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日、丑日、寅日、卯日... ...等,分别都是哪一日?

如题所述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十二个时辰。

1、子

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正是夜深人静的午夜时分,正是今明两天的临界,也可以说「明天」这个「产儿」就要诞生,或者已在襁褓之中。子时,是孕含着什么孵化着什么的时刻。

2、丑

子时过后,一点至三点为丑时

3、寅

黎明前的三点至五点为寅时,正是黑夜即将离开,熹微即被牵引而来的时刻。

4、卯

黎明时分的五点至七点为卯时,天亮了,太阳冒出来,家的门该打开。卯时,黑、白不再混淆,而是断然分开的。

5、辰

七点至九点,大雾茫茫。

6、巳

上午九点至十一点,雾气消失,正是暖融融的时刻,蛇从洞穴中爬出来。

7、午

日中的时候,即十一点至十三点为午时。

8、未:

午后十三点至十五点未时

9、申

十五点至十七点。

10、酉

十七点至十九点,傍晚时分,劳作了一天,此时正是吃饭的时候,就简称「酒时」。

11、戌

十九点至二十一点。

12、亥

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

扩展资料

1、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2、古代劳动人民最初给一天内的气象配了代表词。如早晨因太阳出来而植物启动了生长,所以这时辰别名为“木”。

3、到了中午太阳最旺盛,空气中、土地里灼热,所以时辰别名为“火、金”和“火、土”。下午5-7点最干燥,果实糖份最充足,这时辰别名为“金”。到了深夜12点,环境一切冷静,这时辰别名为“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5
与“子日”“丑日”“寅日”“卯日”“辰日”……等对应的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这十二个生肖,每个生肖的习性不同,所以每一天也有宜做和不宜做的事情,由于不断循环,因此每个月的这些日子都不是固定的,你可以参看日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26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天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历法包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干支纪日,60日大致合2个月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确定的文献指出干支纪日始于鲁隐公三年夏历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

因为儒略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4整除,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5日,所以4年1461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20日,合80年。这就是说,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儒略历月日日期会反复一次循环。(公元4年本来应为闰年,但因为公元前45年开始实施儒略历后,“每隔3年”加一次闰日被误为“每3年”加一次闰日,所以罗马皇帝屋大维下令前5年、前1年、4年停闰以修正错误置闰。)

因为格里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100但非400整除,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425日,所以400年146097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1940日,合8000年。这就是说,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若没有遇到能被100但非400整除的公元年,会反复一次循环,但整体而言,假设未来从不改格里历,每800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才会反复一次完整的循环。1912年2月18日,合农历壬子年正月初一,以及9912年2月18日,都是是“甲子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