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家乡变化!~~

我要沈阳三十年内的变化(关于文化,医疗,生活方面的)
20分钟内要!~~~
我要素材,每个约1000字以上,复制就行!~~网页给我也行!~~
马上最迟30分钟!~~~~

1 从生活上
第一,衣食。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改革开放前,城里的居民每个月只能供应三十几斤粮食,粮票就像钱一样在生活中必不可少。那时,人们餐桌上食品品种很少,主要以粮食为主。现在人们的餐桌不但非常丰富而且更加注重营养搭配。
第二,住行。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楼群林立的社区中。城市的交通网络非常发达,多种交通工具供认选择,还有部分高收入者拥有自己的汽车。
2 文化上(
二)观念的改变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是比较保守的,在对工厂的管理上方法比较单一,而且在效率上得不到充分的保证,缺乏与外界的技术交流,领导们都是严格遵照上级指示办事的,基本没有自主创新的意识。改革开放后,企业的领导者有了更多的实权,很多国企大胆的引进外资,在技术和管理上都有了很多创新之处。生产方案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市场的要求,走上了与国际接轨的道路。
在改革前甚至改革初期,大多数青年在择业时还都抱有一种铁饭碗的态度。他们所选择的是干一行,爱一行,缺乏自己的主见和价值取向。工厂中的工人文化水平偏低,师傅带徒弟的做法非常流行。而今,青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是到专业的技术学院或是接受更深的高等教育,在知识水平和知识层面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力保障。
3 人际精神上
(三)精神信仰的迷茫和人际关系的冷漠
新中国建国初期那建设的热情和思想的红潮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所不能相比的。那时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的信仰是空前高涨的。可随着国门的打开,民众的思想变得利己起来,我们丢失了最初的精神信仰,各位成功的企业家,明星,运动员成为这个时代的新宠。
也许是从人们搬入了楼房起,那种“远亲不如近邻“的观念就逐渐淡薄了,大家都关起门过日子,老死不相往来。同时,竞争意识深入人心,结果较过程相比似乎变得更重要了,第一是竞争中的强者,第二则很快很被人们忘记。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少了一点而相互猜忌就多了一些。
5 医疗方面
1985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之下,医疗卫生系统也开启了改革的历程。医改的核心思路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医改的政府态度是:给政策不给钱。其政策为药品可加价15%,以弥补政府投入之不足。上世纪90年代,医改再掀波澜。1992年9月,卫生部根据国务院意见,提出医院要“以工助医”、“以副补主”。 2000年,改革逐渐向纵深发展,触及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问题。200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八部委的《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俗称医改“十四条”;200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四部委的《关于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07
这是参加比赛获奖的: 家乡的变化 “媛媛,回家乡看看吧?”爸爸再一次问我。我还是那句老话:“不,永远也不!”这时,勾起了我以前在家乡的事:我们睡觉的地方是睡在干干的茅草上,没有蚊帐,晚上蚊叮虫咬,害得我整宿整宿睡不着觉;门前是一堆堆的牛粪,又臭又脏,一脚踩下去,脚也不知变成了什么样;泥泞的路到处是水潭子,如果不小心踩到水潭子,整个脚就陷下去,好不容易把脚抽出来,可鞋子却留在泥潭里……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现在家乡‘昔非今比’了。”我暗暗地想:这是真的吗?于是我就跟着爷爷坐着汽车回家乡了。 来到了家乡,啊!真美!难道这是我的眼睛花了?我揉了揉眼睛,没有呀?本来以前那坑坑洼洼、崎岖不平的小路,现在已变成一条平平坦坦的柏油路,路两旁种满了花草树木,蜜蜂在唱歌,蝴蝶在跳舞,高楼大厦拨地而起。我和爸爸来到叔叔家,哇,叔叔家也变了,墙壁刷得雪白雪白的,好像是粉装玉砌的,好像是银装素裹的。家具也崭新的,刻着龙凤图案。房子很大很大,他们再也不用灶头煮东西了,都换成煤气炉,方便快捷……我好像到了人间仙境。叔叔带我走进一个房间,掀开一块花布,呀,这正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东西——电脑。叔叔熟练地操纵着电脑,犹如在谈钢琴似的。姐姐也有一台电脑,她也挺会打电脑。以前那重男轻女的旧社会观念现在也没了。我想不到家乡人的素质提高得那么快!吃过午饭,我悠闲地散步,看见远处那些农民不再用老黄牛拉犁耕地,而是用各式各样的拖拉机犁地。犁地时发出的声音如同赞扬家乡的变化。 家乡的人变了,地变了,交通也方便了,电话什么的都有了。可是什么让这些变了呢?我正百思不得其解,这时,两个妇女在谈笑风生。一个说:“还是政府好,我不重男轻女了。我现在才发现,原来女孩儿也是那么棒!”“我的女儿也是呀……”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是政府的功劳哇!我想:假若到了未来,这里一定变得更美好! “媛媛,回家乡看看吧?”爸爸再一次问我。我还是那句老话:“不,永远也不!”这时,勾起了我以前在家乡的事:我们睡觉的地方是睡在干干的茅草上,没有蚊帐,晚上蚊叮虫咬,害得我整宿整宿睡不着觉;门前是一堆堆的牛粪,又臭又脏,一脚踩下去,脚也不知变成了什么样;泥泞的路到处是水潭子,如果不小心踩到水潭子,整个脚就陷下去,好不容易把脚抽出来,可鞋子却留在泥潭里……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现在家乡‘昔非今比’了。”我暗暗地想:这是真的吗?于是我就跟着爷爷坐着汽车回家乡了。 来到了家乡,啊!真美!难道这是我的眼睛花了?我揉了揉眼睛,没有呀?本来以前那坑坑洼洼、崎岖不平的小路,现在已变成一条平平坦坦的柏油路,路两旁种满了花草树木,蜜蜂在唱歌,蝴蝶在跳舞,高楼大厦拨地而起。我和爸爸来到叔叔家,哇,叔叔家也变了,墙壁刷得雪白雪白的,好像是粉装玉砌的,好像是银装素裹的。家具也崭新的,刻着龙凤图案。房子很大很大,他们再也不用灶头煮东西了,都换成煤气炉,方便快捷……我好像到了人间仙境。叔叔带我走进一个房间,掀开一块花布,呀,这正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东西——电脑。叔叔熟练地操纵着电脑,犹如在谈钢琴似的。姐姐也有一台电脑,她也挺会打电脑。以前那重男轻女的旧社会观念现在也没了。我想不到家乡人的素质提高得那么快!吃过午饭,我悠闲地散步,看见远处那些农民不再用老黄牛拉犁耕地,而是用各式各样的拖拉机犁地。犁地时发出的声音如同赞扬家乡的变化。 家乡的人变了,地变了,交通也方便了,电话什么的都有了。可是什么让这些变了呢?我正百思不得其解,这时,两个妇女在谈笑风生。一个说:“还是政府好,我不重男轻女了。我现在才发现,原来女孩儿也是那么棒!”“我的女儿也是呀……”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是政府的功劳哇!我想:假若到了未来,这里一定变得更美好!
第2个回答  2013-06-07
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逐步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到了20世纪末,我国已在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解题过程]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1.衣: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丰富多彩  2.食:匮乏、单调、营养不足→从“吃饱”到“吃好”  3.住:居住条件差→居住面积扩大、环境改善  4.行:交通条件较差→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1.就业制度的改变  2.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从这些方面..应该可以的
第3个回答  2013-06-07
解说】改革开放30年来,最让老百姓感觉真切的就是菜篮子、米袋子的变化。那一个个家庭消费小帐本,那一张张商品购物券,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沈阳市民陈淑香,今年72岁,说起改革开放30年来自家生活上的变化,老人拿出保存着的30多本家庭消费记帐本。她说,30年前,副食品是计划供应,买东西要凭票。

【同期】沈阳市民 陈淑香:...你比如说,就这么大小的小白菜也要凭票,那时候每家每户那票证老鼻子(太多)了。

【解说】80年代初结婚的赵月秋清楚地记得,在她居住的沈阳市八一公园附近,出现了摆着各种蔬菜的地摊,此后这个地摊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发展到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市场,成了当时闻名全国的“八一早市”。

【同期】沈阳市民 赵月秋:...你这边一元,我这边就八角,老百姓在早市也学会了讨价还价。

【解说】如今,老百姓们开始追求健康主题,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极为重视。蔬菜要吃无污染的,粮食要吃当年的,鱼虾要吃欢蹦乱跳的,肉禽要吃排酸的,连花生油都要专找非转基因的。在沈阳管理一家大型餐饮生态广场的夏立新告诉记者,如今人们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

【同期】餐饮业老板 夏立新:我感觉,现在客人已经不是大鱼大肉的时代了,他们更喜欢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吃这些现场直接酿造的啤酒,吃我们缸里直接抓的活鱼。

【解说】从凭票购买,到自主选择;从空空的菜篮子,到“天天过年”的百姓饭桌子,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居民家庭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长期以来,衣食住行中的“食”,在人们生活消费中所占比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