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国这首歌中描写了我国哪个地理区域

如题所述

写的是长江,以下是这首歌的诞生
远赴长春,为“上甘岭”写歌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我的祖国》诞生于1956年夏天,这年乔羽29岁。
  这年稻花飘香的季节,乔羽遵命赴赣东南、闽西一带原中央苏区体验生活,搜集素材,目的是写一部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少年儿童生活为题材的电影文学剧本,即后来家喻户晓的《红孩子》。当他正处于采访过程“十八盘”紧要阶段的时候,长春电影制片厂沙蒙导演的电报却接二连三地“撩拨”着乔羽,约他为正在拍摄的影片《上甘岭》创作歌词,并希望乔羽能回长影去写。沙蒙又把剧本寄给乔羽。乔羽读罢剧本,立即预感到这也是一个有着卓越前程的“孩子”,不禁使他陷入两难境地。
  乔羽想一鼓作气把即将动笔的《红孩子》剧本尽可能在当地写好,因此,他几次回电恳请沙蒙就近找人写歌词,免得徒劳往返,贻误时机。当乔羽完成采访回到南昌,坐下来要写《红孩子》的时候,又收到了沙蒙近乎“绑架”之势的电报。电文长达数页,连启程的路线都安排妥当:让乔羽先到上海,由上影厂厂长袁文殊安排车次,尽快赶到长春,电文最后一连用了三个“切”字,三个惊叹号。接到电报的那个晚上,乔羽正在看福建梨园戏《陈三五娘》,他再也无心看戏,当机立断离开剧场,当夜登车赶往上海。
  车到上海,是早晨8点钟。袁文殊厂长已经为乔羽买好了直驱长春的火车票,下了火车上火车,中间的时间,便是乔羽与袁厂长一个劲地寒暄。当列车随着几声长鸣驶出上海站,当送行的朋友们的身影消失在晨雾中,说来奇怪,他眼眶里竟涌出了热热的泪水……
  “长江,长江———”车厢里出现了人群的骚动,所有的窗口里挤拥着贪婪的眼睛。乔羽迅即摆脱思索,和乘客们争抢着一睹长江的风采。这是他第二次观瞻长江。两个月前,他通过这里赶往江西。第一次看到长江时,其突出的感受是惊讶!走出书本和梦想的惊讶!再次看到长江时,其突出的感受是“补课”般的急切和不能再留下遗憾的决心。然而,他想看的一切都没看清楚,大江蒙在一片雾里,想象中的长江却在他的大脑中奔腾起来……
  列车经泰山,过济南,跨黄河、天津,入山海关,过锦州、沈阳,哐哐当当直达长春。下车之前,他还细心地看了一会列车里程表,从南昌到长春,正好是八千里路云和月。
  最先蹦出的句子是“一条大河波浪宽”
  下车伊始,沙蒙便把情况和盘摆给了乔羽。《上甘岭》影片已经拍完,样片也剪出来了。只留下安排插曲的那几分钟戏,等歌出来后补拍。摄制组停机坐等,即使什么也不干,每天也要耗费两千块钱(两千块钱在当时不是太小的数字)。沙蒙的意思,是在催乔羽快写。乔羽忙问沙蒙:“你认为这首歌应该写成什么样子呢?”沙蒙说:“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只希望将来这部片子没有人看了,这首歌还有人唱。”
  乔羽哈哈大笑。然而乔羽万万没有想到,在他急切想写好这首歌词的时候,却出现了临纸踌躇、四顾茫然的状态。
  乔羽在江西已经看过《上甘岭》的本子,他现在找人要来样片,躲在长影小白楼里,翻来覆去看了整整一天。太行山里长达3年的战争岁月,使乔羽懂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是什么……饱受严寒折磨的人,最企盼温暖的阳光。乔羽在苦苦寻找一种角度,战争之后的和平,硝烟弥漫后的“江山如画”……
  他想到过《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在太行山上》等惊雷般的佳作,高山仰止般的感觉,使他不打算再走这样的道路。他必须寻求适合自己更适合时代的创作走向。
  在写歌词的这段时间里,长春下过一场大雨。大雨过后,乔羽在外面溜达,发现乐得发狂的一群孩子,正在小小的水沟里放草船。这个小小的细节使乔羽再次沉浸在对家乡大运河、微山湖,对太行山西部的汾河,对长江、黄河的亲切回忆和精神皈依中。水,始终是乔羽创作时灵感闪现的“源头”。他急匆匆地往住处跑,坐在写字桌旁,点上一支香烟……
  最先“蹦出”来的句子是“一条大河波浪宽”,乔羽的最大特点,就是有了第一句,就等于有了全篇。半个多月的煎熬、期待,终于有了结果,《我的祖国》的歌词终于诞生了。
  乔羽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大河”
  在乔羽“难产”的日子里,沙蒙几乎每天都到他屋子里来一趟,不急不躁,闲扯几句就走人。作品诞生的时辰是深夜。第二天早晨,沙蒙又到乔羽房间来,乔羽把稿子胆怯地交给了他。沙蒙把稿子铺在桌子上,不足两百个字的歌词,站在那里看了足足半个小时,最后,沙蒙只说了一个字:“行!”接着,他拿着稿子笑吟吟地走了。
  第二天,沙蒙又拿着稿子来到乔羽的屋里,问:“你的这一条大河是指的长江吧?”
  乔羽回答:“是。”
  沙蒙说:“好极了,我没猜错。那么既然是长江,为什么不用万里长江波浪宽或者长江万里波浪宽,那样不是更有气势吗?”
  这一问可把乔羽问了一个愣。他把稿子铺展在桌子上一声不响地看了足足半个小时,最后乔羽说出了这样一个理由:长江的确是中国最大的一条江,居住在这个流域的人口也很多,但和全国相比仍然是少数。譬如我吧,是一个北方土包子,只见过黄河,没见过长江,这次去江西才第一次亲眼看见了它,印象之强烈引发我写出了这首歌词,但这只是一种引发,而不能代替别人的亲身感受。用“一条大河”就不同了,无论你出生在何时何地,家门口几乎都会有一条河,即使是一条很小的河流,在幼小者的心目中也是一条大河,无论将来你到了哪里,想起它来一切都如在眼前。因此,我感觉还是用“一条大河”为好。
  沙蒙沉吟片刻,“就一条大河!”拿起稿子起身告辞了。
  沙蒙拿着歌词找到了作曲家刘炽。刘炽本是有名的作曲快手,这一回,他竟然比乔羽“憋”了更长的时间。近20天后,他终于以优美的旋律为这首歌配上了飞翔的翅膀。紧接着,长影请了当时一批国内擅唱民歌的歌唱家试唱,结果都不太满意。乔羽忽然提出:“怎么不请郭兰英来?”
  郭来了,一试,在场的人都拍手叫好!录音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的,郭兰英的演唱使参加录音的工作人员的眼里噙满了泪花。第二天,电台便向全国播放了这支歌。迅即,神州万里都回荡起“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旋律。
  《上甘岭》电影首播式结束时,放映室里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沙蒙哭了。乔羽却笑了。两位艺术家的一哭一笑,等于这首不朽之作真正意义上的诞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17
长江流域。此歌写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稻花香两岸>那时主要稻谷产区在长江两岸。
第2个回答  2013-06-17
东北地区/东北平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