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记载两湖两广填四川吗

如题所述

很小的时候就曾听老人们说过关于近代两湖两广填四川之说,但都是道听途说,无真正考证。大学时代曾看过基本专门介绍四川历史的书籍,从上面得到了较为详细的答案。   明末清初四川的战乱有:张献忠起义军曾三次入川,明,清军队反复追杀围剿;南明抗清武装在西南一带活动,招来清军围剿;吴三桂叛乱,清军平定“三藩之乱”,四川又成了拉锯战的战场。由于四川处于中国腹地,又是物产丰富的粮仓,因此清初的四位皇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都非常重视四川的恢复。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大规模的移民,移民享受特区政策,垦荒三五年内免交赋税。据记载,最初的移民活动是官府强制性的。后来,移民们发现四川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出产丰富,便动员亲属邻里举家迁入。这次移民前后持续一百余年,入川人口约一百多万。 明末清初,由于战乱,四川人口锐减,耕地大量荒芜。为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粮食生产问题,刚刚建立起来的清王朝采取了移民垦荒的措施。主要从两湖,两广,江西,福建,陕西,云南,贵州等十余个省移民到四川定居垦荒。其中由于距离近,移民最多的是湖北人和湖南人。当时两湖是一个省,谓之“湖广省”,因此民间把这次大移民称之为“湖广填四川”。清光绪年间大邑县志记载:“全资两湖,江西,两广,山陕之人来邑垦荒生聚,麻城人较多,江西山陕次之,两广又次之。俗传‘湖广填四川’,其明证也。” 李自成在九华山败北以后,张献忠由福建起兵,沿途经过福建、江西、湖南、贵州从重庆(当时不叫重庆,叫重庆府,实际上是相当于现在一个镇,地属于四川)进入成都。张献忠治军不严,加之本人嗜好杀戮,遂沿途大肆屠城,令晚明民众民不聊生、雪上加霜。正是这样一个将帅,何故又有那么多的人民愿意跟随其从福建、江西、湖南等地一路奔波,背井离乡去巴蜀之地? 这与当时时势不无关系。自清军入关以来,对汉人的歧视,加上本身湖广之地年年天灾,百姓民不聊生,这点上直接促使湖广地区大范围举家背井离乡;其次,张献忠大肆屠城,引发瘟疫(重启郡时,几乎全城被杀),这就造成了巴蜀之地富沃土地无人耕种、四川人口大减,百废待兴。 后话,有一个传说说的是张献忠在攻陷成都之后,曾在街上微服私访,路上遇见一妇人带着全家举家奔走,张献忠问其妇曰:你何故如此惶急离开故土,背井离乡,举家迁走?妇人答道:兄弟,难道你未曾听说,张献忠马上已经打进城来,听说他所到之处,无大肆屠城?张献忠闻此妇人之言,转身就走。就因此事,成都才未遭屠城之灾。 所以从两湖两广等省来到巴蜀之地的民众,经过迁徙,在四川西南大部安家立业。张献忠失败之后,清朝政府怕四川因地势偏远,又易守难攻,土地肥沃,当年刘邦之举事再次发生,清朝政府决定把清军数十万满族士官等人驻扎在四川成都以北等地(现在的汶川、阿坝甘孜州等地区),采取军民结合的方式驻扎下来。数十万军队守住了四川与中原地区联络的重要军事要塞,防止战乱发生。随着时间的迁移,四川本身由于年年灾害,加之瘟疫的发生,人口大减,百废待兴,在后来的长达300多年的时间内再无大的战乱。而留于此地的数十万军队士兵等与当地人结亲,成家立业,组成了现在的成都以北的满汉混血人。 后记:我曾听家人提过我故乡(宜宾高场,一个偏远的乡村,山上)在当时祖辈来到那里的时候到处都是很茂盛的杂草等,同时我家以前住的房子(传统四合院,坐南朝北,有主厅、两间,高达6米左右;卧室数间,传统全木质框架,其柱子直径达80cm)是当时从草丛中发现的。历经数代人居住,发现之时,厢房中有数个已经死亡而衣服都已经沙化了的死人。 本家家谱我未曾见过,但听爷爷讲过我是进川第16代。有人曾戏说,川人左手手腕之处有两圈很深的印记,此为当时举家迁入时,手背勒住后留下来的见证。 很多东西由于是看过很久以后回忆而得,细节方面有待考证,仅供参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6-22
传说的“湖广填四川”,清初实际移民的人很少。
1、人种差别不大,但四川重庆的社会形态和中国其他地方是不同的。四川重庆这么大的地方和人口规模,除了个别县几个镇讲客家话的,通行四川话语法语音语调日常用语基本完全相同,主要只有有些地方部分人的称呼和昆虫叫法不同。四川重庆基本任何两个地方的人到成都或重庆,都是直接用四川话进行交流,无需普通话,这已经说明一切。
对比所谓吹嘘四川人移民来源的湖南人,说西南官话、湘语、赣语、客家话的人各占一块地方,各说各的话。同样划为湘语的,十里不同音,很多乡镇语言相互都听不懂不能沟通的。
四川盆地为中心,北到汉中,南到贵州云南广西北部湖北湖南小部分用的和四川话非常相似的西南官话,这是多少百年的教育(专门有读书人去传播)和移民才可能形成?清朝殖民分化统治绝不可能允许传播形成如此大范围互通的语言,现代四川话肯定是以明清之前四川已有语言为主体而不是受清朝外来移民影响。可以看出在明清之前某一朝代四川人的政商势力和巴蜀地区中华文明所能影响的范围和达到的高度。

2、川渝外的西南官话区,被人为分隔,有些社会形态已逐渐发生变化,多也不觉得或不认为与四川人的联系。一些所谓四川人祖籍的地方,利益要求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得势了估计就想着害死别人),尤其官商黑社会知识分子社会氛围就对四川人不友善,给四川人混淆在一起就一天到晚想着坑骗四川人,不分清楚身份关系都没有合作的前提。分析四川重庆和其他地方族系不同的基层社会,多数地方社会矛盾比川渝更尖锐激烈,缺乏人性最起码的底线;而四川基层社会的矛盾多是兄弟分家分财产、村民争田边地角吵架鸡毛蒜皮的矛盾,目光短浅和穷的因素多。尽管被渗透,但四川以普通人为目标的极端恶性刑事案件仍远低于其他族系其他地方。

相对和平和低烈度竞争的社会,缺少外部交流竞争和没有感知外部压力,多会产生一些防范意识差范哈儿一样傻里傻气的人物。枪杆子不行,笔杆子也不行,还一天到晚处在天下共主的幻想当中。全四川重庆这么大地方人口说的基本完全一模一样的四川话,再加上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大片极相似西南官话的区域。尽然被些一个省一个市几种完全不同甚至乡镇语言都不通的人试图给瓜分了:什么湖北人分一块地方,湖南人分一块地方,再客家人什么的分一块地方。四川人都是别人的人,而别人的人还是别人的人。
一个湖广会馆,那不过就是个外地商人在重庆的商会旧址而已,在重庆就被些人编造成了移民博物馆,蠢的人,不知道丧失文化的主动权对族群生存延续的意义。1950年中国很多地方还有贱民阶层,清末甘肃陕西人还被屠杀1500万,还有所谓汉族族系冲突屠杀上百万人,不同姓不同村械斗杀死上百人的。北京历史是首都,深圳本来是个渔村能靠海进出口敛财,重庆是周围大片穷地方穷人需要靠成规模政经文化影响力的城市。

川渝和其他地方族系官员二代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川渝的官员二代退化读书少很多变成头脑简单只知玩乐的人,还不学习别人,导致川渝整个社会的智商和教育文化水平呈现下降的趋势,本来就比人差的更加大的劣势;而其他地方官员二代读书变成流氓知识分子的多,读书少不读书的很多褪化成流氓。读书不行,做流氓都不会,还被人骗连自己是谁都搞不清楚,拖累整个社会。

3、”湖广填四川“仅是一种传说,甚至是清朝一些地方族系的官商知识分子为了自身利益或配合清朝统治分化四川社会故意歪曲夸大和到处散布的,要真那么高比例的移民连可追溯的来源只有一个小小的麻城孝感乡怎么可能,甚至现在有的说法清朝麻城下面根本就没有孝感乡。从语言现象和四川人的群体社会行为习惯可以看出,清初外来移民确实是有但比例不会太高,很显然外来移民和平融入原有四川社会更统一主流高度发达的文明。
劳动密集型的工业经济和海外交流进出口运输成本,主要从清末川渝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才较多落后于中国有些地方。
现代四川话和四川人仍是元朝之前巴蜀地区主流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承。拿陕南汉中做例,若汉中元朝才从四川划入陕西是事实,那如果元朝之后明或清出现特高比例人口减少和被外来移民文化主导同化的现象,汉中处于陕西强势影响和湖南什么人歪曲引导之下(给四川人搞不清楚自己的文明传承一样,汉中几年前没有多少人较强烈认为自己和巴蜀地区文明紧密联系的了),怎么可能形成的是和四川重庆整一片基本相同的方言?
大片相同语言区的形成,只有三种可能,一是同语言的一批人为中心不断繁衍往四周移民,另一个就是专门有读书人去传播教授语言,再就是更高度文明族群分散分布外来人群分散融入。
看看中国从南到北,除了部分地方,一个省甚至一个市几种基本完全不同甚至相互听不懂方言各占一块地方的,很多甚至乡镇语言都不通听不懂的,要真是同地方成规模的移民清朝才进入四川,明清民国四川人基本军政商势力都没有,或者说四川社会地域族群相互敌视冲突严重,语言有改变统一成四川话的可能吗?

4、早在三国四川就是汉族繁荣发达可三分天下的地方。明清和历次川外战乱灾荒族系冲突屠杀进入四川的移民是有,包括冒籍买族谱合宗现代四川人知道自己清朝前确切祖籍地的人很少,明清四川籍重庆籍官商势力极其薄弱(假如真的有所谓其他地方地位高的移民那应该保持入川前的水平和社会关系),说明移民的基本都是穷人,富人也是进川之后才发展起来的。极少经济条件好的移民经过战乱屠杀后逃难到四川多半能比较珍惜融入四川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以前四川应该也是有大家族的,很大可能元明清某个时候(比如张献忠)四川原有的官商知识分子大家族很高比例被人杀害或强制分散移民抹掉了记忆,不然四川人不会失去整个族群历史传承的记忆和解说权,很多被人歪曲伪造。这是典型的四川人防范心理差被人转移社会矛盾祸水东引的例子。想想满清一个三十几万人的原始部落奴隶社会通过三百年不到就发展成有文化水平的群体,四川人在此之后发展起来是很正常的。

5、少数背地里和极端不认同敌视四川人的移民主要在清末和民国中前期社会失去控制时期进入川渝。最热衷于鼓吹湖广填四川和重庆与四川分隔的,多是这些人。除了清末民国故意渗透敌视四川人至今仍有记忆的人,还有现在仍串通其他人敌视四川人的,正常的平民和之前的移民,应该是没有人觉得自己是外省其他族系的人而不是四川人的了。了解下川外饥荒战乱流离失所的历史,不只四川,到处都有移民。
现今很多以为自己外省祖籍的多不是尤其不是清初外省移民,一是清中前期冒籍分地拿移民补贴和后来买族谱(历史多次战乱族系冲突,同姓有很多不同的源头还有中途加入混杂的,宋代以后百姓多是文盲而且元清时文化出现断代,跨地域远距离族谱拉在一起编造的占大部分,少有四川人弄个族谱去到处说哪些地方哪些族系的人是四川人移民,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文化);二是明清民国四川人势力弱一些人祖籍名义上依附入川的外省官商;三更多的是有些地方官商知识分子为了自身利益、配合清朝统治分化四川社会、还有清末太平天国混乱后利用混淆四川人抵制要挟清廷编造夸大和到处散布的;川渝的族谱县志多是清末民国被些渗透到四川的人坑骗撺掇四川些没见过世面的人编造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2-05
我有幸在一块碑文上看见过记载,具体的记得不是很清楚,碑文开头是这样的:**(*这里指逝者)于1874年举家迁徙至西蜀龙郡阳泉县阳泉镇,祖籍于陕西省...这里的西蜀大家都知道是四川,但是这个龙郡就未必有人知道是哪里了,我也不知道,我是在绵阳这个方向看到的碑文,所以我觉得龙郡是绵阳,听当地的老一辈讲阳泉在那个时期是归属藩国的,藩国是指现在的藏地,而阳泉这个地方呢是藩国割给西蜀的,但是实际上是怎么回事我也不得而知,因为这一段历史我也未曾查到过,
相似回答