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范围时考虑的因素?

如题所述

1、考虑审计程序与特定风险的相关性。因为不同的风险和不同的程序之间的相关性有差别,因此需要予以考虑。例如,测试应收账款是否存在高估的风险时,审计程序适宜采用函证程序来检查应收账款的存在认定。

2、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如果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较低,那么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数量就要相应的增多。

3、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如果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那么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范围就越广,可能需要检查更多的样本量。

4、计划获取的保证程度。如果计划获取的保证程度越高,那么同样需要实施越多的程序来获取这种高水平的合理保证。

5、可容忍的错报或可容忍的偏差率。如果可容忍的错报或可容忍的偏差率越低,那么同样需要实施越多的程序来满足这种严格的要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进一步审计程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07

1、确定的重要性水平;

2、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

3、计划获取的保证程度。

随着重大错报风险的增加,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但是,只有当审计程序本身与特定风险相关时,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才是有效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范围指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数量,包括抽取的样本量,对某项控制活动的观察次数等。



扩展资料

进一步审计程序注意要素

1、控制环境

良好的控制环境可以抵消在期中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局限性,使注册会汁师在确定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时间时有更大的灵活度。

2、相关信息

例如。某些控制活动可能仅在期中(或期中以前)发生,而之后可能难以再被观察到;再如某些电子化的交易和账户文档如未能及时取得。可能被髓盖。在这些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如果希望获取相关信息,则需要考虑能够获取棚大信息的时间。

3、错报风险

例如被审汁单位可能为了保证盈利目标的实现。而在会计期末以后伪造销售合例以虚增收入,此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虑在期末(即资产负债表日)这个特定时点获取被审计单位截至期末所能提供的所有销售合同及相关资料以防范被单位在资产负债表日后伪造销售合同虚增收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进一步审计程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范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9-06

1、确定的重要性水平

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越低,注册会计师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范围越广。

2、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

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对拟获取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可靠性的要求越高,因此,注册会计师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范围也越广。

3、计划获取的保证程度

计划获取的保证程度,是指注册会计师计划通过所实施的审计程序对测试结果可靠性所获取的信心。计划获取的保证程度越高,对测试结果可靠性要求越髙,注册会计师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范围越广。

例如,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的信心可能来自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如果注册会计师计划从控制测试中获取更高的保证程度,则控制测试的范围就更广。

扩展资料:

通常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可以采用综合性方案设计进一步审计程序,即将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与实质性程序结合使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如仅通过实质性程序无法应对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必须通过实施控制测试,才可能有效应对评估出的某一认定的重大错报风险;

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如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评估程序未能识别出与认定相关的任何控制,或注册会计师认为控制测试很可能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仅实施实质性程序就是适当的。

小型被审计单位可能不存在能够被注册会计师识别的控制活动,注册会计师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可能主要是实质性程序。但是,注册会计师始终应当考虑在缺乏控制的情况下,仅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是否能够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注册会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毕竟是一种主观判断,可能无法充分识别所有的重大错报风险,同时内部控制存在固有局限性特别是存在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可能性)。

因此,无论选择何种方案,注册会计师都应当对所有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设计和实施实质性程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进一步审计程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9-06

 1、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和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

2、经营情况和经营风险;

3、组织结构和内部控制情况;

4、关联方及交易情况;

5、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的情况;

6、其他。

审计程序一般包括三个主要的阶段,即计划阶段、实施审计阶段和审计完成阶段。主要工作包括: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与被审计单位签订业务约定书;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确定重要性水平;分析审计风险;

编制审计计划,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控制测试;对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整理、评价执行审计业务中收集到的审计证据;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形成审计意见,编制审计报告。

扩展资料

审计项目计划安排的科学性,是指计划安排的审计项目在总体方向,发展趋势上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体现当地的实际情况,抓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

审计项目计划安排的严谨性,是指计划安排的审计项目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计划完成需要的人力、财力以及技术力量与现有的审计资源相吻合,能较好地保证预期目标的实现。科学严谨既是一种工作作风,更是一种工作方法。

一项有序、优质、高效的工作,需要有一个周祥、正确的计划,审计工作也一样要有一个科学合理、严谨细致的工作计划,这是审计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严谨地制定和管理审计项目计划是审计规范化建设的前提。审计计划管理是审计管理的第一道工序,也是审计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规范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保障审计工作科学、有序和高效运行,审计署于2002年制定了《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办法》,对审计项目计划的确定和管理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只有认真落实《办法》精神,才能真正实现审计规范化建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审计程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0
在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范围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1.确定的重要性水平

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越低,注册会计师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范围越广。

2.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

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对拟获取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可靠性的要求越高,因此,注册会计师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范围也越广。

3.计划获取的保证程度

计划获取的保证程度,是指注册会计师计划通过所实施的审计程序对测试结果可靠性所获取的信心。计划获取的保证程度越高,对测试结果可靠性要求越高,注册会计师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范围越广。例如,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的信心可能来自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如果注册会计师计划从控制测试中获取更高的保证程度,则控制测试的范围就更广。[1]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