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道关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的高中诗词鉴赏题 附答案 谢谢。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是高中生的古诗鉴赏题!谢谢!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赏析鉴赏
作者: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重点字词解析】
①十年句:谓死别十年双方隔绝,什么也不知道。生:指苏轼;死:指亡妻。②思量:想念。③千里孤坟:王弗死后第二年迁葬于四川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此时苏轼在密州,相距千里。@相顾:相看,相视。⑤短松阿:长满矮橙的山地,坟所在之处。

【赏析鉴赏】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词)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弧室面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如今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忽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而苏轼的这首江城子也是一首悼亡之作,但与前人相比,东坡速首词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
【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的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面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 “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熙宁八年(1075),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的悼亡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一朝永诀,转瞬十年了。【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呵!王弗逝世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晓事理。

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忙于处理政务,生话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年年月月,朝朝暮暮,虽然不是经常思念,但也时刻未曾忘却!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说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格外感人。“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包括苍老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了,“纵使相逢”恐怕也认“我”不出了。这个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深沉悲痛,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江城子》下片的头五句,才人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叙,写自己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念中的故乡,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梳妆打扮。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别后种种从何说起?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把现实的感受溶人梦中,使这个梦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凄玲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一片深情,情深到归于寂静无声。十年生死相隔,十年苦苦追忆,十年相思,十年孤寂,十年辛酸和着泪一滴一滴积攒,和着泪一行一行流淌。无语相对处,字字沥血,柔肠寸断。梦境之中,已是如此:清辉松影之下,一人独对芳魂时,又是何等彻骨的凄凉!写到此处如断弦之音,逼人潸然泪下,真是无情到此也断肠。

词作在艺术上泯灭了人鬼畛域与真幻界限,使得人鬼同情,真幻一体,想象的真实与现实的真实高度统一,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以诗为悼亡之作,大概自苏轼此词可谓千古第一悼亡词。追问

我是要古诗鉴赏题 不是从百科上复制的东西

追答

1、题目为“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但是上片并没有记梦,那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上片所写内容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阙的“夜有所梦了”。

2、促成作者夜梦亡妻的因素有哪几个方面?(结合上阙词文回答)
答:(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说不思量,即是思量。——相思太苦,旧情难忘。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此时作者正在密州,与故乡眉州相隔千里之遥。作者为什么人在密州?原因是被贬。被贬处境如何?——人生多难、政治打击。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政治打击之下,人易衰老,就是相逢了,妻子也不会识得我了吧。——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31
词的开头一句就说已经和妻子死别十年了。“生死”,是说彼此一生一死。“两茫茫”,是由于生死隔绝,互相情况茫然。“茫茫”,是迷糊而看不清的样子。不是一年、两年,而是长长的十年;不是暂别,而是生死的永别;不是互通音信,而是什么情况都不知道。这句词看来只是简单地记叙了事实,实际上,充满了感情。“思量”,是想念的意思。作者接下去说,十年来,对于死去的妻子即使不特意地思念,也自然地难以忘怀。一个“自”字,突出了感情的深挚真诚。王弗的坟墓远在四川彭山县,距离作者当时所在的密州有几千里之遥,所以说“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话”,当说讲。正是在“自难忘”的思念中,作者由自己的寂寞联想到亡妻的“孤单”,也痛感到千里阻隔,甚至连到坟墓前一诉衷肠的可能也没有。因此说,亡妻孤单单埋在几千里之外,他的寂寞、悲伤又能和谁去诉说呢!“相见”,当然已经不可能了,使作者更为悲痛的是,就算是彼此重逢,由于他十年来的奔波劳碌而灰尘满面、鬓发如霜,恐怕妻子也难以相认了!这里在夫妻之情中又织进了仕途失意、饱经风霜的身世之感。
  下片转入写梦。上片已经把对亡妻的怀念写得很充分,到这里转入梦境就显得很自然,“积思成梦”,完全合乎生活的逻辑。“夜来”,是昨夜。“幽”,这里是远的意思。他在叙述昨夜作梦回到家乡的时候,用了“忽”字,这就表现了他在万般思念之中,忽然能够同亡妻在梦中相见的喜出望外的心情。以下四句具体写出梦中相见的情景。“轩”,是有廊檐的窗。“顾”,看。“惟有”,即只有。在梦中,他看到:妻子正在窗子前面梳妆打扮。他们十年死别,一旦“重逢”,本来该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了。所以只是互相注视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代替话语的只是满面的泪水。这无言的注视和如泉的泪水,所包含的感情,是任何其它语言都难以表现得出来的。最后,从梦境又回到现实,以对妻子永志不忘的深情结束。但是,他没有直接地说出,而是根据想象,描绘了那只有明月和短松相伴的千里孤坟;并且断定,那就将是使他长此以往悲痛欲绝的地方。这就使他的感情得到了形象化的表现,而让读者感到意味深长。
  这首词,用家常话,写肺腑情,质朴自然,真挚动人,在悼亡词中,是写得很成功的。追问

不是让鉴赏这首诗,是用这首诗出一道古诗鉴赏题。

第2个回答  2013-06-01
1.“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这一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作者心中怀念的甜蜜岁月,作者对此亲切而又熟悉,这一描写写出了作者对故妻的思念,难忘
2.“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与前文相呼应,用温馨的情景衬托心中的凄凉追问

答案有点短啊!

第3个回答  2013-05-31
“小轩窗,正梳妆”这一情景与之前的悲凉感不同,请问你如何看待这两句话?追问

答案呢??

追答

1这是作者心中怀念的甜蜜岁月,作者对此亲切而又熟悉,这一描写写出了作者对故妻的思念,难忘

2与前文相呼应,用温馨的情景衬托心中的凄凉

追问

答案有点短啊 再标准一点就采纳你的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