的体型较小,身体呈流线性,双翅有力,飞行速度很快。它们喜好群居,同吃、同住、同飞,很少单独活动。这样能较好地防备猛禽的袭击,又方便繁殖后代。

灰椋鸟在4~6月间生养小鸟。它们先用杂草和羽毛在空心树洞里搭一个巢,然后雌鸟产下3~5枚卵,进行孵化。小鸟出生后,由父母轮流喂食,一直到鸟宝宝长大,学会自己觅食。

灰椋鸟是益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们冬天吃野生果实的种子,春、夏、秋三季吃金龟甲、象甲、柳大叶蜂、天社蛾等害虫。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在每年的冬季,灰椋鸟会从北方飞来江苏,在1984年3月,就有10 多万只灰椋鸟来到射阳林区过冬。江苏是灰椋鸟的第二故乡,每年,我们都可以看见活泼可爱的灰椋鸟。
灰椋鸟 White-cheeked Starling 雀形目 > 椋鸟科 > 椋鸟属 PASSERIFORMES > Sturnidae > Sturnus cineraceus 别名:杜丽雀、高梁头、假画眉、竹雀、管连子。属雀形目,椋鸟科。繁殖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华北、青海及山东一带;越冬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分布范围:西伯利亚、中国、日本、越南北部及缅甸北部、菲律宾。 灰椋鸟体长约21厘米。通体主要为灰褐色,头部上黑而两侧白,尾部亦白色。嘴和脚橙红色。幼鸟上体褐色沾棕。

灰椋鸟:鸟类的一种,性喜群飞,食种子和昆虫,有的椋鸟善于模仿各种声音,包括其他的鸟叫声几人类的语言

保护级别: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特征:全长230~240㎜。雄鸟头、颈、胸黑色,并杂以白纹,颊至耳羽处白色条纹更多,各羽呈矛状。上体褐灰,尾上覆羽白色,形成鲜明的横带。翅黑褐色,内侧飞羽具白缘。腹部为白色。雌鸟羽毛沾褐色,缺少辉亮光泽
习性:栖息于海拔800米以下的阔叶林内地。杂食性,以昆虫为主。

一队队、一群群,少则几十只组成一群,多则成千上万排成百米长队,或围成巨大的栯圆,一批批快速掠过天空。它们忽而冲高飞天,忽而低空盘旋,忽而边飞边唱,相互应和,忽而隐入丛林,跳跃枝头,呼朋唤友,百鸟齐鸣。这便是灰椋鸟那快乐的身影。

灰椋鸟羽毛的主要颜色是灰褐色,其中,尾巴和头两侧长有白色羽毛,头顶长有黑色羽毛,像人的黑发。灰椋鸟的嘴和脚是橙红色的,在灰色的羽毛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灰椋鸟的体型较小,身体呈流线性,双翅有力,飞行速度很快。它们喜好群居,同吃、同住、同飞,很少单独活动。这样能较好地防备猛禽的袭击,又方便繁殖后代。

伴随着西下的夕阳,数十万只“灰椋鸟”回归树林,喳喳的鸟叫声成为暮色中幽静小村的一曲曲催眠曲,这是近来出现在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洋桥枫盛苗圃的一道景观。

据《三秦都市报》报道:据苗圃负责人郝先生介绍,外地飞来的鸟儿飞到园子里栖息后,第二天早晨6时左右又同时在天空中盘旋几圈后飞往别处,晚上再回来,一个月来天天如此。

枫盛苗圃有200亩地,种有栾树、合欢等百余种树,形成了一个人工“大森林”。加之此地东邻长安八大河之一的(橘字去木旁换三点水)河,西靠神禾塬,南邻翠华山,东邻少陵塬。天然的地理位置使这里形成一个小型“盆地”,再加上周围近3000多亩的园林已绿化,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得到了鸟类的青睐。
灰椋鸟体长约21厘米。通体主要为灰褐色,头部上黑而两侧白,尾部亦白色。嘴和脚橙红色。幼鸟上体褐色沾棕,头和颈的两侧白而缀以褐色细点。

俗名:高粱头
别名:高粱头、竹雀、假画眉、哈拉燕
命名人:Temminck
生活习性:繁殖于东北,冬迁南方,兼吃野果、种子及昆虫,巢于树洞中。
分布:全国大部分省区
目的描述:大部为小型种类,体型最小者为啄花鸟科种类,体型较大者均为鸦科种类。嘴形多样,一般小而强,呈圆锥形,食虫种类嘴多长而直,有的细而曲(太平鸟)或宽而平(燕、鹟类等)。颈部较短,翅长短适中,具9-10枚初级飞羽,尾羽多为12枚,少数为10枚或14枚。脚短强,适于树栖,不具蹼,4趾,离趾型(阔嘴鸟科前趾基部合并),在同一平面上,中趾和后趾几等长,跗跖前面多具盾状鳞(阔嘴鸟科多数为卷状鳞),后面平滑成棱状(百灵科具盾状鳞)。
科的描述:嘴形直而尖,嘴形平滑或仅上嘴先端具缺刻,鼻孔裸露或为垂羽所盖。具10枚初级飞羽,第一枚特短。平尾,尾羽12枚。脚长而健,前缘具盾状鳞。
第2个回答  2008-05-28
灰椋鸟

别名:杜丽雀、高梁头、假画眉、竹雀、管连子。

属雀形目,椋鸟科。繁殖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华北、青海及山东一带;越冬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灰椋鸟体长约21厘米。通体主要为灰褐色,头部上黑而两侧白,尾部亦白色。嘴和脚橙红色。幼鸟上体褐色沾棕,头和颈的两侧白而缀以褐色细点。

常结群栖息于树上,或旋翔于空中。整群飞动,有如波状。叫声低微而单调。

食物为忍冬果实、桑葚、枣和黄连木等的种子、甲虫及其他昆虫和幼虫等。

繁殖在4—6月间。巢以杂草、残羽等筑成,相当粗糙,而置于树洞中,距地面约3—10米。卵每产3一5枚,呈淡蓝或玉蓝色,有时更微缀以褐色斑。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06-04
别名:杜丽雀、高梁头、假画眉、竹雀、管连子。

属雀形目,椋鸟科。繁殖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华北、青海及山东一带;越冬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灰椋鸟体长约21厘米。通体主要为灰褐色,头部上黑而两侧白,尾部亦白色。嘴和脚橙红色。幼鸟上体褐色沾棕,头和颈的两侧白而缀以褐色细点。

常结群栖息于树上,或旋翔于空中。整群飞动,有如波状。叫声低微而单调。

食物为忍冬果实、桑葚、枣和黄连木等的种子、甲虫及其他昆虫和幼虫等。

繁殖在4—6月间。巢以杂草、残羽等筑成,相当粗糙,而置于树洞中,距地面约3—10米。卵每产3一5枚,呈淡蓝或玉蓝色,有时更微缀以褐色斑。

1、鸟的选择 灰椋鸟虽与八哥、鹩哥同属一个科,而且分布很广,但因羽色晦暗、其貌不扬,故饲养的人相对较少。灰椋鸟雌雄羽色相似,但雌鸟较苍淡而多褐色,而且无辉亮,下体转为淡褐色,胸部褐色特浓,而杂以褐白色纵纹。

2、笼的特点 灰椋鸟体型较八哥小,为观赏饲养单只雄鸟可用八哥笼或画眉笼。为了繁殖,须成对饲养在较大的笼中,可自制仅前面和下面为铁丝网,其余各面封闭的,大小为100×80×100厘米的繁殖笼。笼的后上方安树洞或暗箱巢(12×13×22厘米)。

3、饲料和喂法 灰椋鸟为杂食性鸟。可以鸡蛋米(或雏鸡料搓熟鸡蛋)为常备饲料,经常保持清洁、光足,每天或隔日喂一次软料,用肉沫、水果或菜沫拌雏鸡料面(或玉米面),并经常给少量昆虫幼虫及蛹。
若从树洞中掏到幼鸟,可把肉沫、熟鸡蛋黄、玉米面(或鸡料面)按5:2:3的比例混匀后喂给。若需填喂,可加水调和,捻成两头尖的食团。

4、管理和调教 跟八哥、鹩哥相比,灰椋鸟比较容易饲养,而且较耐寒。日常管理,除保持粒料经常有外,每隔日喂一次软料,洗刷水罐并换新鲜饮水。每周彻底清洗一次鸟笼、栖杠及食、水罐。冬季大的笼舍饲养条件下,无须特别保温,就能生活得很好,但若是小笼单只饲养,还是移至室内为宜。

据了解,灰椋鸟在笼舍饲养条件下曾达到产卵,但未能繁殖成功。家庭笼养,只要成对、管理仔细,是很有希望的。

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一天下午,我和同伴来到了林场。下了车,轻轻走进林内。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绒地毯,走在上面软绵绵的。我们选好观察位置,便在那儿等候灰椋鸟归来。

周围静得出奇。路两边近百亩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地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在回来的路上,我想: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第4个回答  2008-06-02
灰椋鸟

别名:杜丽雀、高梁头、假画眉、竹雀、管连子。

属雀形目,椋鸟科。繁殖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华北、青海及山东一带;越冬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灰椋鸟体长约21厘米。通体主要为灰褐色,头部上黑而两侧白,尾部亦白色。嘴和脚橙红色。幼鸟上体褐色沾棕,头和颈的两侧白而缀以褐色细点。

常结群栖息于树上,或旋翔于空中。整群飞动,有如波状。叫声低微而单调。

食物为忍冬果实、桑葚、枣和黄连木等的种子、甲虫及其他昆虫和幼虫等。

繁殖在4—6月间。巢以杂草、残羽等筑成,相当粗糙,而置于树洞中,距地面约3—10米。卵每产3一5枚,呈淡蓝或玉蓝色,有时更微缀以褐色斑。

1、鸟的选择 灰椋鸟虽与八哥、鹩哥同属一个科,而且分布很广,但因羽色晦暗、其貌不扬,故饲养的人相对较少。灰椋鸟雌雄羽色相似,但雌鸟较苍淡而多褐色,而且无辉亮,下体转为淡褐色,胸部褐色特浓,而杂以褐白色纵纹。

2、笼的特点 灰椋鸟体型较八哥小,为观赏饲养单只雄鸟可用八哥笼或画眉笼。为了繁殖,须成对饲养在较大的笼中,可自制仅前面和下面为铁丝网,其余各面封闭的,大小为100×80×100厘米的繁殖笼。笼的后上方安树洞或暗箱巢(12×13×22厘米)。

3、饲料和喂法 灰椋鸟为杂食性鸟。可以鸡蛋米(或雏鸡料搓熟鸡蛋)为常备饲料,经常保持清洁、光足,每天或隔日喂一次软料,用肉沫、水果或菜沫拌雏鸡料面(或玉米面),并经常给少量昆虫幼虫及蛹。
若从树洞中掏到幼鸟,可把肉沫、熟鸡蛋黄、玉米面(或鸡料面)按5:2:3的比例混匀后喂给。若需填喂,可加水调和,捻成两头尖的食团。

4、管理和调教 跟八哥、鹩哥相比,灰椋鸟比较容易饲养,而且较耐寒。日常管理,除保持粒料经常有外,每隔日喂一次软料,洗刷水罐并换新鲜饮水。每周彻底清洗一次鸟笼、栖杠及食、水罐。冬季大的笼舍饲养条件下,无须特别保温,就能生活得很好,但若是小笼单只饲养,还是移至室内为宜。

据了解,灰椋鸟在笼舍饲养条件下曾达到产卵,但未能繁殖成功。家庭笼养,只要成对、管理仔细,是很有希望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