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进行初中作文教学

如题所述

初中教育  包君成   遇见作文拯救班 (高清视频)百度网盘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do5BLu7NLqKCYDWe4d-yQ

提取码: n7bk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06
我认为作文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抓手。学生作文如果养成了创新习惯、强化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就一定能提高作文水平。此文就作文教学中如何以创新能力为抓手,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谈点看法。

1 以培养学生作文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常规思维定势思维是作文的催化剂,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积极的思维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写作中打破常规思维定势,使其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1.1 作文命题方式多样化。命题要注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作文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新颖、有趣,富有创造性,要注意做到符合学生的生活、思想和认知的实际,有利于学生展现个性,抒发情感,放飞想象感悟生活,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训练。同时,也可让学生参与到命题作中来,如出一组有内在联系的题,让学生自由的选择,或请学生依作文要求,自拟题目,将作文命题补充完整再作文。学生如能突破常规思维束缚,自由、快乐地作文,作文中独特的创新见解必将也跃然纸上。

1.2 作文形式也力求多样化。心理学认为:“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力求作文形式的多样化,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2 以夯实学生作文创新基础为抓手,丰富学生写作题材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的。要使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指导学生发掘收集写作题材十分重要。

2.1 广泛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广泛阅读是学生作文创新的基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言而喻,广泛阅读与作文创新密不可分。阅读有多种途径:阅读课文,教师要精心设计阅读方案,结合课文,适当补充课外读物。阅读报刊,许多报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是学生创新作文的材料宝库。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化,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2.2 开辟第二课堂,拓展作文课堂外延。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作文教学也不例外。第二课堂中可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开辟作文专栏,介绍作文写作知识、技能、技巧;成立作文兴趣小组,确立创作方向;举办作文故事、作文专题讲座;向校广播站投稿、办班级学习报等形式,为学生敞开了一片广阔自由的写作天地。学生在第二课堂的滋润下,会焕发出满腔的激情,激发出创新的欲望。

3 以增强学生作文创新能力为抓手,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学生写作的过程是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

3.1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学生创新思维中发散型思维非常重要。因此,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方法有:淤是运用多向思维开拓学生思路。拿到一个作文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多角度立论,深入挖掘题目的含义,从而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于是运用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反弹琵琶”,即打破传统的思维程序,对问题作反方向思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常常会翻出新意,收到出人意料、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盂是运用侧向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避开众人注目的正面,从一般人不注意的侧面进行思考,寻找突破口,解决问题。具体操作中可通过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同一中心多种选材、同一材料多种立意、同一材料多种体裁训练,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3.2 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可见写作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新课程的新导向下,只要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作文教学的抓手,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能激活,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能得到提高。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必将别有洞天,充满盎然的生机,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5-06
浅议如何进行初中作文分层教学
作文在初中语文中考试卷中占有“半壁江山“,可谓是作文写得好,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初中学生的作文写作尤其是初一作文写作主要是建立在小学作文的模仿写作基础上上,虽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和朦胧的写作意识,但是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要想让学生尽快摆脱小学时的幼稚模仿模式,建立自己的成熟写作模式,从而真正会写作文,我想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浅见:
首先,对学生进行归类,并根据学生现有的作文水平以及所处类别进行有目的的培养。
分类的依据多种多样,根据学生兴趣的有无可以分为有兴趣的和没兴趣的,有兴趣的还可以分出兴趣较高的和兴趣较低的;根据学生的知识面宽窄可以分为知识面宽广型、知识面狭窄型;根据学生的书写的水平可以分为美观、工整、基本工整、潦草:根据学生对于作文题目的理解程度可以分为透彻型和肤浅型;根据学生对于文章的结构的把握上可分为写作结构完整型、结构不完整型;根据作文内容的充实程度可以分为内容充实型和内容空洞型等等。对学生分出类别以后,一定要与学生沟通,既要让学生明确自己所处类别的培养目标,又要打消学生“我是不是不好的学生”“老师是不是不想看我的作文”等等顾虑。
我对于我班学生在开学时就采取在不做任何辅助讲解的情况,布置一篇作文,根据学生的最真实作文水平进行分类。然后以此进行作文指导。
当然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分类也不是越多越好,分类的标准要既有代表性,又要有针对性;既不可为了达成分类这种形式而进行分类,走形式;也不要让分类的标准过于模糊,将不同问题类型的学生放在一类,降低教学的针对性。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对待学生的第一篇作文,给每一个学生进行准确定位,确定类别,并根据学生在以后的表现适时做出调整。
其次,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指导,重在提出改进意见,定期进行检测并及时反馈。
在确定好学生的作文大致水平之后,就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比如对于知识面比较狭窄的同学就要鼓励他多读文章多积累;对于书写较差的学生可以要求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练字,争取潦草的写到基本工整,基本工整的写到工整,工整的写到美观;对于文题理解不透彻的学生可以多出一些题目,让他研读,训练理解,培养能力;对于结构写不完整的可以让他看一看一些典型的首尾呼应的文章,以增强对于文章的整体概念;对于文章内容空洞的同学自然要建议他首先是多积累素材,其次是要善于运用手中的素材。
例如关于作文的细部处理上,我的教学心得是文字与情感上的“简单——复杂”的辩证处理上,细节描写是要把“简单的语言复杂化”,就是在细节上详细描写,不惜笔墨;情感上的处理应做到“把复杂的情感简单化”,即是用简单的语言把复杂的情感表示出来,尽量使用短句,情感表达要清晰、语句要简短。在进行了指导并提出改进意见后就要结合学生的后续习作情况进行具体讲评,根据学生每一次作文的情况制作一个记录薄,将学生每次的进步和存在情况进行记录并结合学生的作文及时给与反馈,争取做到摈弃缺点,固化优点。还可以结合期中期末的考试对学生的作文水平进行阶段性检测,并根据检测的情况制定下一步的改进或是努力地方向。需要提醒的是讲评时要注意以鼓励性的语言为主,切忌挖苦讽刺。
再次,根据学生的作文水平适时调整学生的类别,让学生始终都有明确的阶段性目标。
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生作文水平的进步也是不断表现出来的。当学生能有效完成前一阶段的培养目标不再适合原有类别的培养目标时,就需要对学生及时进行调整培养类别,使学生自始至终都有明确的阶段性努力目标。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水平的评价可以借助于大型阶段性考试的检测结果,如期中、期末考试。这样的考试对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检测可能更科学、更合理、更准确。也可以根据每周的作文情况进行总结判断,每个月进行一次调整。但是最好不要频繁的调动,以免适得其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