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赞美孔子的话,作文用。

如题所述

《史记·孔子世家》最后司马迁这样评价孔子: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还有
太和元气”是赞誉孔子的学术思想如同太空天体,循环往复、永恒长存。
孟子曰:“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以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如同奏乐,以金钟发声,以玉磬收韵,集众音之大成一样。
“德俟天地、道冠古今” 是赞美孔子之德与天地齐,他的学说古今无二。

赞美孔子的作文
幼年丧父,少年丧母,年轻的孔子只得完全依靠自己独立谋生。孔子明白,先祖的显赫,父亲的战功,母亲出身曲阜望族,这些固然可以为自己进入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矗但是,要在鲁国国都立住脚跟,进一步发展,还得靠自己的努力。多亏母亲在世时的苦心教育,使孔子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特别是早早懂得了学习对人一生的重要性,“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小小年纪,孔子就已经立下通过发奋学习来改变自己一生的远大志向了。
对于知识,孔子的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一个人真心求知的表现。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鲁国建有祭祀周公的太庙,孔子初进太庙时,对太庙中的一切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向别人问这问那,好像有问不完的问题。有人对孔子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不理解,于是就说孔子的闲话:“谁说陬邑大夫的儿子懂得礼呢?他进到太庙,每件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说后,一点也不恼火,他说:“这正是合乎礼的做法呀。”
对生活在孔子时代的人来说,想要参与贵族政治并且取得一定地位,就要学会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要熟悉并能遵循当时流行的礼仪,懂得音乐,掌握射箭技术,会驾驭马车,会写字,会计算,这可以说是当时的六门基本功。孔子是非常善于自学和向别人请教的,他应该是全面掌握而且精通这六门基本功的。有一些历史资料,能进一步说明孔子的勤奋、博学。
鲁国东南方有一个小国郯国,是鲁国的附庸国,按例是要定期来朝见鲁君的。鲁昭公十七年(前525年),孔子二十七岁时,郯国的当政者郯子又来朝见鲁君。宴会上,鲁国一个大夫叔孙婼向郯子问起少昊为什么以鸟作为官名的问题,郯子对此作了详尽的回答。孔子闻听后马上就去向郯子请教有关少昊氏时代职官制度的情况,事后他对别人说:“我听说‘天子那里没有管理这类事情的官员,而这类知识却在四方蛮夷那里得到了完整的保留。'现在我相信这是真的。”
孔子在他一生的学习经历中,有一件很大的事情,那就是他曾到当时周天子的首都雒邑(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专程学习周礼和查阅一些古文献,特别是向一位大学问家老子问礼。老子,姓李名聃,人们敬称他为老聃、老子。老子曾担任周朝的柱下史,熟悉礼仪典故,当面向老子请教,这也是孔子梦寐以求的。但是,曲阜到雒邑,远隔千里,在当时非常落后的交通条件下要完成这样的旅程无疑是十分艰巨、辛苦甚至是充满危险的,加上孔子自身贫困,没有鲁国贵族的支持和资助几乎是不可能的。幸好当时鲁国贵族孟僖子的儿子南宫敬叔师事于孔子,在他的斡旋下,孔子从鲁君那里得到了一辆车、二匹马和一个跟随童仆的资助,南宫敬叔自报奋勇地陪同,孔子这才得以成行。据记载,孔子这次雒邑之行的收获非常大。他向老子请教了很多东西,如出丧的时候遇到日食怎么办,小孩子死了该葬到远处还是近处,国家有丧事的时候不避战争对不对,与敌国交战时已死国王的牌位该带还是不该带等等,老子对这些问题都一一作了解答,使孔子获得许多知识。在孔子告别老子准备启程返回的时候,老子还结合自己的丰富阅历再三叮咛孔子一些应该注意的事情。与老子的这次会面,大概给孔子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使他久久不能忘怀。回到鲁国,他还难以平抑自己激动的心情,见到自己的弟子,孔子还不住地赞美老子说:“鸟,我知道它会飞,可是会飞的还常被人射下来。鱼,我知道它会游水,可是会游水的还常被人钓起来。兽,我知道它会走,可是会走的还常落了网。只有一种东西,我们不能控制它,它爱云里来就云里来,他爱风里去就风里去,他爱上天就上天,这就是传说中的龙。我没法捉摸老子这个人,老子就象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06
颜回对于孔子的精神世界理解最深刻,他对孔子的赞美是发自内心的,颜回的话也给我们理解孔子提供了直接的形象的印象。这是当时人,也是最了解孔子之人对孔子的感觉与评价。
《论语•子罕》第11章
【原文】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翻译】
颜回非常感叹地说:“我们老师的道真高啊,越抬头仰望,越感觉高大,越钻研,越感觉深奥坚实,眼看着它在前面,忽然好像又到了后面。老师善于一步步引导我们教育我们,用渊博的文献知识来使我们有文采,用礼仪制度来约束教导我们,使我们想停止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我的才能和心力,好像高高站立起来了。但想要跟从老师继续前行,却又感觉好像不知怎么走了。”
【注释】
[喟然]叹息貌。 [仰]仰头望。 [钻]钻研,指往下。坚,坚硬,这里有艰深意。 [瞻]尊敬地看。 [欲罢不能]想要停止下来都不能,指被老师的道德人品所吸引。 [竭]尽。 [卓]高拔挺立的样子。
【评析】
颜回是最理解孔子的弟子,在对于老师内心世界和崇高理想的理解方面,颜回确实是孔门弟子中最深刻最全面的人。因此他对于孔子的赞叹和评价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孔子因材施教,对于学生除具体知识技能的教育和培养之外,更注重整体人格和完美道德之人生境界的塑造。这构成孔子教育具有宗教性的道德方面,具有拯救人之苦难灵魂而超越世俗痛苦的准宗教功能,儒家被称为儒教,与这种特殊性有关系。
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对孔子极其敬仰。孔子有时感觉颜回对自己的教诲完全听从,从来也不提出异议便感觉颜回对自己没有帮助,甚至有时感觉颜回有点愚笨,但仔细体会,颜回的做法对于自己也有很多启发,又感觉“回也不愚”。颜回不但取得老师的赞美,同学们也都很敬佩他。曾子曾经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很多学者都认为曾子说的就是颜回,是可信的。颜回确实是孔子最欣赏寄以厚望的弟子。
第2个回答  2013-06-06
“太和元气”是赞誉孔子的学术思想如同太空天体,循环往复、永恒长存。
孟子曰:“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以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如同奏乐,以金钟发声,以玉磬收韵,集众音之大成一样。
“德俟天地、道冠古今” 是赞美孔子之德与天地齐,他的学说古今无二。
第3个回答  2013-06-06
检举| 2010-06-20 16:28万世师表 、至圣先师 、有教无类 、学而不厌、苦心孤诣、闻过则喜、见贤思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循循善诱、教育有方 ok!
第4个回答  2013-06-06
孔子你好伟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