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什么意思?

我看小说的时候总是看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不知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吃的苦比一般人的苦还要苦就可以成为比人还要高的人?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许多年来,鼓励了无数苦难中的人。但是,就是这么一句简单的话,在颜小二的心里,不同层次的人,理解不一样。

功利的人,“吃苦”求利,所谓“人上人”不过肤浅的名利追求。

而“超脱”的人,他们“吃苦”所求的,是一种人格的超脱。这种时候,“苦中苦”并不“苦”,人上人,则是脱了“名利”之具有更大格局和视野的人。

为了让颜小二的观点更鲜活些,颜小二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大家肯定读过他的诗,但未必知道他可悲的经历。

下面,我们就《悯农》作者李绅,来说一说何谓“人上人”。

1、《悯农》与李绅与“人上人”

其实,颜小二一直觉得,人活着,如果没有超越功利层面的“追求”,往往难以获得真愉悦。而功利层面的“吃得苦中苦”,于名利上达到所谓“人上人”,其尝到的,未必是“快乐”。

《悯农》这首诗,颜小二儿时背过,对于各位来说,应该也是耳熟能详。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写这首诗的李绅,是吃过苦的人。

他本出生官宦家庭,但五岁的时候,因父亲去世,家道中落。

他的母亲辛苦抚养他,孤儿寡母,自然是吃尽苦头,也尝尽民间疾苦。

据记载,26岁的时候,或更早,他去长安应进士试,这个时候,他遇到了吕温,而他因看到辛苦劳作于田间的农民,有感而发的《悯农二首》,也因此得到了吕温赏识。

即便是这样,一身才华的他依旧郁郁不得志。

直到他34岁,经历过多次失败后,终于考中进士,自此入仕,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大抵官运亨通。

此时他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了吗?

纵观他一生,在颜小二心里,当他作《悯农》一诗的时候,能体察民间疾苦,并依靠此诗,教会几千年来中华儿女“珍爱粮食”,那个时刻才是他“人上人”的时候。

入仕以后,他的“变质”,他在功利层面所追求的“人上人”生活,反而是他于“人上人”生活中的“失格”。

2、入仕以后,李绅功利层面的“人上人”生活让他“变质”

据史书记载,李绅在发迹以后,他的视野从民间疾苦,转变到朝堂争斗;他的生活,也从“粒粒皆辛苦”,变得“奢侈”。

感慨“汗滴禾下土”的他,让农民避之不及,更是在后世留下了“酷吏”的名声。

关于他,有这么一个“趣闻”。

因为李绅入仕以后,初心不再,将更多精力放在个人享受和官场争斗上了,随着官位的“水涨船高”,他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奢侈”。而他的名声,也变得越来越“差”。

据说李绅因为漠视百姓疾苦,为人冷漠,生活奢侈,他管辖范围内的百姓不忍剥削,不惜冒着极大的风险渡过长江、淮河外逃。

因为百姓“出逃”的现象太明显,他的下属看不下去,便对李绅反映了这一现象。

李绅面对百姓的出逃,不以为意,对来报的下属说:

“你见过用手捧麦子吗?饱满的颗粒总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随风而去不必报来。”

毫无疑问,李绅在发迹以后,他不必为温饱担忧,过上了功利层面“人上人”的日子,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却让人唾弃,也让《悯农》一诗,带上了讽刺色彩。

大中元年(847年),李绅虽然去世,但是他的酷吏名声是落下了。根据当时唐朝律法,酷吏即便死了,也不能逃脱惩罚。

于是,死去的李绅,即便是“死”,也被“削绅三官。他倾尽一生,在官场沉浮多年所铸就的权利、名声、面子,在这一刻成为虚无,而他的子孙,也受到了“不得仕”的处罚。

千百年后,我们熟读《悯农》,却不愿提及李绅的“酷吏”过往,于李绅而言,是讽刺,还是幸事?

3、何谓“人上人”

写到最后,颜小二还是想议一议,什么是“人上人”?是过一般人过不了的“奢靡生活”?还是看到“追名逐利之人”看不到的“风景”?

“奢靡生活”说到底争的是“物欲名利”,比如壮年入仕后的李绅,他想吃得“体面”、过得“体面”,却被人当“天灾”一样躲避,死后受到“唾骂”。这哪里有所谓“体面”?不过是“欲望”的奴隶罢了。

而真正的“人上人”,于颜小二心里,当体现在眼界、心胸、素养等方面。

这世间,散发香气的灵魂,哪一个没有经历苦难?

“苦难”打开我们的眼界,激发我们的思想。许多时候回过头,我们的高光时刻,不是领奖台上领奖的那一刻,而是盯着前方,苦中作乐的那一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1

俗谚上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并没有功利意思,这句话本身的意思只是说一个人吃过的苦越多,他就会比一般人看得更远,心态更豁达,做事比较得心应手,能更受人爱戴而已。

而不是把他人踩在脚底下。这个人上人,并没有你想象当中那么低级,人上人,是相对于别人而言,别人的角度来看,你已经是人上人,自然受人爱戴,生活中处处受人恭维,也会生活得很舒服,但是在你自己眼里,看到的都是那些更高层次的人,并不是你想的,把别人踩在脚下,这只是你的幻想,把别人想得太低级

在吃苦的过程中,他(她)的人格得到了历炼,思想和精神得到了升华,在精神上他(她)比常人更高更远,这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而他(她)之所以吃得了苦,是因为他(她)不屈服于压迫(或者说是压力),他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为了战胜自己,而并非完全是为了要当人上人。当“人上之人”是吃过苦的结果,而不是吃苦的根本动因。

吃的苦中苦和方为人上人这句话如果把他们当作一句话来理解悟出他们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所在 才能说在用心去体会这句话真正的含义吧 反之拆开来理解这句话并没有太多的含义; 苦字这个词在这组词汇中并没有特定的某种意义 能够以一种一般的人(指不愿正视面对现实生活所带来压力的人)

无法企及的上进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来攻破常人心中那道看似无法跨越的栅栏的这个人 他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拜金时代(说的好听点)。

 他也能紧握住生活这面旗帜的绝对主动权 占主导性的位置 这是人上人 而因为在整个过程中他所经历的一切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上都堪比是一个痛苦的蜕变 这是苦中苦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5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意思是吃得千辛万苦,才能获取功名富贵,成为别人敬重、爱戴的人。方:始;人上人:指才能出众的人。

古时的说法:现在吃得苦,以后就会有地位,过着高人一等的日子。
现在的解释:只有艰苦奋斗,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取得成功。 

拓展资料:

冯梦龙辑《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公子自思:“可怎么处他?”走出门来,只见大门上挂着一联对子:“十年受尽窗前苦,一举成名天下闻。”“这是我公公作下的对联。他中举会试,官到侍郎。后来咱爹爹在此读书,官到尚书。我今在此读书,亦要攀龙附凤,以继前人之志。”又见二门上有一联对子:“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后来成为民间俗语,改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其实这是告诉人们艰苦的环境能磨炼人才。正如孟子的那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所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类似的句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1

理解的浅薄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出自:明·冯梦龙辑《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

它不是你所理解的这么简单。

而是说人要在条件特别艰苦的情况下不断的磨练自己,做一个人要能吃苦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不断的成长。

人要学会吃苦,吃得苦越多,懂得的东西也越多,依靠这些东西,方能超越别人。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是人,都有积极向上为精神,就象水向低洼处流动一样吃尽了苦头,才有可能成为上等人。   其实这是告诉人们艰苦的环境能磨炼人才。正如孟子的那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所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拓展资料

《玉堂春落难逢夫》是一篇明代白话短篇小说,收入《警世通言》第24卷,作者是冯梦龙。该小说主要讲述了妓女苏三和王景隆悲欢离合的故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5
意思是勤苦耐劳的人,总会有出息的。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我国传统俗谚,原意是吃得千辛万苦,才能获取功名富贵,成为别人敬重的人。所谓“人上人”并不是一般功利的想法;而是说,他可以在生活上比一般人较为豁达开通,眼光远大,做起事来可以得心应手。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