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什么是比兴!注:举现代文的例子!兴中有比我实在理解不了

如题所述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例如: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春秋无名氏《卫风·氓》)白话文: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

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比单纯的“兴”或“比”更富于艺术魅力。诗人以桑叶来比喻弃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

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不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爱情由盛而衰。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

扩展资料:

一、学术定义

“比”、“兴”既是创作修辞方法,也是思维形式。“比”具有更多的文学因素,是借外物以明人事,具有更多的伦理功能。“兴”具有更多的艺术因素而超越了出伦理的范畴,它直接连接了万物与人类自我,而在自我与自然之间,也存在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观照。

二、手法意义

用比兴来谈词,就是要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内蕴,也就是前人所谓要有“寄托”。 ”人们的感情波动,是由于外境的刺激而起,这也就是比兴手法在诗歌语言艺术上占着首要地位的基本原因。  

这“借景言情”的手法,正是古典诗词怎样运用语言艺术的关键所在,也就是比兴手法的基本精神。触景生情,就得很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把“没要紧语”转化为“极要紧语”,而使作者内蕴的深厚情感,成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弦外之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比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06
比兴句,就是使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其中大多数作品是用比兴的写法开头的。其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欲写所思之“女”,先以雎鸠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既是兴,又是比,雎鸠天性温顺,可比淑女之娴静;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采荇之女;“关关”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
第2个回答  2013-06-05
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按照现代文章的行文方法来说,就是先说别的事物,再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或者事物,比如你想写自己在朗朗春光中飞扬的心情或者经历的某一件事情,先描写“冬去春来,莺飞草长,万物生机勃勃”,然后再记叙自己所经历的某一件事情或者情感,这就是《诗经》中“兴”的手法的现代化延展运用。其实《关雎》中的兴也挺好理解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诗中,其实重点想要表现的是后面两句,但是诗中却先描写了雎鸠鸟儿的鸣叫,这样的手法就是“兴”,用别的事物做一个引子,引出真正想要表达的。
希望有所帮助,还是有疑问的话,欢迎追问。追问

我问的是比兴,就是兴中有比的那种,并用现代文举例

追答

比兴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方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比喻”。现代文例子:第一比如“鸟儿在放声歌唱,地上的人儿在欢乐舞蹈……”这样的情况下就形成了一种比,以“鸟儿歌唱”营造一种与后文相关的氛围,有烘托和映衬的作用,这算是一种比兴手法的运用。其次在《延安颂》中“夕阳辉映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坚固的围屏”,选取了极富特色的景物,通过多个意象叠加营造气氛,达到一种表情达意的效果。最后直接用事物作比,典型就是天仙配中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夫妻双双把家还”,这里直接是以“鸟儿的成双对”比“夫妻的琴瑟相和”,更具形象性和感染力。
对不起,刚刚赶着去洗衣服,没看清楚题目,实在抱歉。

追问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夫妻双双把家还。本句只用到了兴啊,何以见得其中用了比喻?

追答

以“鸟儿的成双对”比“夫妻的琴瑟相和”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