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什么例子:是讲同一个物体或事情用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他给的题材是:有一个人买了一副牡丹花,拿回家后有人提出来牡丹花是代表富贵的,但是缺了一角,表示富贵缺失,所以主人就吧牡丹花拿到卖家处要求退货,卖花提出说:牡丹花缺一角说明富贵无边啊。买画人听了之后很高兴得把画带回家了。从这个故事里能找出哪些道理。如果要写成文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1.有一对夫妇,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伞,小儿子卖冷饮。晴天,老妇人想:大儿子的伞卖不出去了。雨天,她想:小儿子的冷饮卖不出去了。而老头子却不这样认为。晴天,他想:小儿子的冷饮一定卖得很好。雨天,他想:大儿子的伞一定卖得很不错。因为两个人的生活态度不同,所以老头一直比老妇人活的快乐。
2.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乐观的人在每一个忧患中都能看到机会,悲观的人在每一个机会中看到的都是忧患。”其实,如果每一件事从不同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我读《两个水桶》这篇文章后体会到的。
《两个水桶》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有两个水桶在对话,第一个水桶认为他们的工作是徒劳,装得满满的一桶水,一倒就空了,重新装满水,随即又空着下来。第二个水桶却不这样认为。它认为它们每次都是空空地来,装得满满地回去!”
读了这篇文章,我不禁陷入了深思:如果每一个人都像第一个水桶一样,常常用低浅的目光去看周围的事情,无论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你只会立刻想到坏处,这样做的话,你就会对世界充满厌倦。而像第二个水桶,则是用充满信心的目光去看事物,无论是多么坏的事,他都会用有转机的心态去对待这件事,就算在低落时,你也会乐观的去面对困境。等你从困境中挣脱出来后,你会发现世界是多么美好!相反,如果在低落时,你用一种悲观的心态去对待这种事的话,你是永远无法脱离困境的。
很多事情,只要你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便会有不同的看法。与其愁苦自怨,倒不如换个角度,变换一下心情。正面乐观的思想会给我们带来的积极的效果,负面悲观的思想带来消极的效果,聪明的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6-01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很有意义。从语言学的角度说,这叫语言的多边性。正是有了这种多边性,才形成了不同区域的风俗习惯不同。
比如:
8的谐音在南方是“发”,南方经商的人多,于是特别重视带8的数字,电话号码、汽车牌照、门牌号码、男婚女嫁等等,都愿意带一个或几个8字以图吉利。而在北方的一些地方,8是“巴”的谐音,有了8字,过日子可能是巴巴结结的,试想,谁愿意整天勉强应付、劳劳碌碌、处境艰难呢?

过春节时,忌讳摔盆摔碗,因为那是不吉利的征兆,是预示一年中会破财的行为。但小孩子或客人无意中摔了盆碗时,也有补救的办法,大人或主人会赶紧说“岁岁平安”,因为岁与碎谐音。这样一解释,人们从思想也就解脱了。
第2个回答  2008-06-0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第3个回答  2008-06-01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 缘:因为。

3. 此山:指的是庐山。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