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困境

如题所述

2008年,中央直属机关"大部制"机构改革刚刚尘埃落定,上海、陕西、重庆三个省级政府率先在全国拉开地方政府"大部制"机构改革的序幕,这并非是地方政府的激进之举,而是中央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自从1982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政府机构改革以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采取职能转变、机构精简、编制压缩、人员裁减等诸多办法积极探寻机构改革科学之道,然而多年来,成效甚微,不管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编制相对职能而言仍然比较臃肿,政府部门职权交叉情况仍然突出存在,特别是地方政府,严重影响了行政效能。在这种十分困难的境地下,中央直属机关"大部制"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终于出炉,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中央直属机关的裁撤并转,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也紧跟着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中央专门召开会议要求地方政府切实推进机构改革,以适应中央"大部制"改革后行政构架的配置需要。而此前,中央政府机构改革已经进行过五次,但地方政府却未能有力跟进。推行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实质上就是要建立一种科学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是有效实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必然需要。建立科学行政管理体制,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共同责任,但应当看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职能毕竟是有明显区别的,中央政府职能主要在于宏观调控,而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则侧重于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种职能定位从根本上决定了地方政府改革相对中央政府改革要更加困难、更加艰巨。地方政府机构在我国行政管理体系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无疑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推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事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事关百姓切身利益。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困境现状2002年以来,在中央的统一部署安排下,开始实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通过近十年的努力,虽然地方政府机构设置进行了精简,职能有所转变,管理体制也有了变化,但结构设置仍然不尽合理,机构仍显庞大臃肿,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权责脱节、人浮于事、效能低下的现象在很多地方政府广泛存在。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政企分开效果不明显,一些国有企业,比如铁路运输、电信、石油、天然气等运营公司,由于其独特垄断地位,与政府部门藕断丝连,过多绑架政府行政权力;政事分开没有完全落实,较多地方政府事业单位,比如各种监测机构等,虽然在编制管理与政府机关予以了分开,但在职能上并没有完全分开,事业单位大部分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实质上仍然扮演政府机关的角色;政社分开也不彻底,一些带有行政色彩的社会中介组织,比如房产评估、拍卖机构等,先天发育不良,过多依附于政府机关,没有完全融入到市场经济。政府职能定位还不科学。很多地方政府在机构设置上强调上下对口,职能定位没有考虑不同层级、不同地区政府职责的不同,没有考虑地域和行业区别,没有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简单的以对口联系、对应联系设置机构。政府机构设置不合理。不少地方政府长期以来受到"官本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化"等思想的影响较深,导致以权、以事、以利定构设岗乱象频生。有什么样的权力,就设置一种什么样的权力行使机构或岗位,比如某些地方政府所设立的打假办、打拐办。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强调某项特殊工作,将政府职能放大单独成立机构,比如某些地方政府所设立的减负办,而实际上这些特殊事项的管理本来就有职能部门负责。对于同一件事情,由于职能重叠和交叉的原因,不同的政府部门都有管理的职能,而现实中,部门利益化的现象是比较严重的,有利的,政府部门之间争着管,无利的,政府部门之间打太极。政府机构编制人员配置不相称。这里所讲的不相称,是指与职责任务的不相称。一些地方政府在确定部门人员编制上,过多的考虑历史原因、同层级情况和总额限制,往往忽略部门的职责任务和工作特殊性,导致一些部门人员编制配给不能适应其工作需要,比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商务主管部门等。政府人员结构还不理想。不少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层级地方政府,工作人员老龄化,青黄不接,能接替其工作的年轻后备干部极少。政府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与科学发展观和新形势发展要求还有差距,这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政府行政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困境原因分析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所出现的困境存在着多种原因,但主要还是地方利益桎梏难以打破、层级政府资源配置不均、人事制度改革滞后、机构编制管理配套法规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推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最主要的就是要求地方政府转变职能,将部分甚至大部分权力下放。不少地方政府财政还比较紧张,土地财政、罚款财政、林业财政的单一财政收入来源的现状仍还普遍存在,如果实施撤并,就意味着下放权力,部门利益将要重新分配,无论如何撤并都十分困难。推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在不同层级政府间合理配置资源至关重要。由于我国实施五级政府层级管理机制,省级政府、地市级政府通常把更多的资源集中到了中心城市,这使县、乡级政府很难得到更多的资源配置,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基层地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推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法规完善工作必须同步配套跟进。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将其下属事业单位人员与机关人员混用,并借调、抽调事业人员参与行政工作,这也是政事难以分开的真正原因。由于配套管理法规不完善,地方政府对于那些超编进人、超编定构设岗的机构编制违纪违规行为难以惩处。 破解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困境对策研究破解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困境,是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对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破解这种困境必须要坚持总体统筹、系统整合、总揽分层的原则,既注重与中央的对应,又体现地方特色。科学定位地方政府职能。明确不同层级地方政府基本职能,这种基本职能主要包括:执行政策法规、推动经济发展、搞好社会管理、强化公共服务和维护和谐稳定五个方面,但省级、地级、县级、乡级政府的基本职能又要有明显区别,要立足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地方政府机构设置的具体形式、名称、排序可以不上下对口,基层地方政府职能定位要改变以往那种大包大揽、包打天下的作法,变"无限政府"为"有限政府",切实把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到搞好经济调节、营造发展环境、加强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上来。大胆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大部制",比如"大农业"、"大文化"、"大经贸"、"大交通"、"大水务"等,对地方政府部门进行职能整合和调整,省级政府可以综合设置工作部门,党政机关也可以合署办公;直辖市政府可以适度合并负有城市管理职能的环卫、城建、园林、市政、交通、规划、房产等部门组建相应大部门;基层地方政府可以因地制宜增设、裁撤工作部门,强化地域性,根据区域、行业差异设置部门。积极探索省直管县机制。目前全国有24个省对818个县进行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较多经验,要以此为契机,坚持循序渐进,注重协调发展,合理有效配置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效控制地方政府规模。对地方政府实施分类管理,制定分类管理标准,根据地域、行业特色科学分类,根据类别科学设定政府权限,合理确定机构和人员编制。地方政府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由相应上级政府实施总量控制和动态管理,制定出台机构编制管理办法,严格目标控制要求,建立地方政府编制和人员预警机制,定期进行动态分析,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健全机构编制督查机制和配套约束机制,加大对编制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促进地方政府"瘦身"和"转型"目标的实现。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关键在人,行政管理主要对象是人,主要操作者也是人,解决人的因素决定着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成败。因此,要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积极探索事业单位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的新路子,推行聘用制改革,加强培训,优化结构,激发活力,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机地方政府构改革的成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21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困境是出于对公共资源的考虑。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是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改革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面对各种困境和挑战,包括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转变不彻底、人员安置困难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地方政府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策略。首先,地方政府需要遵循精简、效能、统一、规范的原则,减少机构数量和人员编制,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其次,地方政府需要加强对职能转变的监督和评估,确保职能转变的彻底性和有效性。此外,地方政府还需要加强对人员安置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安置人员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问题。地方政府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策略,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评估,确保机构改革工作的顺利完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