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鸟的资料,1000左右

小学五年下册(苏教版)25课

灰椋(liáng)鸟
别名杜丽雀、高梁头、假画眉、竹雀、管连子等属雀形目,椋鸟科。体长约230-240毫米,通体主要为灰褐色,头部上黑而两侧白,尾部亦白色,嘴和脚为橙色。
灰椋鸟分布在我国黑龙江、吉林等省的东北部和东南部,越冬或迁徙经过河南、河北等地。
灰椋鸟栖于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性喜成群,常在草甸、河谷、农田等潮湿地上觅食,休憩于电线和树枝上。
灰椋鸟以昆虫为食,如蚂蚁、蝗虫、金龟子,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
灰椋鸟在我国较为常见,种群数量丰富,由于其嗜吃昆虫,在抑制害虫发生,保护植物方面具有很大意义。目前已被一些省区列为地方重点保护鸟类。
灰椋鸟
繁殖在4—6月间。巢以杂草、残羽等筑成,相当粗糙,而置于树洞中,距地面约3—10米。卵每产3一5枚,呈淡蓝或玉蓝色,有时更微缀以褐色斑。

1、鸟的选择 灰椋鸟虽与八哥、鹩哥同属一个科,而且分布很广,但因羽色晦暗、其貌不扬,故饲养的人相对较少。灰椋鸟雌雄羽色相似,但雌鸟较苍淡而多褐色,而且无辉亮,下体转为淡褐色,胸部褐色特浓,而杂以褐白色纵纹。

2、笼的特点 灰椋鸟体型较八哥小,为观赏饲养单只雄鸟可用八哥笼或画眉笼。为了繁殖,须成对饲养在较大的笼中,可自制仅前面和下面为铁丝网,其余各面封闭的,大小为100×80×100厘米的繁殖笼。笼的后上方安树洞或暗箱巢(12×13×22厘米)。

3、饲料和喂法 灰椋鸟为杂食性鸟。可以鸡蛋米(或雏鸡料搓熟鸡蛋)为常备饲料,经常保持清洁、光足,每天或隔日喂一次软料,用肉沫、水果或菜沫拌雏鸡料面(或玉米面),并经常给少量昆虫幼虫及蛹。
若从树洞中掏到幼鸟,可把肉沫、熟鸡蛋黄、玉米面(或鸡料面)按5:2:3的比例混匀后喂给。若需填喂,可加水调和,捻成两头尖的食团。

4、管理和调教 跟八哥、鹩哥相比,灰椋鸟比较容易饲养,而且较耐寒。日常管理,除保持粒料经常有外,每隔日喂一次软料,洗刷水罐并换新鲜饮水。每周彻底清洗一次鸟笼、栖杠及食、水罐。冬季大的笼舍饲养条件下,无须特别保温,就能生活得很好,但若是小笼单只饲养,还是移至室内为宜。

据了解,灰椋鸟在笼舍饲养条件下曾达到产卵,但未能繁殖成功。家庭笼养,只要成对、管理仔细,是很有希望的。
《灰椋鸟》知识:好群居的灰椋鸟
一队队、一群群,少则几十只组成一群,多则成千上万排成百米长队,或围成巨大的栯圆,一批批快速掠过天空。它们忽而冲高飞天,忽而低空盘旋,忽而边飞边唱,相互应和,忽而隐入丛林,跳跃枝头,呼朋唤友,百鸟齐鸣。这便是灰椋鸟那快乐的身影。

灰椋鸟,还有两个名字:“高粱头”、“竹雀”。

灰椋鸟并不是全身灰色,只因它在天空飞得太快,难以看清,所以,才给这它起了这样的“灰”名字。如果我们能仔细观察静止的灰椋鸟,就能看清它的真正样子。

灰椋鸟羽毛的主要颜色是灰褐色,其中,尾巴和头两侧长有白色羽毛,头顶长有黑色羽毛,像人的黑发。灰椋鸟的嘴和脚是橙红色的,在灰色的羽毛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灰椋鸟的体型较小,身体呈流线性,双翅有力,飞行速度很快。它们喜好群居,同吃、同住、同飞,很少单独活动。这样能较好地防备猛禽的袭击,又方便繁殖后代。

灰椋鸟在4~6月间生养小鸟。它们先用杂草和羽毛在空心树洞里搭一个巢,然后雌鸟产下3~5枚卵,进行孵化。小鸟出生后,由父母轮流喂食,一直到鸟宝宝长大,学会自己觅食。

灰椋鸟是益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们冬天吃野生果实的种子,春、夏、秋三季吃金龟甲、象甲、柳大叶蜂、天社蛾等害虫。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在每年的冬季,灰椋鸟会从北方飞来江苏,在1984年3月,就有10 多万只灰椋鸟来到射阳林区过冬。江苏是灰椋鸟的第二故乡,每年,我们都可以看见活泼可爱的灰椋鸟。
灰椋鸟 White-cheeked Starling 雀形目 > 椋鸟科 > 椋鸟属 PASSERIFORMES > Sturnidae > Sturnus cineraceus 别名:杜丽雀、高梁头、假画眉、竹雀、管连子。属雀形目,椋鸟科。繁殖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华北、青海及山东一带;越冬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分布范围:西伯利亚、中国、日本、越南北部及缅甸北部、菲律宾。 灰椋鸟体长约21厘米。通体主要为灰褐色,头部上黑而两侧白,尾部亦白色。嘴和脚橙红色。幼鸟上体褐色沾棕。

灰椋鸟:鸟类的一种,性喜群飞,食种子和昆虫,有的椋鸟善于模仿各种声音,包括其他的鸟叫声几人类的语言

保护级别: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特征:全长230~240㎜。雄鸟头、颈、胸黑色,并杂以白纹,颊至耳羽处白色条纹更多,各羽呈矛状。上体褐灰,尾上覆羽白色,形成鲜明的横带。翅黑褐色,内侧飞羽具白缘。腹部为白色。雌鸟羽毛沾褐色,缺少辉亮光泽
习性:栖息于海拔800米以下的阔叶林内地。杂食性,以昆虫为主。

一队队、一群群,少则几十只组成一群,多则成千上万排成百米长队,或围成巨大的栯圆,一批批快速掠过天空。它们忽而冲高飞天,忽而低空盘旋,忽而边飞边唱,相互应和,忽而隐入丛林,跳跃枝头,呼朋唤友,百鸟齐鸣。这便是灰椋鸟那快乐的身影。

灰椋鸟羽毛的主要颜色是灰褐色,其中,尾巴和头两侧长有白色羽毛,头顶长有黑色羽毛,像人的黑发。灰椋鸟的嘴和脚是橙红色的,在灰色的羽毛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灰椋鸟的体型较小,身体呈流线性,双翅有力,飞行速度很快。它们喜好群居,同吃、同住、同飞,很少单独活动。这样能较好地防备猛禽的袭击,又方便繁殖后代。

伴随着西下的夕阳,数十万只“灰椋鸟”回归树林,喳喳的鸟叫声成为暮色中幽静小村的一曲曲催眠曲,这是近来出现在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洋桥枫盛苗圃的一道景观。

据《三秦都市报》报道:据苗圃负责人郝先生介绍,外地飞来的鸟儿飞到园子里栖息后,第二天早晨6时左右又同时在天空中盘旋几圈后飞往别处,晚上再回来,一个月来天天如此。

枫盛苗圃有200亩地,种有栾树、合欢等百余种树,形成了一个人工“大森林”。加之此地东邻长安八大河之一的(橘字去木旁换三点水)河,西靠神禾塬,南邻翠华山,东邻少陵塬。天然的地理位置使这里形成一个小型“盆地”,再加上周围近3000多亩的园林已绿化,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得到了鸟类的青睐。
灰椋鸟体长约21厘米。通体主要为灰褐色,头部上黑而两侧白,尾部亦白色。嘴和脚橙红色。幼鸟上体褐色沾棕,头和颈的两侧白而缀以褐色细点。

俗名:高粱头
别名:高粱头、竹雀、假画眉、哈拉燕
命名人:Temminck
生活习性:繁殖于东北,冬迁南方,兼吃野果、种子及昆虫,巢于树洞中。
分布:全国大部分省区
目的描述:大部为小型种类,体型最小者为啄花鸟科种类,体型较大者均为鸦科种类。嘴形多样,一般小而强,呈圆锥形,食虫种类嘴多长而直,有的细而曲(太平鸟)或宽而平(燕、鹟类等)。颈部较短,翅长短适中,具9-10枚初级飞羽,尾羽多为12枚,少数为10枚或14枚。脚短强,适于树栖,不具蹼,4趾,离趾型(阔嘴鸟科前趾基部合并),在同一平面上,中趾和后趾几等长,跗跖前面多具盾状鳞(阔嘴鸟科多数为卷状鳞),后面平滑成棱状(百灵科具盾状鳞)。
科的描述:嘴形直而尖,嘴形平滑或仅上嘴先端具缺刻,鼻孔裸露或为垂羽所盖。具10枚初级飞羽,第一枚特短。平尾,尾羽12枚。脚长而健,前缘具盾状鳞。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编辑词条
贡献者(共11名):
9166171995、wzc4843、maoliyang36、柯南VS优作、冰月灵紫、┢┦aΡpy★、金龙玄坛如意神、年湖、想才、zy19842006、若为自由故
本词条在以下词条中被提及:
椋鸟科、江口鸟洲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共13条):查看评论 >>

返回页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6-11
灰椋鸟
别名杜丽雀、高梁头、假画眉、竹雀、管连子等属雀形目,椋鸟科。体长约230-240毫米,通体主要为灰褐色,头部上黑而两侧白,尾部亦白色,嘴和脚为橙色。
灰椋鸟分布在我国黑龙江、吉林等省的东北部和东南部,越冬或迁徙经过河南、河北等地。
灰椋鸟栖于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性喜成群,常在草甸、河谷、农田等潮湿地上觅食,休憩于电线和树枝上。
灰椋鸟以昆虫为食,如蚂蚁、蝗虫、金龟子,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
灰椋鸟在我国较为常见,种群数量丰富,由于其嗜吃昆虫,在抑制害虫发生,保护植物方面具有很大意义。目前已被一些省区列为地方重点保护鸟类。
灰椋鸟
繁殖在4—6月间。巢以杂草、残羽等筑成,相当粗糙,而置于树洞中,距地面约3—10米。卵每产3一5枚,呈淡蓝或玉蓝色,有时更微缀以褐色斑。

1、鸟的选择 灰椋鸟虽与八哥、鹩哥同属一个科,而且分布很广,但因羽色晦暗、其貌不扬,故饲养的人相对较少。灰椋鸟雌雄羽色相似,但雌鸟较苍淡而多褐色,而且无辉亮,下体转为淡褐色,胸部褐色特浓,而杂以褐白色纵纹。

2、笼的特点 灰椋鸟体型较八哥小,为观赏饲养单只雄鸟可用八哥笼或画眉笼。为了繁殖,须成对饲养在较大的笼中,可自制仅前面和下面为铁丝网,其余各面封闭的,大小为100×80×100厘米的繁殖笼。笼的后上方安树洞或暗箱巢(12×13×22厘米)。

3、饲料和喂法 灰椋鸟为杂食性鸟。可以鸡蛋米(或雏鸡料搓熟鸡蛋)为常备饲料,经常保持清洁、光足,每天或隔日喂一次软料,用肉沫、水果或菜沫拌雏鸡料面(或玉米面),并经常给少量昆虫幼虫及蛹。
若从树洞中掏到幼鸟,可把肉沫、熟鸡蛋黄、玉米面(或鸡料面)按5:2:3的比例混匀后喂给。若需填喂,可加水调和,捻成两头尖的食团。

4、管理和调教 跟八哥、鹩哥相比,灰椋鸟比较容易饲养,而且较耐寒。日常管理,除保持粒料经常有外,每隔日喂一次软料,洗刷水罐并换新鲜饮水。每周彻底清洗一次鸟笼、栖杠及食、水罐。冬季大的笼舍饲养条件下,无须特别保温,就能生活得很好,但若是小笼单只饲养,还是移至室内为宜。

据了解,灰椋鸟在笼舍饲养条件下曾达到产卵,但未能繁殖成功。家庭笼养,只要成对、管理仔细,是很有希望的。
《灰椋鸟》知识:好群居的灰椋鸟
一队队、一群群,少则几十只组成一群,多则成千上万排成百米长队,或围成巨大的栯圆,一批批快速掠过天空。它们忽而冲高飞天,忽而低空盘旋,忽而边飞边唱,相互应和,忽而隐入丛林,跳跃枝头,呼朋唤友,百鸟齐鸣。这便是灰椋鸟那快乐的身影。

灰椋鸟,还有两个名字:“高粱头”、“竹雀”。

灰椋鸟并不是全身灰色,只因它在天空飞得太快,难以看清,所以,才给这它起了这样的“灰”名字。如果我们能仔细观察静止的灰椋鸟,就能看清它的真正样子。

灰椋鸟羽毛的主要颜色是灰褐色,其中,尾巴和头两侧长有白色羽毛,头顶长有黑色羽毛,像人的黑发。灰椋鸟的嘴和脚是橙红色的,在灰色的羽毛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灰椋鸟的体型较小,身体呈流线性,双翅有力,飞行速度很快。它们喜好群居,同吃、同住、同飞,很少单独活动。这样能较好地防备猛禽的袭击,又方便繁殖后代。

灰椋鸟在4~6月间生养小鸟。它们先用杂草和羽毛在空心树洞里搭一个巢,然后雌鸟产下3~5枚卵,进行孵化。小鸟出生后,由父母轮流喂食,一直到鸟宝宝长大,学会自己觅食。

灰椋鸟是益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们冬天吃野生果实的种子,春、夏、秋三季吃金龟甲、象甲、柳大叶蜂、天社蛾等害虫。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在每年的冬季,灰椋鸟会从北方飞来江苏,在1984年3月,就有10 多万只灰椋鸟来到射阳林区过冬。江苏是灰椋鸟的第二故乡,每年,我们都可以看见活泼可爱的灰椋鸟。
灰椋鸟 White-cheeked Starling 雀形目 > 椋鸟科 > 椋鸟属 PASSERIFORMES > Sturnidae > Sturnus cineraceus 别名:杜丽雀、高梁头、假画眉、竹雀、管连子。属雀形目,椋鸟科。繁殖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华北、青海及山东一带;越冬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分布范围:西伯利亚、中国、日本、越南北部及缅甸北部、菲律宾。 灰椋鸟体长约21厘米。通体主要为灰褐色,头部上黑而两侧白,尾部亦白色。嘴和脚橙红色。幼鸟上体褐色沾棕。

灰椋鸟:鸟类的一种,性喜群飞,食种子和昆虫,有的椋鸟善于模仿各种声音,包括其他的鸟叫声几人类的语言

保护级别: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特征:全长230~240㎜。雄鸟头、颈、胸黑色,并杂以白纹,颊至耳羽处白色条纹更多,各羽呈矛状。上体褐灰,尾上覆羽白色,形成鲜明的横带。翅黑褐色,内侧飞羽具白缘。腹部为白色。雌鸟羽毛沾褐色,缺少辉亮光泽
习性:栖息于海拔800米以下的阔叶林内地。杂食性,以昆虫为主。

一队队、一群群,少则几十只组成一群,多则成千上万排成百米长队,或围成巨大的栯圆,一批批快速掠过天空。它们忽而冲高飞天,忽而低空盘旋,忽而边飞边唱,相互应和,忽而隐入丛林,跳跃枝头,呼朋唤友,百鸟齐鸣。这便是灰椋鸟那快乐的身影。

灰椋鸟羽毛的主要颜色是灰褐色,其中,尾巴和头两侧长有白色羽毛,头顶长有黑色羽毛,像人的黑发。灰椋鸟的嘴和脚是橙红色的,在灰色的羽毛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灰椋鸟的体型较小,身体呈流线性,双翅有力,飞行速度很快。它们喜好群居,同吃、同住、同飞,很少单独活动。这样能较好地防备猛禽的袭击,又方便繁殖后代。

伴随着西下的夕阳,数十万只“灰椋鸟”回归树林,喳喳的鸟叫声成为暮色中幽静小村的一曲曲催眠曲,这是近来出现在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洋桥枫盛苗圃的一道景观。

据《三秦都市报》报道:据苗圃负责人郝先生介绍,外地飞来的鸟儿飞到园子里栖息后,第二天早晨6时左右又同时在天空中盘旋几圈后飞往别处,晚上再回来,一个月来天天如此。

枫盛苗圃有200亩地,种有栾树、合欢等百余种树,形成了一个人工“大森林”。加之此地东邻长安八大河之一的(橘字去木旁换三点水)河,西靠神禾塬,南邻翠华山,东邻少陵塬。天然的地理位置使这里形成一个小型“盆地”,再加上周围近3000多亩的园林已绿化,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得到了鸟类的青睐。
灰椋鸟体长约21厘米。通体主要为灰褐色,头部上黑而两侧白,尾部亦白色。嘴和脚橙红色。幼鸟上体褐色沾棕,头和颈的两侧白而缀以褐色细点。

俗名:高粱头
别名:高粱头、竹雀、假画眉、哈拉燕
命名人:Temminck
生活习性:繁殖于东北,冬迁南方,兼吃野果、种子及昆虫,巢于树洞中。
分布:全国大部分省区
目的描述:大部为小型种类,体型最小者为啄花鸟科种类,体型较大者均为鸦科种类。嘴形多样,一般小而强,呈圆锥形,食虫种类嘴多长而直,有的细而曲(太平鸟)或宽而平(燕、鹟类等)。颈部较短,翅长短适中,具9-10枚初级飞羽,尾羽多为12枚,少数为10枚或14枚。脚短强,适于树栖,不具蹼,4趾,离趾型(阔嘴鸟科前趾基部合并),在同一平面上,中趾和后趾几等长,跗跖前面多具盾状鳞(阔嘴鸟科多数为卷状鳞),后面平滑成棱状(百灵科具盾状鳞)。
科的描述:嘴形直而尖,嘴形平滑或仅上嘴先端具缺刻,鼻孔裸露或为垂羽所盖。具10枚初级飞羽,第一枚特短。平尾,尾羽12枚。脚长而健,前缘具盾状鳞。
第2个回答  2008-06-07
灰椋鸟

别名:杜丽雀、高梁头、假画眉、竹雀、管连子。

属雀形目,椋鸟科。繁殖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华北、青海及山东一带;越冬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灰椋鸟体长约21厘米。通体主要为灰褐色,头部上黑而两侧白,尾部亦白色。嘴和脚橙红色。幼鸟上体褐色沾棕,头和颈的两侧白而缀以褐色细点。

常结群栖息于树上,或旋翔于空中。整群飞动,有如波状。叫声低微而单调。

食物为忍冬果实、桑葚、枣和黄连木等的种子、甲虫及其他昆虫和幼虫等。

繁殖在4—6月间。巢以杂草、残羽等筑成,相当粗糙,而置于树洞中,距地面约3—10米。卵每产3一5枚,呈淡蓝或玉蓝色,有时更微缀以褐色斑。
灰椋鸟是益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们冬天吃野生果实的种子,春、夏、秋三季吃金龟甲、象甲、柳大叶蜂、天社蛾等害虫。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在每年的冬季,灰椋鸟会从北方飞来江苏,在1984年3月,就有10 多万只灰椋鸟来到射阳林区过冬。江苏是灰椋鸟的第二故乡,每年,我们都可以看见活泼可爱的灰椋鸟。
灰椋鸟 White-cheeked Starling 雀形目 > 椋鸟科 > 椋鸟属 PASSERIFORMES > Sturnidae > Sturnus cineraceus 别名:杜丽雀、高梁头、假画眉、竹雀、管连子。属雀形目,椋鸟科。繁殖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华北、青海及山东一带;越冬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分布范围:西伯利亚、中国、日本、越南北部及缅甸北部、菲律宾。 灰椋鸟体长约21厘米。通体主要为灰褐色,头部上黑而两侧白,尾部亦白色。嘴和脚橙红色。幼鸟上体褐色沾棕。

灰椋鸟:鸟类的一种,性喜群飞,食种子和昆虫,有的椋鸟善于模仿各种声音,包括其他的鸟叫声几人类的语言

保护级别: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特征:全长230~240㎜。雄鸟头、颈、胸黑色,并杂以白纹,颊至耳羽处白色条纹更多,各羽呈矛状。上体褐灰,尾上覆羽白色,形成鲜明的横带。翅黑褐色,内侧飞羽具白缘。腹部为白色。雌鸟羽毛沾褐色,缺少辉亮光泽
习性:栖息于海拔800米以下的阔叶林内地。杂食性,以昆虫为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06-13
灰椋鸟

别名:杜丽雀、高梁头、假画眉、竹雀、管连子。

属雀形目,椋鸟科。繁殖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华北、青海及山东一带;越冬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灰椋鸟体长约21厘米。通体主要为灰褐色,头部上黑而两侧白,尾部亦白色。嘴和脚橙红色。幼鸟上体褐色沾棕,头和颈的两侧白而缀以褐色细点。

常结群栖息于树上,或旋翔于空中。整群飞动,有如波状。叫声低微而单调。

食物为忍冬果实、桑葚、枣和黄连木等的种子、甲虫及其他昆虫和幼虫等。

繁殖在4—6月间。巢以杂草、残羽等筑成,相当粗糙,而置于树洞中,距地面约3—10米。卵每产3一5枚,呈淡蓝或玉蓝色,有时更微缀以褐色斑。

1、鸟的选择 灰椋鸟虽与八哥、鹩哥同属一个科,而且分布很广,但因羽色晦暗、其貌不扬,故饲养的人相对较少。灰椋鸟雌雄羽色相似,但雌鸟较苍淡而多褐色,而且无辉亮,下体转为淡褐色,胸部褐色特浓,而杂以褐白色纵纹。

2、笼的特点 灰椋鸟体型较八哥小,为观赏饲养单只雄鸟可用八哥笼或画眉笼。为了繁殖,须成对饲养在较大的笼中,可自制仅前面和下面为铁丝网,其余各面封闭的,大小为100×80×100厘米的繁殖笼。笼的后上方安树洞或暗箱巢(12×13×22厘米)。

3、饲料和喂法 灰椋鸟为杂食性鸟。可以鸡蛋米(或雏鸡料搓熟鸡蛋)为常备饲料,经常保持清洁、光足,每天或隔日喂一次软料,用肉沫、水果或菜沫拌雏鸡料面(或玉米面),并经常给少量昆虫幼虫及蛹。
若从树洞中掏到幼鸟,可把肉沫、熟鸡蛋黄、玉米面(或鸡料面)按5:2:3的比例混匀后喂给。若需填喂,可加水调和,捻成两头尖的食团。

4、管理和调教 跟八哥、鹩哥相比,灰椋鸟比较容易饲养,而且较耐寒。日常管理,除保持粒料经常有外,每隔日喂一次软料,洗刷水罐并换新鲜饮水。每周彻底清洗一次鸟笼、栖杠及食、水罐。冬季大的笼舍饲养条件下,无须特别保温,就能生活得很好,但若是小笼单只饲养,还是移至室内为宜。

据了解,灰椋鸟在笼舍饲养条件下曾达到产卵,但未能繁殖成功。家庭笼养,只要成对、管理仔细,是很有希望的。
第4个回答  2008-06-04
灰椋(liáng)鸟
别名杜丽雀、高梁头、假画眉、竹雀、管连子等属雀形目,椋鸟科。体长约230-240毫米,通体主要为灰褐色,头部上黑而两侧白,尾部亦白色,嘴和脚为橙色。
灰椋鸟分布在我国黑龙江、吉林等省的东北部和东南部,越冬或迁徙经过河南、河北等地。
灰椋鸟栖于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性喜成群,常在草甸、河谷、农田等潮湿地上觅食,休憩于电线和树枝上。
灰椋鸟以昆虫为食,如蚂蚁、蝗虫、金龟子,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
灰椋鸟在我国较为常见,种群数量丰富,由于其嗜吃昆虫,在抑制害虫发生,保护植物方面具有很大意义。目前已被一些省区列为地方重点保护鸟类。
灰椋鸟
繁殖在4—6月间。巢以杂草、残羽等筑成,相当粗糙,而置于树洞中,距地面约3—10米。卵每产3一5枚,呈淡蓝或玉蓝色,有时更微缀以褐色斑。
灰椋鸟,还有两个名字:“高粱头”、“竹雀”。

灰椋鸟并不是全身灰色,只因它在天空飞得太快,难以看清,所以,才给这它起了这样的“灰”名字。如果我们能仔细观察静止的灰椋鸟,就能看清它的真正样子。

灰椋鸟羽毛的主要颜色是灰褐色,其中,尾巴和头两侧长有白色羽毛,头顶长有黑色羽毛,像人的黑发。灰椋鸟的嘴和脚是橙红色的,在灰色的羽毛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灰椋鸟的体型较小,身体呈流线性,双翅有力,飞行速度很快。它们喜好群居,同吃、同住、同飞,很少单独活动。这样能较好地防备猛禽的袭击,又方便繁殖后代。

灰椋鸟在4~6月间生养小鸟。它们先用杂草和羽毛在空心树洞里搭一个巢,然后雌鸟产下3~5枚卵,进行孵化。小鸟出生后,由父母轮流喂食,一直到鸟宝宝长大,学会自己觅食。

灰椋鸟是益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们冬天吃野生果实的种子,春、夏、秋三季吃金龟甲、象甲、柳大叶蜂、天社蛾等害虫。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57714.html?wtp=tt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