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体文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如题所述

骈体文,又叫“骈偶文”、“骈文”,是和古代散文相对而言的。骈体文作为一种文体,在唐代就已提出。韩愈和柳宗元在倡导古文运动时,就把讲究骈偶的文章称为“时文”、“今体”,由此可见骈体文在那时的文体地位。

  骈体文是从古代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逐渐发展起来的,魏晋时期开始形成,南北朝时期成了文章的正宗,几乎占领了一切文字领域,为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因此,骈体文对唐宋及其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对律诗,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骈”是由本义“驾二马也”�《说文·马部》 派生出来的,即两匹马并行,后引申为二物相并。因此,“骈”用的是引申义。“骈”作为一种文体,在语言方面有以下特色:

  一、在语句方面,讲究骈偶。

  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列叫偶。骈偶就是两两相对,因为古代的对仗是两两相对的,所以骈偶又叫“对仗”。骈体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相对,其基本要求是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句法结构互相对称。例如,初中语文教材《陋室铭》中就有这样两两相对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以上句子无论是实词虚词,句法结构,还是词性都比较对称,这样的句子读来琅琅上口,与“散体”大不相同。综上所述,骈偶不仅要求整体对称,而且上下联内部的句法结构也要求一致。

  二、在语言方面,讲究节奏和平仄。

  骈体文在语音方面要讲究节奏,对仗字数不同,节奏也不同。现以五字句为例:骈体文五字句的节奏,和五言诗的节奏不同;五言诗的节奏一般是二三式,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而骈体文五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一二式,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这种格式,大多是在四字句中间插入一个虚词。

  除此之外,骈体文在语音方面还讲究平仄,骈体文平仄协调,能增强语言的声音美。南宋齐武帝永明时期,声调被自觉地作为艺术化手段,那时出现了新体诗�又名“永明体” ,然后发展成近体诗�律诗 的声律。后来的宋词、元曲格律也受此影响。魏晋时期的骈体文,不讲究平仄;而唐以后的骈体文,受到律诗的平仄格律影响,也讲究平仄了。这就是说,在骈体文中,要求平仄相对。

  三、在用词方面,讲究用典和词藻。

  用典又叫“稽古”,是引用的一种,这在先秦两汉的文章中是一种修辞手法,还未形成文体的特点,它主要是引用古代的故事或诗文来表情达意,容易引起联想,使文章变得典雅、含蓄。

  如初中语文第五册�刘庶凝《还乡梦·自序》 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树,我的诗篇不过是些苦涩的果实。”这句话就活用了?《宴子春秋》中的典故“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是也。”深沉含蓄地道出了远离祖国。在异域他乡的苦闷和自己之所以要回归祖国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着诗人归根的追求。

  骈体文在用词方面,除了讲究用典外,还讲究藻饰,就是用华丽的词藻来修饰,追求形式上的整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25
骈文的优点就是语言表达的音韵和美艺术形式化和表达内容的空灵意识美学化,给人音韵美和空灵美的享受。但是语言过度强调骈俪化和音韵化,导致表达的不明朗、精确、简洁,阻碍了散文化发展的探索。这是骈文的缺点。
不过,对骈文的主流看法还是比较狭隘的,不符骈文的实际。事实上,骈文是处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文章,可以说是古代的散文诗或者诗体散文。骈文起源于辞赋,辞赋又起源于楚辞体诗歌和诗经赋比兴手法。荀况第一个采用辞赋体来表达散文内容,创立了赋体文章~文赋,这是最早的赋。西汉荀学大盛,荀子赋体文章也流行起来,并加入大量楚辞的艺术手法,发展成为西汉大赋。但是大赋内容太政治化议论化了,缺乏美学情感。西汉加入情感素材,发展成为抒情小赋。魏晋玄学思想兴起,玄学的空灵思想引入辞赋,于是脱离汉赋政论化的纯美学文章~骈俪文,就应运而生了。不仅如此,玄学空灵美学对散文也有很大的影响,古代第一批抒情散文和景物散文,就是这样产生的(之前只有历史学使用记人散文与叙事散文,以及学术上的杂论散文)。可以说,骈文是除了诗歌之外的第一种艺术化美文。但是受到狭儒观念影响,人们对骈文的美学特质没有关注,只是狭隘地关注艺术形式化化带来的表达困难。所以骈文就被冷落下去了。但是,古代一流散文大师如苏轼、柳宗元、欧阳修等等,都吸收骈文乃至辞赋的艺术方法,创作了非凡的散文作品。
第2个回答  2013-06-06
优点就是很多人看不懂~缺点也是一样~!哈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