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4

含义:穿着破衣拉着柴车,开垦了山坡林地,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努力前行。

出处:《左传 宣公十二年》: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庄子·天下》:沐甚雨,栉疾风。

扩展资料:

楚国一班文武,算定熊绎的归期,一面组织十里长队迎接,一面准备丰盛的猪羊酒礼,为熊绎接风,欢欢喜喜庆贺一场,热闹一番,以扬国威。谁知熊绎回来后,却是垂头丧气。众人不知其故,你一言我一语地询问赴会情况,熊绎总是一言不发。

过了半晌,熊绎长叹一声后,向文武大臣们讲述周王室欺他国小位卑,不给席位的情况。众人越听越气愤。熊绎见此情景,便沉着而又郑重地说:“众文武息怒,听我一言。今受中原欺凌,是因楚国财富贫乏,兵微将寡。

眼下若与中原对戈,是自取灭亡。欲求生存,不受欺侮,惟有同心创业,奋发图强。”一席话说得众人连连称“是”。于是,他带领楚人在自然条件很差的荆山垦地。经过五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楚国的疆土不断扩大,财富日益增多,军事力量不断增强,竟然成了江汉一带的霸主,创立了积极进取、革故鼎新、开放融合、至死不屈的楚文化精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栉风沐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1-13

“筚路蓝缕启山林”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释义: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注意不可用来形容生活艰辛。筚路蓝缕(bì lù lán lǚ ):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也作“荜路蓝缕”。

“筚路蓝缕启山林”也出自《史记.楚世家》“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蒌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记载。

释义:楚王熊绎初封楚国丹阳,开辟五十里子男之田的荆山楚地,居住在青蒿蒌草荒草遍地的山野草莽,带上楚国的桃弧棘矢及苞茅缩酒等贡品,乘坐上用竹子荆条做成的柴车,驰骋跋涉于朝向中原周疆的山林之间,以供事周王。

“筚路蓝缕启山林”中,栉风沐雨是成语,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出自先秦·庄周《庄子·天下》:“沐甚雨,栉疾风” 。

释义:狂风梳着头发,大雨浇洗头。

砥砺:意思为磨刀石,也做磨炼锻炼,用来表示革命意志,也可以表示相互之间勉励。

栉风沐雨,是指经历风雨,当然这里是说人生道路上的风雨坎坷,是一种比喻。

扩展资料:

《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那年春天,楚国攻打郑国,郑国抵挡不住,只得向楚国求和。晋国得到消息,立刻派兵抗楚救郑,目的是要把郑国争取过来,使他归附晋国。可是晋军还没渡过黄河,郑国已经屈服,楚军也准备胜利回师了。

晋军的中军主将荀林父等部分将领,便主张停止进军。而中军副将先縀和另一部分将领却不同意,于是发生了争执。晋军暂驻在敖、郱二山之间。郑国派人到晋军营中去声明:“我们郑国向楚国求和,不过是为了不致亡国,丝毫也没有对晋国不友好的意思。”

还说:“楚军轻而易举地得了胜利,因此骄傲了,部队也放松戒备了。你们如果趁此追击,加上我们从旁助战,定可把楚军打得大败。”先縀高兴地说:“对呀,打败楚军,夺回郑国,正是时候了!”

下军副将栾书说:“不行,楚国经常教诫全国军民,要发扬他们祖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勤俭建国,艰苦奋斗。有什么理由说他们骄傲了,放松戒备了?况且郑国劝我们攻打楚军,其实也并不是真心向着我们。要是楚军打胜了,他还不是又要向楚国投降。我们怎么可以相信郑国的话呢?”

参考资料1:百度百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参考资料2:百度百科-栉风沐雨

第3个回答  2018-11-22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出自《左传》与《史记.楚世家》“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蒌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记载。
中文名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出处
《左传》
拼音
bì lù lán lǚyǐ qǐ shān lín
释义
形容开疆拓土创业艰苦
释义
筚路(bìlù):柴车;蓝缕(lánlǚ):破衣服。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语出《左传 宣公十二年》: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孔颖达正义:以荆竹织门谓之筚门,则筚路亦以荆竹编车,故谓筚路为柴车。
方言云:楚谓凡人贫,衣破丑敝为蓝缕。蓝缕谓敝衣也。后比喻创业的艰苦。
连横台湾通史序:夫台湾固海上之荒岛尔!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至於今是赖。
亦作荜路蓝缕﹑荜露蓝篓﹑筚路褴褛。
出处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抚有蛮夷,以属华夏。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是《左传》中记述的古楚先民的创业过程。
筚路(辂)是荆柴做的大车,蓝缕是褴褛的衣衫。当年的楚国先民,就是穿着破衣,拉着柴车,开垦了山坡林地,创建了楚国,创立了积极进取、革故鼎新、开放融合、至死不屈的楚文化精髓。
历史渊源
辅佐文王
楚国国君鬻熊,自幼习文练武,精通文韬武略,有治国安邦之才。他虽年高九十,仍然雄心勃勃。姬昌特到荆山拜访他。鬻熊见到姬昌,喜出望外地说:“久仰大名,老朽正欲投奔,同济苍生,不料明主谦恭下士,来到敝国,幸甚,幸甚!”姬昌见鬻熊皓首银须,便惋惜地说:“老人家虽有雄心壮志,只是风烛残年,能光耀几时?”鬻熊听后,很自信地说:“我虽年迈,夺关斩将力所不及,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尚不老啊!”姬昌见他讲得有理,而又归附心切,便问:“你何以辅我立千秋之功,建万世之业?”鬻熊答道:“今纣王施暴政,使得天下大乱,诸侯们为了偏安一隅,掳民夫充军伍,刮民财济粮饷,使民众苦不堪言。我辅贤王招贤纳士,集诸侯于麾下,以法绳约束之;施仁播德,天下归心;吊民代纣,建千秋之基业。然后,修文息武,教代万民,振兴百业,便可国泰民安,四海升平。”
文王一听大惊,惶然拱手谢罪说:“老人家果然怀有雄才大略,请登车同往西岐共谋大事。”
鬻熊到西岐后,被用为谋臣,尊为师长。后来他立了许多功劳,成为周王朝的开国功臣。从而也大大提高了楚国的声誉。
获封爵号
周成王时,周王室为赏赐开国功臣的后代而分封诸侯。当时分封的诸侯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号,鬻熊的曾孙熊绎被封为第四等爵号,称为楚子,居住在荆山一带,国都设在丹阳(今湖北秭归县东南)。
盟会受辱
周成王分封诸侯以后,在岐阳(今陕西岐山县东北)盟会诸侯,楚子熊绎异常高兴,因为这是楚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以诸侯身份出席朝廷召开的盟会。于是他兴致勃勃地按期赴会。在举行盟会仪式之前,诸侯们均散坐会场四旁。熊绎见会场布置得整肃庄严,祭品丰盛,热闹非常,心中十分得意。顷刻,一位大臣逐一请各诸侯入席,各诸侯依次就座完毕,熊绎不见点到自己,心中着急起来。正在这时,另一个大臣走来,对他说:“请速同东夷鲜牟国君到会场上安放蓍草(滤酒祭神用的香草)、木牌(用以标明天子和诸侯席次),然后再去看守大庭前的火炬。”熊绎一听,以为是大臣找错了人,连忙自我介绍说:“我是楚国诸侯啊!应该……”大臣没等他讲完就笑着说:“哈,哈,哈,我知道你是楚子,今日侯伯以上方可入席,你小小楚子,又是蛮夷之族,何以入席?这是天子之命,不得违抗,去吧!”熊绎的肺都要气炸了,但在如此场合,不敢发作,只得忍气吞声地服从。
第4个回答  2018-03-30

“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的意思是,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楚庄王率军攻打郑国,郑国派大夫皇戍[shù]到晋国求援,并称楚人很骄傲,现在出兵可以大败楚军。下军副将栾[luán]书极力反对,说楚王灭庸以后经常教育百姓,不要忘记楚国先君若敖开创基业时筚路蓝缕的生活。晋国出兵,结果被楚军打败。

出处:

最早出现于《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意思是坐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路。用以形容创业艰辛。另有出处《史记·楚世家》:"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蒌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