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长江上游洪水的雨情水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1981年7月9日到14日,长江上游四川盆地腹地出现大范围的暴雨历时1天。11—13日三天雨量集中,强度大、范围广。其中以12日11时至13日11时的雨强最大。六天暴雨由9—11日、12—14日两次降雨构成。9—11日由东西向切变造成东北—西南向暴雨带。雨区主要分布在岷、沱、涪、嘉四江的中上游。三日总降雨量在105毫米以上的暴雨中心有4个,其中安宁桥站雨量206.1毫米为最大。三日雨量大于100毫米的笼罩面积为15048平方公里。12一14日由北槽南涡的天气形势继续造成在岷、沱、涪、嘉四江上中游大面积暴雨或特大暴雨。三日总雨量超过300毫米的暴雨中心有5个,其中位于嘉陵江中游的上寺站439.7毫米为最大。暴雨笼罩面积远大于9—11日降雨过程。三日雨量大于100毫米的笼罩面积为103480平方公里。
7月12日为降雨最集中的一天,范围也广,雨带呈东北—西南向。日雨量超过200毫米的有4个站,笼罩面积3700平方公里,暴雨中心上寺站的日雨量为345.8毫米。7月13日雨区范围增大,大于50毫米的笼罩面积137440平方公里。但强度有所减弱,日雨量超过200毫米的有9个站,笼罩面积1580平方公里,暴雨中心在嘉陵江九龙山站,日雨量为242.4毫米。12一13日两日降雨量占六日雨量的80—90%。
7月9—14日六天暴雨全过程,雨区分布在雅砻江下游、岷江中下游、大渡河下游、青衣江、沱江、嘉陵江、渠江、涪江等地区。暴雨中心超过400毫米的有10个站,分布在沱江上游、涪江中游、嘉陵江中游,范围达2600平方公里,最大暴雨中心在嘉陵江中游的上寺站,雨量489.6毫米。六天雨量大于300毫米的笼罩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大于100毫米的笼罩面积达17多平方公里。笼罩面积之广,居长江上游有实测资料的首位;特别是大暴雨发生在盆地腹部,更为少见。 1981年7月初起至洪水发生前,岷江、沱江、嘉陵江等水系几乎每天都有降雨,其中1—4日为一次大面积的暴雨过程。由于暴雨连绵不断,使流域内前期土壤含水量比较大,各水系的底水也较高。7月9日开始此此次降雨后,各江上游相继于11—12日开始涨水。
岷江处于此次暴雨区边缘,降雨集中在中游成都平原。控制站高场于14日出现洪峰,洪峰流量25900立方米每秒,呈双峰型,小于实测最大年份1961年6月的34100立方米每秒,仅为15年间的最大值。
沱江上游处于鹿头山暴雨区,金堂三皇庙站洪峰流量达81l0立方米每秒,超过了历史最大洪水的1840年(7730立方米每秒),金堂县全城被淹。金堂以下区间暴雨集中。控制站伞家湾15日出现洪峰流量,高达15200立方米每秒,为建国以后的最大洪水,与1948年洪水(16200立方米每秒)相近,当时居1898年以后的第四位。
嘉陵江处于此次暴雨中心。干流金银台以上暴雨集中,强度大,各支流洪水遭遇,金银台14日出现洪峰流量31000立方米每秒,超过了历史最大的1903年(2700立方米每秒),致使下游阆中、南部、南充等县市大范围被淹没,下游控制站武胜15日出现洪峰流量28900立方米每秒。
西支涪江上中游处于暴雨的第二中心,射洪14日洪峰流量25700立方米每秒,超过1954年实测最大洪水,与1945年洪水(26200立方米每秒)相近。下游控制站小河坝15日洪峰流量28700立方米每秒,超过了1953年、1945年洪水,当时为1870年(29200立方米每秒)以后的最大值。
东支渠江处于暴雨边缘,控制站罗渡溪16日洪峰流量为14800立方米每秒,仅属一般洪水。
嘉陵江干流洪峰与渠江洪峰遭遇,加上涪江洪水的后部,致使嘉陵江控制站北碚于16日出现洪峰流量高达44800立方米每秒,大大超过了建国以后实测最大的1975年洪水(37100立方米每秒),当时为1870年以后的第三大洪水(1870年为57300、1903年为53300立方米每秒)。
岷、沱、嘉陵三江洪峰,自西向东顺序注入长江,与处于暴雨边缘的金沙江洪水(屏山洪峰流量为18600立方米每秒,组成寸滩洪峰的流量为1万立方米每秒左右)在干流基本没有相遇。寸滩洪水从7月11日至16日的5天内,水位陡涨20.35米,15日一天涨幅达10.37米,16日洪峰水位191.41米,当时成为1976年以后的最高记录;洪峰流量85700立方米每秒,为1870年(100000立方米每秒)以后110年间的最大值。洪峰过寸滩后,乌江(武隆站洪峰流量仅2040立方米每秒)及三峡区间来水均不大。经河槽调蓄,洪峰流量有较大削减,于19日到达长江上游总控制站宜昌。宜昌站的洪峰水位为55.38米,当时居自1877年有水位记载以来的第四位;洪峰流量为70800立方米每秒,超过了1954年洪水(66800立方米每秒),当时为1946年设流量站以来的最高纪录,与推算的1896年洪峰流量71100立方米每秒相近。洪峰过宜昌后,清江只有800立方米每秒的来水,经太平、松滋两口分流13400立方米每秒进入洞庭湖,干流洪峰于19日到达荆江重要站沙市,洪峰水位为44.46米,当时为该站自1903年有水文记载以来的第三位。实测洪峰流量54200立方米每秒,再经藕池口分流8560立方米每秒入洞庭湖,监利站于20日出现洪峰水位35.77米,为该站自1934年设站以来的第五位。由于洞庭湖水位低(城陵矶7月16日水位仅29.55米),洪水进入中下游河段后,江湖调蓄作用显著,区间又未发生暴雨,洪峰在干流螺山以下均低于警戒水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