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狙击步枪精度的因素有哪些?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2-15
影响狙击步枪千米射击精度的因素分为三种:一是外界因素;二是枪械因素;三是射手因素。

一、影响千米精度的外界因素

外界因素是不可控制的,谁也不能呼风唤雨,改变外界环境来创造最好的射击环境!

影响狙击步枪精度的外界因素主要有温度、湿度、风向、风力、空气中的各种灰尘颗粒、目标附近的各种隐蔽物和掩蔽物等等。

1、风力和风向

要想用7.62这种口径的狙击步枪击中1000以外的目标,就得面对这样的一种现实:在复杂地形环境下,每隔100-500米,风向和风力会有很大的或很小的变化!别以为在射击位置测好了风向和风力,就认为目标所处的位置也是一样的风向和风力!只有在平原开阔地形上才会这样的情况,但即便在那样的平原地形上,也会隔一段距离就会有风向和风力的细微变化。如果子弹重量过轻,受力易变向,一点点的风力也会导致子弹飞到1000米外时出现10厘米以上的射击误差。别小看这个10厘米以上的射击误差,它意味着弹头向着脑袋正中央飞去时却擦着耳边脱靶了。

2、温度和湿度

温度和湿度也会对精度带来影响,因为不同温度和湿度的空气密度是不同的,在不同密度的空气中飞行,空气阻力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空气密度下飞行,其结果就是子弹在不同的射程上受到不同的空气阻力,必然会对子弹的动能损耗带来一定的影响,子弹的动能损失不均匀,必然会影响了精度。例如:在射击位置上测好的温度和湿度,并校好狙击步枪后开枪,弹头飞到500-800以上时正好遇到一阵风吹来了温度和湿度较高的气流时,就形成了让子弹飞进了类似于温度湿度断层的那种环境里,即从密度较大的空气中飞入了密度较小的空气中,空气阻力的变化带来子弹动损耗的变化,必然影响了精度。这种因素如果是在近距离,影响不大,如果是1000米以上的距离,必然带来至少10厘米以上的射击误差。

3、空气中的各种灰尘颗粒

别看这种因素很小,在近距离内基本上不忽略不计。但如果是1000米以上的远程狙击,那么这种因素也会对子弹的飞行带来影响。例如:最夸张情况就是一阵大风卷起的沙尘暴,空气中大量的沙尘浮尘与子弹不断碰撞,也是有可能影响到子弹的动能和飞向方向的。因此在那样的环境下狙击难度较大。

4、目标附近的各种隐蔽物和掩蔽物

掩蔽物是打不穿的,所以目标身藏其后就没办法了。而隐蔽物是可以打穿的,目标在隐蔽物外面时,也要考虑隐蔽物给风向和风力的带来的变化。如果目标在隐蔽物后面,狙击该目标,隐蔽物也会把子弹挡了一下,改变了子弹的动能和方向,导致脱靶。例如目标身藏草丛或树技丛中,子弹飞过去撞上草叶和枝叶时也会有动能损失,导致击中目标附近的其它置位的现象。

了解以上情况后,不难理解射击精度再高的狙击步枪,也会因受环境影响而打不准。所有的狙击手都不是在战场上百发百中的,狙击手要做的事就是尽可能克服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做到首发命中。

二、影响千米精度的枪械因素

这里重点交待的是,对狙击步枪来说,最重要的是枪管和子弹,还有不要以为安装了狙击镜的就是狙击步枪。

一个国家的狙击步枪,其枪管的加工水平取决于该的工业水平影响下的加工工艺。狙击步枪的枪管要求有控制得极其严格的制造公差,而且所有的枪管和枪机零件要求是完全的严丝合缝、紧密结合。做不到的话,制造出来的狙击步枪并不能满足要求。除了枪管的加工工艺问题外,还有枪管的膛线数量和缠距、还有专用狙击弹,也会影响到精度,子弹在枪管中运动时一定要做到和枪管完全咬合闭气,而且还要在飞出枪口后子弹表面变形不严重。不然的话,子弹飞出枪管时表面留下的膛线印过于突出,会带来空气阻力对精度的影响。还就是枪管的缠距不能过短,也不能过长,过短则子弹旋转速度太大反而产生了螺旋形的飞行弹道,影响精度。过长则子弹飞出枪管时旋转速度太慢飞行并不稳定。还有弹头的质心分布也会影响精度,作为专用狙击弹,必须是质心分布均匀,长距离飞行时尽可能稳定,而且弹头质量要大,减少受风力的干扰影响。

真正适合用于千米以上狙击作战的是非自动全封闭结构的那种枪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旋转后拉枪机式枪械。只有这种结构的枪械才能有最高的千米射击精度,可惜的是我们TG军队还死抱着85、88那样的半自动枪械不放,片面性地认为要是一枪没击中还可以再补射第二枪。其实真正在战场考验过的狙击手心里明白,开第一枪没击中,就别想有开第二枪第三枪第四枪第五枪……的机会了!以为用半自动狙一枪未中再补第二枪第三枪第四枪第五枪……?真要那样做,还不如用全自动步枪和机枪向目标疯狂扫射呢!

半自动高精度狙击步枪只适合1000米以内的中近距离狙击作战。实际上狙击手在近距离狙击作战的危险性很大,与目标离的越近,被发现的危险就越大!被发现后狙击手如何脱身也是一个严重问题!话题似乎扯远了,以上谈到的都是射手因素。在这里谈谈枪械因素对精度的影响。

在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自动步枪和半自动步枪无论怎么改进,永远是无法达到旋转后拉枪机式枪械的射击精度的!

主要的原因是:
自动步枪和半自动步枪在射击过程中会有枪机的运动、导气活塞的运动、火药气体进入导气装置时产生的膛压变化等等。虽然这些因素对近距离来说对精度影响有限,但对远程狙击来说,自动/半自动“狙击”枪械上的微小自动机械动作震动给子弹带来的微小枪口作用力,经过距离的放大,就会产生巨大的射击精度误差!

例如子弹还没飞出枪口,一部分火药气体进入导气装置带来膛压上的变化,导致子弹没有受到均匀变大的加速度作用,飞出枪口时肯定会有机械震动。还有,子弹还没飞出枪口,活塞就后退到位解开了枪机锁,使枪机开始后座,结果带来的就是整枪后座力在受力中心位置上的微小变化和机械震动,必然对飞出枪口的弹头带来微小的横向或竖向的力作用,别小看这种力作用很微小,但弹头飞了很远的距离,其精度影响就表现出来了。

自动步枪和半自动步枪要想成为狙击步枪的话,就必须确保子弹还没有飞出枪口时,整个枪械没有任何机械动作或机械动作尽可能地小!自动步枪和半自动步枪一般用以下几种办法来解决精度问题:

一是采用吹气式导气结构。例如AR15/M16系列枪械那样的吹气式自动枪械原理就是这样的。还有我国的M99型12.7毫米大口径反器材狙击枪也是这样的结构。由于气体是可以压缩的,子弹在飞出枪口之前,导气管中的气体还没有达到可以推动枪机解锁后退的压力,因此子弹在飞出枪口之前根本没有任何机械动作,所以AR15/M16的高精度确实是可以满足半自动狙击作战要求的。

二是采用短行程活塞式导气结构配左右对称的枪机。例如G36或SCAR那样的短行程活塞和左右对称枪机结构。短行程活塞导气式可以在子弹飞出枪口之前只有活塞在运动,其它零件机械没有任何运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子弹在枪口受到的机械震动。

三是采用类似于德国PSG狙击步枪那样的控制得极其严格的制造公差,所有的零件几乎是完全的结合,确保子弹在飞出枪口前受到的机械力作用向有益的方向作用,而不是向有害的方向作用。这样就对机械加工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是哪个国家的工业水平能达到德国那样。

反观非自动全封闭结构的旋转后拉枪机式枪械,击发后,只要子弹还在枪管里运动,基本上没有任何机械动作产生的微小震动,子弹在飞出枪口里基本没有受到任何有害的力作用影响,再加上火药气体在那样的枪械结构中是全封闭的,少了导气结构,火药气体产生的能量全部作用在子弹上,所以可以达到很高的精度。

三、射手的因素

不要以为在靶场上百发百中,上了战场也会是一样百发百中的。这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人,只要是人,生理心理就没有完全一样的。就算是心理素质再过硬的,在战场上也会犯糊涂昏头的时候!狙击手是也是人,不神!狙击手首先是人,然后才狙击手。是人就有人的缺点,就算升仙成神了也不能免俗!

狙击手要想狙击1000以外的目标,就要经过大的练习,学会在扣动板机时控制呼吸和心跳节奏。尽可能在呼气时扣动板机、尽可能在心跳的下坡周期瞬间扣动板机,能做到这两点,对提高射击精度有帮助,成功的把握就大。

实际上,在靶场上和演习场上由于没有生死压力,所以心理紧张程度根本比不上真正的狙击现场。在狙击现场巨大的生死压力下,射手心理过于紧张有可能导致以前经过大量训练出来的控制呼吸和心跳节奏扣动板机的动作没有做出来,肯定会影响到狙击精度。

还有在其它方面以下因素不能不考虑到:

在低温环境下,射手因手指被冻僵而扣动板机,或者被冻得身体打颤,也会对精度带来影响。

如果射手是一位没见过血的人,杀了人,看到战场上的血腥场面,心理大受刺激也会影响到狙击作战的射击精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