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请求各位援助啊,主题是“对于乞讨人我们应不应该施手援助”。

我们的观点是:对于乞讨人我们不应该施手援助。求大神给点建议,应该说些什么好!

我给你的建议是与你相反的,哈哈,看我说的对不。

 

我们先说为什么要给乞丐钱,即使是骗子也要给。正常的乞丐大都是社会的弱者,缺胳膊少腿的,或者老弱病残的,个别有家庭出现大灾难的。这些人用放弃尊严的办法向人请求援助。

你说这部分是否应该得到帮助呢?我想你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我们应该去帮助!因为你有颗同情心,对吧。(如果你没有同情心,我们可以到此为止了)所以,我们应该给乞丐伸出援手!

 

说到这儿,估计你有一大堆反驳意见,好,那我一一列出,未列明的你再做补充。

 

误区一:现在有社会救助机构,我们纳税人的钱已经给了这部分救助,不需要我们再做施舍了。

没错,我们纳税的钱有这部分的社会救助,可你相信社会救助吗?如果我们的社会救助机制那么完善,就不会出现上不起学的孩子,就没有“一病回到解放前”了,政府号称实现了养老全覆盖,农村每个月的55元钱,能吃几碗面条?且不说他们,如果是你一旦病在家里,丧失了劳动能力,你相信会得到救助吗?反正我不相信。

记得上次央视播放了一个节目,记者假扮乞丐到了救助机构被殴打的事情,也应该能说明些什么吧。所以社会救助机构不可信。

 

误区二:乞丐中有很多骗子,在分不清的情况下,我们不做错误的决定。

没错,现在的乞丐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假扮乞丐来行骗。这种情况普遍存在,有的乞丐甚至比我们都有钱,那我们是不是就不要施舍了呢。这里我们讲一个故事,就讲梗概吧:德国一个孩子总去帮助别人,偶然间帮到了一个主持人,主持人问,我怎样才能回报你呢?孩子说:你不用回报我,你只要去再帮十个人就行了。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上说了这个故事,于是整个德国掀起了帮助别人的浪潮。

爱心是可以传染的,同样,冷漠也可以传染,小悦悦的死就是冷漠传染的结果。如果你想让这个社会都有同情心,那就从你我开始,去传染爱心,可能你施舍给乞丐的钱被骗了,可这个过程却传递出爱的信息,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的。

 

误区三:乞丐影响市容,给我们的城市抹黑。

这里我们还要讲一个故事:在美国纽约,市政府通过法令,取缔麦哈顿的所有乞丐,因为纽约是世界金融中心,世界贸易中心,国内外游客也很多,乞丐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城市市容。可法令颁布后,遭到教会组织的反对,反对理由是,“剥夺了人们行善的权利”。

人们内心都是有同情心的,这种同情心是需要被满足的,给乞丐施舍的时候,我们同时也获得了内心的愉悦,就好像我们给自己的恋人施与爱的时候,我们自己内心也满足,就是这个道理。哦,如果你给弱者援助、灾区捐钱,而内心没有自豪感,这个不在此列。

 

有一种情况不在援助的范围内:一眼就看出是骗子,死缠烂打,连起码的做乞丐的职业道德都丧失了,这样的人不仅不能给予施舍,还要还以颜色。就如红会,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善款存在猫腻,可以适当回避。

 

看完这些,你是否转变看法了呢?

追问

大哥,我参加的是辩论赛,观点由不得我选择。我是反方,能给些反方的建议好吗?我还有个问题啊,乞讨人不一定指乞丐吧,恶人向我们乞讨,也可以称为乞讨人,比如明朝向我国向我们乞讨,后来翻咬我们等等。这样理解对不对??

追答

乞讨人的乞讨行为本身是基于困难的境地,丧失了人与人的平等关系,是用尊严来换取的施舍,这与乞丐是没分别的。
有一种情况可以不予施舍,那就是这个人衣着华丽,穿金戴银,死缠烂打,并很容易看出有欺骗的行为。如果要辩论,只能从这方面入手,同时要对“乞讨人”加以定义,比如“衣着华丽的乞讨人”“死缠烂打的乞讨人”等。实在不行的话,还有个敏感事件可以引用,那就是郭美美事件,当我们明知道我们的善款被用来买马萨拉蒂的时候,我们拒绝红会。
对于施与救助被反咬,我们还是要继续施救的,我们不你能因为南京的彭宇案而从此拒绝对老人的施救。
一个人心中要有正义,正义的同时而不能迂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17
若乞讨者值得帮助那是在助长不劳而获的风气,《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张海迪、霍金不都是残疾人吗?他们为什么不用去乞讨?因为人当自强!我们帮助乞讨者的同时也是在认可这种依靠同情活下去的生活方式。查查资料你会发现许多乞讨者都是拿着手机、开着车去乞讨的,真是我们给予了乞讨者同情和怜悯才给这些人开了发财之道。若非要给乞讨者帮助,那就是把他们送进当地的收容所,让政府去批量解决,放任这些乞讨者流浪街头乞讨过日子是影响市容、阻碍交通、混乱市民的正常生活!
陷阱题:你想要成为乞讨者吗?若不得已成为乞讨者后希望别人一直给你帮助吗?你这样是不是就会一直乞讨下去没有动力而得不到改变?追问

还有其它方面来辩论吗,越多越好。

追答

辩论会网络是"老师"还是"魔鬼" 反方认为是魔鬼 正方该说什么
处是1、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2、还有玩些互动的游戏3、在网络上总能找到和自己心态相投的朋友,通信交流也很方便4、上网是出现电视之后又一次对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冲击,如果嫌上网浪费时间,你可以克制自己少去接触,但你不能回避他5、不用戴面具,自由自在,畅所欲言6、许多聊天的学生都有自己的OICQ,而且打字速度都很快,还很能侃侃而谈。7、收发电子邮件、玩游戏、查阅资料、交友聊天、看新闻是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8、开阔视野,及时了解时事新闻,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9、可以在各个BBS里张贴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觉得很有成就感;四是可以提高自己某项业余爱好的水平;10、自己动手做主页已成为时尚,把自己喜爱的图片资料传上去,开一个讨论区,发一些贴子,和大家交流,自己做版主的感觉真的很棒。坏处:1、休息不好;2、精神不好(主要是第一点的原因);3、皮肤变差,长痘、斑点(因多种原因);4、影响家庭和睦;(针对一部分人而言)5、影响学习;6、影响工作;7、疏远与家人的感情;8、浪费时间;9、影响心情,心情恶劣,还会流泪,有时候是很伤的感觉;10、影响吃饭(顾着上网,随便扒几口;或心情恶劣,吃不下饭);11、上完好后悔,好内疚(严重的精神损失);12、影响身体健康(上面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3、破坏个人原则:网下不联系的原则会在极个别人面前失效;14、浪费金钱:耗电费钱,网下联系为中国电信所作的贡献不堪重负(目前为止,为网友支出的这笔费用何止千元)。

追问

不是说的这个,我说是“对于乞讨人我们不应该施手援助”,还有哪些方面可以说

追答

辩题:乞讨者不值得帮助
判断标准:值得与不值得之间的界线,是否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否可能从根本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乞讨者是否值得伸出援助之手。
论点:1.如何分辨乞讨者是否真的需要帮助?(判断标准)我方坚持“助人为快乐之本”,我们从不否认社会上有很多需要我们伸手援助的人,但这不是我们不分青红皂白,对真的乞讨者和假乞讨者一视同仁的理由。要帮助,更要理性滴给予帮助。
2.什么样的人才符合乞讨者的身份呢?(判断标准)乞讨者应该是无根本行为能力,无法依靠自身力量保障根本生活水平,而不得不向社会求助的行为,是有尊严的求助方式。而有行为能力,却不自食其力,以乞讨为业者,肯定是该受到社会的谴责的。对其的帮助,只是滋生安逸代劳,好吃懒做,是不利于社会向前发展的。对这种行为,我们不但不能帮助,而是要加以道德上的谴责。
辩题:乞讨者不值得帮助
判断标准:值得与不值得之间的界线,是否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否可能从根本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乞讨者是否值得伸出援助之手。
论点:1.如何分辨乞讨者是否真的需要帮助?(判断标准)我方坚持“助人为快乐之本”,我们从不否认社会上有很多需要我们伸手援助的人,但这不是我们不分青红皂白,对真的乞讨者和假乞讨者一视同仁的理由。要帮助,更要理性滴给予帮助。
2.什么样的人才符合乞讨者的身份呢?(判断标准)乞讨者应该是无根本行为能力,无法依靠自身力量保障根本生活水平,而不得不向社会求助的行为,是有尊严的求助方式。而有行为能力,却不自食其力,以乞讨为业者,肯定是该受到社会的谴责的。对其的帮助,只是滋生安逸代劳,好吃懒做,是不利于社会向前发展的。对这种行为,我们不但不能帮助,而是要加以道德上的谴责。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5-17
因为人人应当追求用自己的劳动汗水来换取相应的东西,比如财富,家庭等等,人不应该不劳而获,乞讨的人也应该有尊严,有些人有手有脚,却想不劳而获,这种人我们不要去援助,要让他们知道,美好的生活是要靠自己的真材实料和打拼的。而不是依靠,懒惰生活苟且偷生的,生命的意义在于拼搏。但真正有残疾,年迈的老人我想想还是要援助的,他们真的挺可怜的,成全他人的美好就是增长自己的快乐。偏题了。。。只是要教会他们应该如何面对为人处事,只是从来没有人在意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